环渊 稷下学宫的创始学者之一
- 本名:环渊
- 别称:娟子、涓子
- 所处时代:战国
- 主要作品:《道德经》
- 所属:楚国
- 所学领域:黄老道德之术
环渊(生卒年待考):一作娟环、便娟,尊称娟子、涓子。楚国人。与詹何齐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学者,曾讲学稷下。稷下学宫的创始学者之一。环渊为老子弟子,从楚至齐,为输老子道家思想入齐第一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的环渊所著“上下篇”,郭沫若认为这实是指《道德经》上下篇,乃环渊所录老子之遗训。他学黄老之术,并阐发叙说黄老学说的旨意,整理老聃语录,写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书·艺文志》著录《蜎子》十三篇,早佚。
生平
一说环渊即关尹,与老聃同时。
关于关尹,在郭沫若的考证追记里,又加举两点例证,以为范蜎即环渊、关尹乃至其年代的依据:“今案范环之名又见《战国策·楚策》,楚怀王欲相甘茂于秦,以问范环,范环以为不可。《史记·甘茂传》亦载其事,则作范蜎(另:郭老推定荀子《非十二子篇》它嚣形误之根,即为范蜎,分别误于这两个字的一半。第764页)。徐广云,‘一作蠉。’此乃楚怀王二年事”(同上,上册第523-524页),以此推定后于宋钘,“宋钘年事为较长”(同上,下册第748页)。
在稷下著书底学者,《史记》、《汉书》里还留着些名字。其中与道家思想有关底,如环渊、接子、慎到、田骈,和后世假托底《管子》及《太公书》。环渊为老子弟子,从楚至齐,为输道家思想人齐底第一人。他底学说已不可考,《史记索隐》说:“环渊、接子,古著书人之称号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传下说:“环渊
著上下篇。”《汉书》作《 蛸子》十三篇。蛸子就是环渊。接子底著述也失传,《史记正义》记“《接子》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汉书》同,记《田子二》二十五篇,《接子》二篇。《史记》记“慎到著《十二编》”,《汉书二》有《慎子》四十二篇底名目,《隋志》、《唐志》有滕辅注底十卷本。后来连十卷本也不传,从《群书治要》录出七篇。马聪《意林》录《慎子》佚句十三条,宋以后,只余五篇残本。田骈底书今亦不传。驺衍底五行说到战国末年各派也染了它底色彩,在道家思想上最为重要。
思想
宋尹一派发展了老子道的本体论观念,调和儒墨,“救攻寝兵,与墨子的非攻接近;情欲寡浅,食无求饱,与节用接近”(同上,第755页);但是,《心术》、《内业》(据郭沫若考证:《管子》书里《心术》、《内业》、《白心》、《枢言》等是宋钘、尹文的遗书,见上册第530-551页,所论从略。)诸篇“注重仁义礼乐,这是和儒家通声息的地方”(同上)。
慎到、田骈一派,把道家的理论推向法理方面。“严格地说,只有这一派或慎到一人才真正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虽然主要是由慎到学说的再发展,但它是发展向坏的方面,掺杂进了申子或关尹、老子的术,使慎到的法理完全变了质。”(同上,第756页)
“《天下篇》把关尹、老聃列为一类,对于他们备极赞美而毫无微辞”(同上,第763页),学说内容有二:一是,“关尹贵清”,“和慎子的‘尚法’不同”,“而求之于内心”(同上,第766页)。二是权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老聃的理论一转而为申、韩,那真是逻辑的必然,丝毫也不足怪的”(同上,第772页)
著作
今天,随着郭店楚简研究内容的深入,关于《道德经》作者的考证,已经大异于郭老了。
梁涛《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最新出版,表明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面世以来,新材料运用成就显学态势又上一个新台阶,大有不言楚简不算国学新成果架势。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简的长短不一,大体包括三种,最长的32.3厘米,中间态30.6厘米,最短的26.5厘米;不仅如此,长的简两端修饰为梯形,较美观;余两者皆平截,朴实。如是形制,具体形象地体现了庞朴所谓古代文献里“经与说”文体差别,乃至东汉王充关于简的形制与内容相区别的描述: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以史料实物验证了顾颉刚关于中国古籍“层累史观”假说,更其表明: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篇间的经说关系与思想上的差异都指向三篇各有作者这样一个事实。(此节文字内容引述程一凡文章《谁是杨朱?——听史华慈的》,文见《史华慈与中国》第214-241页)
郭店一号墓墓主
老子弟子有楚人环渊,著有琴书。刘勰称之为“涓子《琴心》”。
《汉书艺文志》道家:
《子》十三篇。班固自注: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师古曰:,姓也。
《史记孟荀列传》:
环渊,楚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与慎道、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环渊著上下篇。
又《田完世家》:
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如驺衍、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文选》卷三四枚乘《七发》:
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释微,理万物之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