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贤 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举荐蔺相如
- 本名:缪贤
- 所处时代:战国时候
- 主要成就:蔺相如的举荐者
- 职位:宦者令
缪贤(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向赵惠文王举荐了门客蔺相如。史学家评价他为历史上的好宦官。
人物生平
缪[miào]贤,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向赵惠文王举荐了门客蔺相如。
历史记载
原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⑤,窃计欲亡走燕⑥,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⑦,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⑧,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⑩,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璞,献给楚厉王,厉王派玉匠鉴别,说是石块。厉王下令砍断卞和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璞,玉匠仍说是石块。武王又砍断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在山中大哭。文王令匠人把璞剖开,里边果然是一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②遗:送。③徒:白白地。④患:担心。⑤尝:曾经。⑥窃:私下。亡走:逃跑。⑦境:指边境。⑧幸:宠爱。⑨束:捆绑。⑩肉袒:脱去上衣,露出上体。斧质:古代杀人刑具。质,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
译文
缪贤推荐蔺相如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人物评价
历史上的好宦官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记载: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又云“王之正内者五人”。 《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谨房室。”《诗》之《小雅》,亦有《巷伯》 刺谗之篇。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翻译:《周易》说: “上天显示征兆,圣人遵守它。”宦官四颗星,在天帝星的旁边,所以《周礼》设立官职,也备有宦者的名目。守门人掌管皇宫内中门的禁令,寺人负责后宫的戒令。又说“天子有五个人负责管理后宫”。《月令》:“冬天第二个月,命令负责宫廷出入的宦官察看宫中门户,小心把守宫室。” 《诗经》中的《小雅》,也有指责进谗言的《巷伯》篇。然而宦官之在朝廷由来很久了。难道因为这些人体气不全,感情志趣专一良善,能够和宫内的人来往,容易驱使养活吗?然而后代沿袭,宦官的才能和任用逐步扩大。有才能的,就有对楚国、晋国立有功绩的勃貂、管苏,被秦国、赵国记录功绩的景监、缪贤。至于宦官的害处也有像竖刁搞乱齐国、伊戾给宋国造成灾难的事情。
贵在甘居下人之下
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与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和可怕的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缪贤甘居下人之下,甘当“人梯”的坦荡胸怀和不计名位的闪光思想,值得今人学习发挥。
后人赞誉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被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为所钦佩。多少年他们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就是今天谁能说这些事迹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呢?谁能说他们的爱国思想不值得发扬光大呢?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誉。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相如,赞廉颇者,大有人在,多有文在;而赞缪贤者,却未闻其声,未见其文。仔细想来,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这是历史的偏见,还是历史的疏忽?这是前人的偏见,还是前人的疏忽?
读过“列传”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由缪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很可能成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的老“舍人”,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秦。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恐怕也不会“拜为上卿,使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毕礼而归”,“秦不敢动”,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缪贤的举荐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有相如一半,有缪贤一半。特别是在那个社会,真正能“请处囊中”,“脱颖而出”,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哪来千里马?没有缪贤,哪来蔺相如?徐元之荐诸葛,一直被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经成为美谈。而缪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当赞誉不断。俗话云: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缪贤的确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如果没有缪贤这双慧眼,像蔺相如这样的贤相之才,恐怕也会有“遗而不知”,并且“识而被荐”,这不是缪贤的功劳?如果“记功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缪贤应居第一,而相如第二!缪贤第一,不仅因为他能识,能荐蔺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难能可贵。“窃计欲亡走燕”,这是缪贤的隐私。要说短,恐怕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吧?谁敢在君王面前暴露呢?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缪贤却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之短同相如之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替人才铺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惜才的强烈意愿,能如此吗?世人都赞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而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其之礼数。而缪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己短,则有高出一筹。举才不避仇,不避子,固然不容易;但举才不瞒私,不避短,那就更难。缪贤能如此,恐怕在举才世上亦属罕见。要不是缪贤这样极力保荐,赵王能否召见相如,也实难断言。
“慧眼识英雄”,可贵!赞缪贤,理应当!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