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 曹魏骁骑将军
- 本名:秦秀
- 字号:玄良
- 所处时代:西晋
- 民族族群:汉人
- 籍贯:新兴云中
- 官职:博士
秦秀(生卒年不详),字玄良,新兴云中人。父亲秦朗,是曹魏骁骑将军。秦秀在咸宁年间担任博士,以忠诚、正直而闻名。当时太傅何曾去世,由秦秀等人议定谥号,上书批评何曾,并认为应该谥缪丑,武帝不许,才作罢。在伐吴时,太尉贾充任大都督,秦秀认为充不能胜任此职,及孙皓降于王濬,充未之知,认为吴国还不可平,抗表请求班师。充表与告捷表同至,朝野都认为秦秀知言。到贾充去世后,秦秀又历数贾充的恶行,请谥荒,武帝不从。又为王濬诉冤,认为武帝赏罚不明。后来因为齐王司马攸的事被罢免,不久又任博士。因为秦秀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所以担任博士长达二十余年都无法升迁,最后在任上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秦秀年少时即注重学问和品行,并以忠直而知名。在西晋咸宁年间起任博士。
追佞恶谥
咸宁四年(278年),太傅、朗陵公何曾逝世,朝廷下令礼官议定何曾的谥号,秦秀批评何曾“资性骄奢,不循轨则”,认为虽然他在生时没被弹劾,但死后都应加以恶谥,以警剔其他王公大臣,否则礼教就荒废。故此秦秀建议谥号为“丑缪公”。 虽然司马炎最终都没有采纳秦秀的建议,而自赐谥号为“孝公”,但听闻秦秀议谥的语句后都甚为恐惧。
秦秀本人亦十分痛恨佞臣,甚至视之如仇敌,故此秦秀一向都鄙视曾杀害曹髦、在朝中兴朋党之争的权臣贾充。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决意发动灭吴战争,并任命贾充为大都督,名义上统率六军;秦秀听后,向亲近的人说:“贾充只是一个有小才干的文官,今天竟然肩负征伐东吴的大任,我将会哭着送大军出征。”但有人劝止秦秀,说:“当年蹇叔知道秦军出兵必定会失败,所以才哭着送他的儿子出征。今天东吴君主孙皓无道,国家自己都有崩溃的势头,现在大军压境,东吴必定很快溃败。你若果哭送大军,不但不智,而且更犯下不能赦免的罪。”秦秀于是打消念头。次年,东吴荆州地区的将领都投降西晋,而王濬等人则继续进攻东吴首都建业;贾充此时以为东吴不能一战而亡,反而见快将踏入夏季,恐怕军中会爆发疫病,于是上表力劝司马炎班师。不久,孙皓即向西晋投降,建业又传出捷报到洛阳,最终贾充的上表和建业的捷报都同时传到洛阳,朝野都认为贾充位处高位,但智谋却如此低下,都认为秦秀当日轻视贾充的理由是对的。
太康三年(282年),太尉、鲁郡公贾充逝世,朝廷又下令议定贾充的谥号。秦秀指责贾充虽然无子嗣,但不传嗣给贾氏宗族(贾充有三名侄儿尚未封爵),却由外孙,女儿贾午之子贾谧入继子嗣,是“悖礼溺情,以乱大伦”于是建议谥他为“荒公”,但司马炎又不听从。
尽心劝谏
东吴覆亡后,参与平定的王浑与同样参与平定并向孙皓纳降的王濬争功,王浑更诬陷王濬违诏不受节度。虽然司马炎都没有因而加罪于王濬,并让王濬官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但朝野都认为王濬功劳大而得到的赏赐少,秦秀、李密和太子洗马孟康都上书为王濬抱不平。司马炎于是改拜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荀勖、冯紞和杨珧等都厌恶齐王司马攸德望日渐提高,而且长居洛阳,日后可能威胁太子司马衷继承帝位;冯紞于是劝司马炎调司马攸回到封国。司马炎同意而下诏,让他转任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并回到封国齐国。次年(283年)又命太常议论应用什么物品赏赐齐王,秦秀和刘暾等人则于此时上书要求司马炎留下司马攸。但司马炎看到上表后大怒,并处罚上表的一众人,秦秀亦因而被免职。后来又复职。秦秀任博士前后共二十年,最终在任内逝世。
历史评价
《晋书》:齐献王以明德茂亲,经邦论道,允厘庶绩,式叙彝伦。武帝纳奸谄之邪谋,怀绍终之远虑,遂乃君兹青土,作牧东籓。远迩惊嗟,朝野失望。曹志等服膺教义,方轨儒门,蹇蹇匪躬,慺慺体国。故能抗言凤阙,忤犯龙鳞,身虽暂屈,道亦弘矣!
赞曰:魏氏维城,济北知名。颍川多士,峻亦飞英。长岑徇义,祭酒遗荣。谋甫三爵,酗醟斯作。象既攘善,秀惟瘅恶。旉献嘉谋,几趋鼎镬。
《世语》:朗子秀,劲厉能直言。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五年,共传十五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