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春 清代小说《荡寇志》的作者
- 本 名:俞万春
- 字 号:仲华,忽来道人
- 所处时代:清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浙江绍兴
- 出生时间:1794年
- 去世时间:1849年
- 主要作品:《荡寇志》
俞万春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猺民之变,从征有功议叙,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人物生平
俞万春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猺民之变,从征有功议叙,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主要著作
俞万春著有《结水浒传》(一名《荡寇志》)。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续作此70回。
《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自觉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暴力镇压相配合的。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 。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练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情节,亦具真情实感,行文布局,造语设景,颇具匠心,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但从细节上看,《荡寇志》中的梁山好汉和荡寇“雷将”之间的正邪也并非如此鲜明,很多“雷将”的言行常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作者也不时隐晦地称赞梁山人物,这使得该书的倾向性变得较为复杂。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著作,俞万春是个铁杆水浒迷。《荡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讽刺”的内容,而其主旨实际上与被腰斩前的水浒传版本无异,俞万春写荡寇志表面上丑化梁山好汉,实际上是通过“自我丑化”来颂扬《水浒传》。
据他的家属宣称,《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二十二年。咸丰元年(1851),其子俞龙光修订润色后,《荡寇志》的初刻本于咸丰三年(1853年)刊行问世,有咸丰七年的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又有复刻大字本。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俞万春卒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荡寇志》初刻本为咸丰三年(1853)刊。
人物评价
俞万春因《荡寇志》的创作,成为一些创作《水浒传》相关作品的作家口诛笔伐的对象,如褚同庆在他的《水浒新传》中,塑造一名为“余万春”之人物,并使此人落得悲剧下场,以示对《荡寇志》之不满。20世纪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更直接批评俞万春“为金圣叹所欺,变本加厉”,所作《荡寇志》“不但文意毫无可取,且令人读之,每增不快”,认为《水浒传》作者应该对俞万春“数掴其颊以责其不肖”。
有学者认为,俞万春的《荡寇志》是中国第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因为书中有大篇幅对机械、科技的描写,例如书中的“奔雷车”与后来的装甲车颇为相似,而书中描写的大型潜艇“沉螺舟”则早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几十年。尽管《荡寇志》仍然带有妖术等传统小说的迷信成分,但是它作为中国最早对现代科技有描写的小说,而且还预言了一些未来的技术成果,足以令其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
清朝(1644年 ~ 1911年)享国祚268年,历12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1、努尔哈赤;2、皇太极;3、福临(顺治);4、玄烨(康熙);5、胤禛(雍正);6、弘历(乾隆);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9、奕詝(咸丰);10、载淳(同治); 11、载湉(光绪);12、溥仪(宣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