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之
- 本名:王允之
- 字号:深猷
- 所处时代:东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
- 出生时间:公元303年
- 去世时间:公元342年
- 主要成就:助平苏峻之乱
- 官职: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
- 封爵:番禺县侯
- 谥号:忠
王允之(303年—342年),字深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会之孙,王舒之子,丞相王导的堂侄。仕东晋,为钱塘令、领司盐都尉、宣城内史、建武将军、西中郎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县侯。死时,年仅40岁,谥号为忠。
人物生平
王允之字深猷。在儿童时就被其堂伯父王敦认为像自己一样,聪慧机警,十分喜爱,于是常常跟着王敦出入。太宁元年(323年),王敦有一晚与党众饮酒,王允之也在席但先因酒醉躺下休息。及后王敦与钱凤在席间商讨攻打建康篡位的事,王允之在当时已醒来,故此听到全部对话内容。王允之随后便因怕王敦怀疑自己听到机密,于是便呕吐大作,弄得衣服和面部都是吐物,自己则仍倒在原地。钱凤走后,王敦来察看,见如此景况亦不怀疑王允之听到机密了。但不久王允之就以父亲新拜廷尉为由要求去建康见父亲,王敦准许。王允之到建康后就将王敦图谋告诉父亲,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让晋明帝早作准备。最终协助晋明帝在次年平定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后,晋明帝打算授官给王允之,但王舒以王允之还年轻不愿仕官为由请求明帝,王允之于是一直跟随父亲。
咸和元年(326年),是苏峻之乱爆发前一年,王导认为苏峻将会被庾亮逼反,于是以王舒出任会稽内史作外援。后苏峻果然叛乱,并于咸和三年(328年)攻陷建康。王舒在当年于会稽举义兵,并以王允之行扬烈将军,领兵讨伐苏峻军。后讨伐义军盟主荆州刺史陶侃表王允之为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咸和四年(329年),王允之追击败逃的苏峻将领韩晃并大败对方,不久苏峻之乱就被平定。王允之因功封番禺县侯。后王允之任建武将军、钱唐县令,领司盐都尉。
咸和九年(334年)任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事,镇于湖。咸康年间升为西中郎将、假节。后迁任南中郎将、江州刺史。王允之在政甚有声威和惠泽。咸康八年(342年)豫州刺史庾怿送酒给王允之意图毒杀他。王允之觉得奇怪,先给一头狗喝下,犬只不久却死去,王允之于是密报晋成帝,令晋成帝大怒。事发后次月庾怿自杀。同年王允之向中书监庾冰求解江州刺史,授予堂兄弟王恬,在庾冰的影响下,王允之于当年转拜卫将军、会稽内史。但王允之未上任就逝世,享年四十岁谥号为忠。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允之骍角,无弃山川。”
蔡东藩《两晋演义》:“王允之伪醉绐敦,确是奇童。”
家族世系
王仁——王融——王览——王会——王舒——王允之、王宴之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允之字深猷。总角,从伯敦谓为似己,恒以自随,出则同舆,入则共寝。敦尝夜饮,允之辞醉先卧。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或疑己,便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凤既出,敦果照视,见允之卧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时父舒始拜廷尉,允之求还定省,敦许之。至都,以敦、凤谋议事白舒,舒即与导俱启明帝。
舒为荆州,允之随在西府。及敦平,帝欲令允之仕,舒请曰:“臣子尚少,不乐早官。”帝许随舒之会稽。及苏峻反,允之讨贼有功,封番禺县侯,邑千六百户,除建武将军、钱唐令,领司盐都尉。舒卒,去职。既葬,除义兴太守,以忧哀不拜,从伯导与其书曰:“太保、安丰侯以孝闻天下,不得辞司隶;和长舆海内名士,不免作中书令。吾群从死亡略尽,子弟零落,遇汝如亲,如其不尔,吾复何言!”允之固不肯就。咸和末,除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事、建武将军,镇于湖。咸康中,进号西中郎将、假节。寻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莅政甚有威惠。时王恬服阕,除豫章郡。允之闻之惊愕,以为恬丞相子,应被优遇,不可出为远郡,乃求自解州,欲与庾冰言之。冰闻甚愧,即以恬为吴郡,而以允之为卫将军、会稽内史。未到,卒,年四十。谥曰忠。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五年,共传十五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山东位于祖国东部,美丽的黄海和渤海之滨,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号称“孔孟之乡”。历史名人孔子、孟子、蒙恬、墨子、庄子、孙武、蒲松龄、杨子荣都是山东人的杰出代表。...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