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 辽朝第二位皇帝
- 本名: 耶律德光
- 别名: 耶律尧骨
- 所处时代: 辽朝(契丹)
- 民族族群: 契丹族
- 出生日期: 902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 947年5月15日
- 主要成就: 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夺取幽云十六州,使辽朝实力大增
- 谥号: 孝武惠文皇帝
- 庙号: 太宗
- 年号: 天显(沿用)、会同(938年)、大同(947年)
- 在位时间: 927年12月11日—947年5月15日
- 陵墓: 怀陵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契丹名耶律尧骨。契丹族,辽朝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为淳钦皇后述律平。
契丹天赞元年(922年),拜天下兵马大元帅,引兵攻略蓟北。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病死于途中。耶律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显为年号。天显十一年(936年),协助石敬瑭灭亡后唐,得到后晋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待遇。会同元年(938年),改皇都为上京,改革官制,划分南北二面,实行胡汉分治。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会同九年(946年),倾国之师南征,为后晋败于燕州长城(今河北固安县)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后晋出帝,灭亡后晋,改国号为大辽,年号大同。
辽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因民间汉人武装反抗此起彼伏,辽朝在中原的统治动荡不安。耶律德光不得不罢兵北还,途中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杀胡林,终年四十六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武惠文皇帝。由其兄东丹王耶律倍(耶律突欲)的长子永康王耶律阮(耶律兀欲)继位。
耶律德光人物生平
耶律德光早年随征
唐天复二年(902年),耶律德光出生,契丹名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相貌端庄厚重,秉性宽厚仁慈,军国大事多由他来裁决。
契丹天赞元年(922年),耶律德光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年仅二十岁。随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率领六军南征平州、幽州、镇州、定州等后唐城池。天赞二年(923年),契丹军队攻下平州,耶律德光俘获后唐平州刺史赵思温、张崇等将领。回军途中击破箭笴山胡逊奚,诸部全部归降契丹。
之后,耶律德光率兵攻掠镇、定等州,所到达的城池守将都坚守不敢出战。耶律德光的军队到达幽州,符存审拒耶律德光于幽州城之南。又跟随辽太祖击破于厥里诸部,安定河壖党项,又攻下山西诸镇,取回鹘单于城,东平渤海,破达卢古部。耶律德光跟随辽太祖东征西战,立下了很多战功。
耶律德光嗣立皇位
契丹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以皇次子耶律德光镇守西楼(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称号为元帅太子。 七月二十七日(9月6日),辽太祖在出征渤海还都途中去世,皇后述律平总摄朝政。 述律皇后在皇太子东丹王耶律倍(耶律突欲)和皇次子耶律德光之间更倾向于耶律德光,想要立他为帝,到了西楼(上京),述律皇后命耶律德光与耶律倍一起乘马在宫帐前,命契丹诸酋长拥立新帝,为自己选择的新帝执辔。契丹诸酋长深知述律皇后的心思,争相为耶律德光执辔,表示愿意拥立元帅太子耶律德光。
天显二年(927年)十一月,皇太子耶律倍无奈之下,率群臣向述律皇后请求皇次子耶律德光即皇帝位,述律皇后接受耶律倍等人的建议,立耶律德光即皇帝位, 行柴册礼。群臣上尊号为“嗣圣皇帝”,即辽太宗,大赦天下。朝臣请求改元,辽太宗耶律德光仍使用“天显”年号。尊祖母皇太后萧岩母斤为太皇太后,母亲皇后述律平为应天皇太后,立妃萧温为皇后。
天显三年(928年)三月,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遣人赴契丹,请求献上定州(今河北定州)归降。唐明宗李嗣源出兵征讨,王都遣使赴契丹乞援,辽太宗命奚秃里铁剌前去救援。 铁剌在定州大败后唐将领王晏球。后唐援军迅速集结,铁剌上表辽太宗请求援军。 七月,突吕不讨伐乌古部取得胜利。王都上奏后唐军队攻破定州,铁剌战死,涅里衮、查剌等数十个契丹将领都被后唐所俘,辽太宗对此次出师后唐十分懊悔。 同年十一月,辽太宗亲自率军南征后唐。十二月,祭天地,唐明宗再次遣使到契丹,辽太宗在群臣劝谏之下,认为后唐多次派遣使臣是畏惧契丹的兵威,于是想要罢兵。契丹军到达杏埚的时候,唐明宗的使臣到达,辽太宗于是班师北归。
天显四年(929年)四月,辽太宗的长兄东丹王耶律倍自东丹国来朝, 之前辽太宗不断想方设法削弱耶律倍的东丹国的实力。 辽太宗还多次巡幸耶律倍的府邸,以窥探耶律倍的情况。 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同时,辽太宗因皇太后述律平十分喜爱第三子耶律洪古(耶律李胡),对耶律洪古十分重用。十月,因为云中(今山西大同)郡县尚未攻下,大阅六军。命皇弟耶律洪古率领军队攻打云中,讨伐那里尚未归顺的州县。 天显五年(930年)正月,耶律洪古在代北攻城略地,攻打并夺取寰州(今山西朔州),大肆俘掠而回。同年二月初九日,耶律洪古从云中而回,在行宫朝见辽太宗。二月十二日,辽太宗将先前所俘渤海民户赐给耶律洪古。 三月,辽太宗立耶律洪古为皇太弟,称号为寿昌皇太弟,并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辽太宗亲征在外,京师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常常由耶律洪古留守。十一月,耶律倍带着自己的妾室与珍藏的图书从辽东渡海投奔了后唐, 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耶律德光南下幽云
天显九年(934年)四月,后唐均王李从珂废弑其主李从厚自立为帝,耶律倍自后唐上书辽太宗耶律德光请求讨伐唐末帝李从珂。 八月,辽太宗亲自率军南伐。九月,契丹大军到达云州,攻陷河阴。十月,又攻打灵丘,十一月,进围武州的阳城。阳城、洼只城先后降附契丹。 天显十年(935年)三月,党项向契丹朝贡。四月,吐谷浑酋长退欲德率众内附契丹。
幽云十六州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 唐将高行周、符彦卿率兵前来叫战,辽太宗假装退却。唐将张敬达、杨光远又在西边列阵,未及成列,辽太宗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彦卿为伏兵截断,首尾不能相顾。张敬达、杨光远大败,丢弃的兵仗堆积如山,斩首数万级。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十一月,辽太宗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即晋高祖。 晋高祖石敬瑭至河阳,唐末帝势穷,召耶律倍与他一同赴死,耶律倍不同意,唐末帝遣秦继旻、李彦绅杀掉了耶律倍,之后举族自焚,后唐灭亡。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刘昫、卢重册为辽太宗上尊号为“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会同。同月,后晋使臣献上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献上图籍,至此“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太宗下诏,以皇都为上京,改名为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 割取幽云十六州后,辽太宗将幽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己为司徒,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
耶律德光灭晋改辽
会同五年(942年)五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七月,后晋派遣金吾卫大将军梁言、判四方馆事朱崇节到契丹朝见辽太宗耶律德光,国书上只称孙,而不称臣。 后晋大臣景延广向契丹解释:“先帝(石敬瑭)是契丹所立,而如今的皇帝是我国自己册立的。作为邻国称孙则可,奉表称臣就不可以了。”契丹客省使乔荣回国上奏,辽太宗开始有南伐灭后晋之意。
会同六年(943年)十二月,辽太宗亲自赴南京,打算率军南下中原讨伐后晋,命赵延寿、赵延昭、耶律安端、解里等由沧、恒、易、定等州分道而进,辽太宗率大军跟从。 会同七年(944年)正月,赵延寿、赵延昭率前锋五万大军到达任丘。耶律安端入雁门,围困后晋忻、代等州。 赵延寿大军到达元城,辽太宗册封赵延寿为魏博等州节度使,加封为魏王。面对契丹大军的进攻,后晋遣使乞求与契丹重修旧好,割让河北诸州。
契丹攻晋马家口、阳城失败后,不甘罢休,后晋则恃强而伺机反攻。会同九年(946年),契丹以欲取故予之计,派赵延寿诈降,诱晋出兵。晋出帝石重贵不察真伪,悉调宿卫禁军及诸道兵会集广晋(今河北大名),企图攻取瀛(河间)、莫(雄县南)二州,进图幽州(北京)。十一月,杜重威为帅,引兵三十万进抵瀛州,前锋将梁汉璋率先出战,未捷身亡。契丹军大举反攻,杜威惧战,退兵武强。契丹军追击至恒州(河北正定),扼中渡桥(正定东南),与晋军夹滹沱河而峙。旋契丹出奇兵迂回至栾城,断晋军粮道。晋帅杜重威心怀异志,以腹背受敌,挟众将降。契丹以降将张彦泽为前锋,倍道疾驱,攻入大梁(开封),晋出帝被迫投降,后晋灭亡。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辽太宗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辽太宗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耶律德光返途病逝
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部进入东京,百姓号呼奔走。辽太宗登上城楼,对百姓们讲:“我也是人,你们不要害怕,我要让你们从暴政下得到解脱。我本不想到这里来,都是你们皇帝引我来的。”后晋百官投降契丹,各镇节度使也大部分投降。
辽太宗以为中原皇帝做定,令契丹兵以牧马为名,四出抢掠,称为“打草谷”。契丹兵大杀大掠,开封、洛阳附近数百里间,成为白地,又以犒军为名,严令后晋官括钱,不论任何人,都得献出钱帛,所得财物,并不分给契丹兵,而且准备运回契丹国内。赵延寿见辽太宗已正式称帝,很不满意,请求做皇太子。辽太宗说:“皇太子要天子的儿子才能做,你做不得。”
当时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诸镇和后晋旧将多起兵响应。广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数万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澶州起义军首领王琼,攻入州城,围击契丹将领耶律郎五;东方起义军攻破宋、亳、密三州。辽太宗很害怕,准备逃走,任命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留守东京。辽太宗则带着后晋降官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以及晋府库所有财物,离开封北行。路过相州,屠相州城,城中人男子被杀,妇女被掳,婴儿被掷入空中,用刀尖承接,作为行乐,事后查点,凡死十余万人。辽太宗被迫退出,杀人泄忿,一路上看到荒凉景象,对蕃汉群臣说,破败到这个地步,都是赵延寿的罪过,又指一个汉奸张砺说,你也有一份。
辽太宗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得出所谓三失: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他当然很懊恼,走到栾城(河北栾城县)病死了,时年四十六岁。下葬于凤山,陵墓曰怀陵,庙号太宗。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七月,奉上尊号谥为孝武皇帝。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增谥为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为政举措
耶律德光政治
-
南北面官
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契丹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北面朝官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
地方官制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耶律德光军事
-
夺取幽云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唐明宗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唐末帝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 后晋及幽云十六州形势
-
灭亡后晋
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晋高祖石敬瑭死后,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辽太宗先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
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了后晋都城开封。辽太宗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耶律德光经济
辽太宗耶律德光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耶律德光民族
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当地人的反对。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但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汉化是必要的,辽太宗去世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黄河地区担任官员。
耶律德光历史评价
脱脱:太宗甫定多方,远近向化。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张敬达忠于其君,卒以礼葬。辍游豫而纳三克之清,悯士卒而下休养之令。亲征晋国,重贵面缚。斯可谓威德兼弘,英略间见者矣。入汴之后,无几微之骄,有“三失”之训。《传》称郑伯之善处胜,《书》进《秦誓》之能悔过,太宗盖兼有之,其卓矣乎!
文惟简: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王夫之:刘渊、石虎、苻坚、耶律德光、完颜亮,天亡之在眉睫矣,不知乘时者,犹以为莫可如何,而以前日之覆败为惩。悲夫!
赵翼: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
耶律德光人际关系
父母 |
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
母亲:淳钦皇后述律平 |
兄弟姐妹 |
同母兄耶律倍,本名耶律突欲 |
同母弟耶律洪古,本名耶律李胡 |
同母妹耶律质古 |
异母弟耶律牙里果 |
|
后妃 |
靖安皇后萧温 |
宫人萧氏 |
子女 |
太平王耶律罨撒葛,母萧温 |
|
耶律天德 ,母宫人萧氏 |
冀王耶律敌烈,母宫人萧氏 |
|
越王耶律必摄,母宫人萧氏 |
燕国大长公主 耶律吕不谷 |
|
耶律嘲瑰 |
辽朝(907年—1125年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耶律隆绪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大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