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礼 清康熙帝第十七子
- 本名:爱新觉罗·胤礼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日(1697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1738年3月21日)
- 主要作品:《春和堂集》、《静远斋集》《奉使纪行诗集》、《工程做法》
- 谥号:毅
- 爵位:果郡王→果亲王
- 旗籍:正红旗
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1697年3月24日—1738年3月21日),原名爱新觉罗·胤礼,满洲正红旗人,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母为纯裕勤妃。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七,序齿为第十七。
允礼九岁以后常随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主刑部事务,由于身体较弱,乾隆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天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照顾。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乾隆元年因事罢双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因允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嗣子。因允礼彼时年幼未参与康熙晚期夺嫡之争,故在康熙帝诸多皇子中算是下场较好的一个。
爱新觉罗·胤礼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胤礼早年受教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1697年3月24日),母纯裕勤妃陈氏,汉族,二等侍卫陈希阂之女,康熙三十三年入宫,为宫女。康熙五十七年册勤嫔。雍正四年尊为皇考勤妃。
由于清圣祖非常重视诸皇子的教育,既要他们练习满汉文书法,熟悉经书,又要求他们精于骑射,所以出身皇家的允礼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满汉文教育。允礼幼从学沈德潜,豁达适体。他早年纵情山水,不参与皇权之争,聪明持重。又工书法,善诗词,好游学,所刻书雕甚是精美。专心研究藏传佛教经书并组织翻译藏文名著,曾选编刻印《古文约选》。他一生笔耕不辍,与当时文坛、诗坛威望甚高的方苞、沈德潜等也有颇多交往。胤礼从康熙四十四年,九岁开始随驾巡幸,至康熙谢世无封。
爱新觉罗·胤礼受封理政
果亲王画像(4张)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初三日雍正帝给礼部谕:“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锋统领”。隶属前锋营。七月初六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七月二十七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如此,胤礼兼任两个旗的都统事务。九月三十日,雍正赐胤礼白银一万两。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十七日,伊尔拜革职,胤礼正式出任镶蓝旗汉军都统。五月初八日,雍正谕:“以果郡王允礼管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仍兼管镶蓝旗汉军都统。”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胤礼往替皇帝行礼。初九日,胤礼代皇帝祭孔。八月二十七日,雍正谕宗人府:“着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着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
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胤礼奉旨监管镶蓝旗蒙古都统。七月初八日,雍正帝命康亲王崇安和胤礼负责稽查国子监事务。
爱新觉罗·胤礼晋封亲王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晋为和硕果亲王。至此,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
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十一日,奉命管理工部事务。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二十八日,命胤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十一日,命胤礼管理宗人府事。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奉旨远行泰宁(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会见格桑嘉措。
雍正十三年(1735年)藏历的正月初一日(藏历春节),西藏地方政府在泰宁惠远寺举办宴会,宴请胤礼、章嘉。宴毕,胤礼向格桑嘉措宣旨。闰四月初一日回京后,胤礼向雍正汇报泰宁之行。
爱新觉罗·胤礼顾命之臣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命胤礼携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雍正帝去世前,允礼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受顾命。
乾隆元年九月十二日,胤礼生母加徽号,九月十三日,“永赐与亲王双俸……”。九月二十日,因“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胤禄、胤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
和硕果毅亲王功德碑
九月二十一日,胤礼上书建议制定《侵盗钱粮罪例》。十月初四日,命胤礼总理宗人府事务。十月十八日,命胤礼打理刑部。此间,约在乾隆元年十一月,患脚疾。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十二日,胤礼书成《世宗宪皇帝上谕》有功。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1738年3月21日),胤礼去世。年四十二岁。二月初三日,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命穿孝。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胤礼加祭一次。谥曰“毅”。葬于易州上岳各庄。
后以乾隆幼弟弘曕为子袭和硕果亲王。雍正十一年修“玉牒”:“第六子弘曕,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一日亥时,谦嫔刘氏出。”乾隆三年二月,四十二岁正当壮年的允礼遽尔病逝,果亲王爵位悬虚,乾隆命王公大臣会议,何人可承袭,翌日庄亲王允禄等共推六阿哥弘曕,承继事遂定。
爱新觉罗·胤礼人物评价
《宫锁珠帘》杜淳版十七阿哥(4张)雍正评价皇十七子胤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主要作品著有:《春和堂》、《静远斋》、《奉使纪行诗集》。
爱新觉罗·胤礼家庭成员
爱新觉罗·胤礼妻妾
嫡福晋钮祜禄氏,果毅公阿灵阿之女;侧福晋孟氏,达色之女。
爱新觉罗·胤礼子女
第一子,未有名,雍正十年壬子四月十六日戌时生,母为侧福晋孟氏,达色之女;
当年十月初八日申时卒。
第一女,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一日辰时生,母为侧福晋孟氏,达色之女;于雍正十三年乙卯五月二十九日子时卒,年二岁。
第二子(承继子)多罗果恭郡王弘曕,为雍正帝幼子。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一日亥时生,母谦妃刘氏;乾隆卅年三月初八(1765年4月27日)薨,年卅三岁。
爱新觉罗·胤礼家族世系
胤礼,圣祖第十七子。雍正六年晋果亲王,乾隆三年薨,谥号毅。
弘曕,乾隆三年袭果亲王,二十八年缘事降贝勒,三十年复封果郡王,寻薨,谥号恭。
永瑹,弘瞻第一子。乾隆三十年袭果郡王,五十四年薨,谥号简。
绵从,永瑹第一子。乾隆五十五年袭贝勒,五十六年卒。
绵律,弘瞻第二子永璨之第一子,永瑹嗣子。乾隆五十六年袭贝勒。嘉庆十一年革退。
绵徊,永璨第二子。嘉庆十一年袭贝子。道光十二年卒。
奕湘,绵律第一子,绵从嗣子。道光十三年袭镇国公。同治十一年加贝子衔。光绪七年卒,谥号恪慎。
载卓,奕湘第三子。光绪七年袭辅国公,三十三年卒。
溥阎,载卓子。光绪三十三年袭辅国公。
爱新觉罗·胤礼果亲王册文
爱新觉罗·弘曕《雍正册封果亲王上谕》
雍正六年 二月初五日
上谕宗人府:“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来,命王办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务数年,王失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尓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今承我圣祖皇考六十余年至圣至神,化洽宇宙之恩,普天共享生平,固无庸似者年诸王效力于其间。朕以为若能尽心为国,备极忠诚,恪守臣子恭顺之道。其人为尤甚,其事为尤难,着将王晋封亲王,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爱新觉罗·胤礼府邸
府邸果亲王府
《啸亭杂录》中说:“果亲王府在草厂胡同,今为瑞亲王府。”从《乾隆京城全图》看,果亲王府在东官园,与西边的质亲王府相邻。
爱新觉罗·胤礼艺术形象
爱新觉罗·胤礼影视形象
年份 |
影视剧 |
扮演者 |
---|---|---|
1991 |
雍正皇帝 |
纪晓辉 |
1998 |
乾隆大帝 |
骆应钧 |
2004 |
李卫当官2 |
孙宝光 |
2011 |
甄嬛传 |
李东学 |
2012 |
宫锁珠帘 |
杜淳 |
爱新觉罗·胤礼小说形象
《甄嬛传》李东学版十七阿哥(4张)
小说《独步清风》人物
嫡福晋:钮钴禄绮云
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晨曦,孟香兰
清朝(1644年 ~ 1911年)享国祚268年,历12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1、努尔哈赤;2、皇太极;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 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北京,简称“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古称燕京、北平、燕都、幽州、大都、京师、京城等,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