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符 南朝宋第二位皇帝
- 中文名:刘义符
- 别名:宋少帝
- 国籍:南朝宋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口
- 出生日期:公元406年
- 逝世日期:公元424年
- 职业:皇帝
- 年号:景平
- 在位时间:423年―424年
宋少帝刘义符(406年-424年),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小字车兵,宋武帝刘裕长子,永初三年(422年)即位,次年改年号“景平”(自423年开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少帝刘义符,小字车兵,是宋武帝刘裕长子,母张夫人。义熙二年(406年),生于京口。时宋武帝已年过不惑之年,还没有儿子,而刘义符的出生,让宋武帝大为高兴。义熙十二年(416年),刘义符十岁时,拜为豫章公世子。史书记载,刘义苻力气绝人,善于骑射,精通音律。宋公国建立后,拜为宋世子。元熙元年(419年),进为宋太子。
立为太子
420年,宋武帝刘裕受禅称帝后,立为皇太子 。刘义符为太子时,即好狎呢群小,在他父亲刘裕生病时,无人管束,更好游狎。经常座龙舟移师天渊池,水上玩乐,笙歌妙舞,管弦悠扬,直到月落参横,疲劳袭身,才在龙舟上过夜。当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这种顾命之重,是人臣的最大殊荣,人主的最大信任,谢晦等地位在当时政局中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不过刘裕对这些心腹大将的信任还是有所保留的,曾私下对刘义符叮咛过另一番话“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
登基为帝
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日(422年6月26日),宋武帝去世,同日皇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时年17岁,下令大赦。次年改年号为景平。 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 ;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司马茂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 同年六月壬申日,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与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共同辅政。
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又好为游狎之事。青春少年,童心未泯,但知玩耍嬉戏,什么父丧,什么军国大事,更不放在心上。群臣谏言,一概不听。魏兵犯境,作战失利,将军自劾,国人惊惶,他也不管,真个是无忧无虑,得快乐时且快乐,不作杞人去忧天。
公元424年6月,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取了他的印玺,以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刘义真于新安,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
托孤之谜
刘裕逝世后,谢晦、徐羡之、傅亮三人受顾命之重,忠心耿耿辅佐宋少帝刘义符,然而刘义符的所作所为,却很快让他们失望了。这个少年皇帝虽不乏聪明,有力气,善骑射,通晓音乐,但自幼娇养失教,登基后整日与宫人游戏无度,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加上年来又与北魏开战,外患当头,三人深恐有负先帝托付之恩,便与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一起商议,决计将刘义符废掉,另立新君。
景平二年(424年)5月的一天,天气十分酷热,于是少帝刘义符到宫中华林园(今南京鸡鸣寺一带)避暑。当时,少帝刘义符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店,自己小衣巾,短打扮,就是“汗衫短裤”,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尽兴玩乐了一天。傍晚时分,又乘坐龙舟来到天渊池开心,笙歌妙舞,管弦悠扬,好不惬意,直到月落参横,又去吃了宵夜,喝了不少酒,实在抗不住了,才在龙舟上睡觉。
次日凌晨,文武将官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所以没有人出来阻挡。刘义符还没有起床,军士已经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侍从,砍伤刘义符的手指,将刘义符扶持出东阁,收缴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文武百官向他叩拜辞行,由军士将刘义符送回到他的故居太子宫。
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拥立皇弟、南豫州刺史刘义恭。但是,徐羡之等却认为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很高的声望,又多有祥瑞之兆出现,于是,就宣称奉皇太后张氏之命,列举刘义符过失罪恶,废为营阳王,而由宜都王刘义隆(刘裕三子)继承皇帝之位(据《中国历史记事》:“宋少帝游戏无度,执政徐羡之等召檀道济进京,废杀少帝及庐陵王刘义真,迎立宜都王刘义隆于江陵,是为文帝。”),赦免死罪以下人犯。又声称奉皇太后之命,收回皇帝印信,贬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阳王妃,将刘义符送到吴郡(今江苏苏州),由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刘义符抵达吴郡后,被软禁在金昌亭。
人物结局
徐羡之等派中书舍人刑安泰,前去刺杀刘义符。谁知刘义符颇有勇力(据史书上记载,刘义符有膂力,善骑射,解音律)立起格斗,且战且走,竟得突围出奔,逃出昌门,追兵用门闩捶击,刘义符受伤倒地,邢安泰赶上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年仅19岁。徐羡之等又派人杀死了流放在新安的庐陵王刘义真。就这样,少帝刘义符只因一个“玩”字,玩掉了皇位、玩掉了江山,还玩掉了自己的性命。
在杀了刘义符、刘义真后,傅亮等又率百官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回京践位,是为宋文帝。宋文帝刘义隆是个有主见有决断的人,他虽然借助谢晦等人之力登上宝座,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感激这些功臣宿将。因为对于金銮宝殿,他完全无法容忍别人染指掺和他皇室的家事,绝对不能允许像东晋桓温那样的权臣把持朝政,操纵废立。
元嘉三年(426年),他大开杀戒,先是杀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留在京城做人质的长子谢世休,接着又下诏历数谢晦罪状,亲率大军沿江西上讨伐谢晦。谢晦无可奈何,只得起兵抵抗,开始时曾打了几个胜仗,可不久宋文帝改变战略,推行分而治之之策,对参与废立的名将檀道济网开一面,命其戴罪立功,率军讨伐谢晦。这下谢晦可挡不住了,因为就军事才能而言,檀道济比他要高一个档次。几仗下来,谢晦全军溃败,他自己在逃亡途中为官军所擒,被押回京城建康,弑君谋反,旧账新罪一并统算,结果当然只有一个,押赴法场开刀问斩。
至此,宋少帝刘义符时代彻底结束,宋文宗刘义隆专总朝权,势倾天下。
被杀之谜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逝世后,谢晦、徐羡之、傅亮三人受顾命托孤之重,丝毫不将国家事务放在心上。谢晦等人曾追随刘裕东征西战,深知艰难创业之不易,加上又与北魏开战,便睡在龙舟上。
次日凌晨,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从云龙门入宫。徐羡之的部下中书舍人刑安泰等已先行说服了皇家禁卫军。
邢安泰赶上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年仅18岁,刚刚做了一年皇帝,就这样永远地退出政治和人生的舞台。
人物评价
沈约《宋书》:帝有旅力,善骑射,解音律。
李延寿《南史》:帝膂力绝人,善骑射,解音律。
李延寿《南史》论曰: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崄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其至颠沛,非不幸也。悲哉!
家庭成员
父亲:宋武帝刘裕
母亲:张夫人
妻子:司马茂英,晋恭帝之女
南北朝一共65位皇帝,南朝是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数个王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