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深 北齐丞相
- 本名:赵彦深
- 别称:原名隐
- 字号:字彦深
- 所处时代:北齐
- 出生地:南阳宛(今河南南阳)
- 出生时间:公元507年
- 去世时间:公元576年
- 主要成就:北齐丞相
赵彦深(507年-576年),原名隐,字彦深,避齐庙讳以字行。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为平原(今山东平原)人。性聪敏,善书计,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子如善其无误用为书令史,补大丞相功曹参军。文翰多出其手,号为敏给。后封宜阳王,武平四年(五七三)转司徒。卒年七十。
人物简介
北齐书·赵彦深传
赵彦深,自云南阳宛人,彦深幼孤贫,事母甚孝。年十岁,曾候司徒崔光。光谓宾客曰:“古人观眸子以知人,此人当必远至。”性聪敏,善书计,安闲乐道,不杂交游,为雅论所归服。昧爽辄自扫门外,不使人见,率以为常。
主要事迹
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神武在晋阳,索二史,子如举彦深。征补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神武每谓司徒孙腾曰:“彦深小心恭慎,旷古绝伦。”
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发,握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既而内外宁静,彦深之力。及还发丧,深加褒美,乃披郡县簿为选,封安国县伯。从征颍川,时引水灌城,城雉将没,西魏将王思政犹欲死战。文襄令彦深单身入城告喻,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
文宣嗣位,仍典机密,进爵为侯。天保初,累迁秘书监。以为忠谨,每郊庙,必令兼太仆卿,执御陪乘。转大司农。帝或巡幸,即辅赞太子,知后事。文宣玺书劳勉,征为侍中,仍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为特进,封宜阳王。武平二年拜司空,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司徒。丁母忧,寻起为本官。七年六月暴疾薨,时年七十。
彦深历事累朝,常参机近,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自皇建以还,礼遇稍重,每有引
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凡诸选举,先令铨定,提奖人物,皆行业为先,轻薄之徒,弗之齿也。孝昭既执朝权,群臣密多劝进,彦深独不致言。孝昭尝谓王晞云:“若言众心皆谓天下有归,何不见彦深有语?”晞以告,彦深不获已,陈请,其为时重如此。常逊言恭己,未尝以骄矜待物,所以或出或处,去而复还。齐朝宰相,善始令终唯彦深一人。 (《北齐书·赵彦深传》有删节)
译文
赵彦深,自称是南阳宛人。——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对母亲十分孝顺。十岁时,曾经探望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古代人看眼睛就能知晓一个人,这个孩子将来前程一定远大。”赵彦深天性聪明敏捷,善于书写和计算,安闲乐道,不乱交朋友,向来为人们所叹服。每天拂晓时,他就起来打扫门外.不让别人看见,已经成为一个习惯。
刚开始时,赵彦深是尚书令司马子如的一个地位低微的宾客,替他干些书写之事。神武帝高欢在晋阳时,索求二史之职,司马子如推举赵彦深。赵彦深就被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门掌管国家机密大事。文章词句大多出自他的笔下,人们常称他聪明伶俐。高欢每次对司徒孙腾说:“赵彦深小心恭敬、谨慎,万古之人很难和他相比。
等到高欢死时,秘不发丧。高澄担心河南有变,要自己亲自去巡抚,于是就把宫中的事委托给赵彦深,转迁为大行台都宫郎中。临出发时,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泣着说:“母弟族的事情都托付给你,很幸运有像你这样的人。”后来,宫廷内外一片宁静,靠的全是赵彦深的力量。等到高澄从河南返回发丧,对赵彦深大加褒扬和赞美,于是,翻开郡县簿籍,选封赵彦深为安国县伯。出征颖川,引水攻城,城墙即将被水淹没,而西魏大将王思政仍想死战。高澄命令赵彦深一人入城劝降王思政,当天颖川城就投降,赵彦深拉着王思政的手走出城门。
文宣帝高洋即位,赵彦深仍掌管国家机密,并进爵为侯。天保初年, 升至秘书监。冈为忠诚和谨慎,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时,都令赵彦深兼任太仆卿,骑马陪着皇帝。转升大司农。文宣帝有时外出巡游,赵彦深就辅佐太子,对后宫之事了解很深。——文宣帝下诏慰劳和劝勉他,征他为 中,仍典掌机密。河清元年,进爵为安乐公, 次升迁至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又升尚书令,作为特殊的升迁,被封为宣阳王。武平二年,拜为司空,因被祖珽离间,出任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升司徒。——武平七年六月,因暴病而死,享年七十岁。
赵彦深经历几个帝王,经常参与国家重久决策。他温柔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从皇建以来,帝王对他的礼节日益隆重,每次召见,就坐在皇帝的床上,皇帝常称他的宫号而不直叫其名。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确定,提拔和奖励人物,都是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为
先,行为轻薄的人,根本就不提及。孝昭帝高演已经执掌朝政,群臣多次劝他即位,而只有赵彦深不进言。孝昭帝曾经对王唏说:“如果说许多人都称天下有归,为什么不见赵彦深有话。”王唏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他迫不得已,向高演陈请了自己的意见。赵彦深在当时就是如此地被看重。他常常说话谦逊,内心恭敬,接人待物从没有骄傲过,因而有时在京或外调,离开后又返回。
北齐的宰相能善始善终的,只有赵彦深一个人。
南北朝一共65位皇帝,南朝是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数个王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山东位于祖国东部,美丽的黄海和渤海之滨,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号称“孔孟之乡”。历史名人孔子、孟子、蒙恬、墨子、庄子、孙武、蒲松龄、杨子荣都是山东人的杰出代表。...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