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涣 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
- 本 名:史涣(?~209)
- 字 号:字公刘
- 所处时代:东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豫州沛国(今安徽淮北)
- 主要成就:大败眭固 中军校尉 中领军 列侯
- 儿 子:史静
史涣(?-209年),字公刘,豫州沛国(今安徽淮北)人。东汉末年在曹操帐下将领。
年少任侠,有雄气,以忠诚勇敢著称。 曹操起兵后,以客军身份加入,行中军校尉,从军征伐,监督诸将。 199年,随大将曹仁和徐晃等人攻打眭固于犬城; 200年,官渡大战,与徐晃一起烧掉韩猛护送的粮车。 207年,拜为中领军,进封列侯。建安十四年(209年),去世,其子史静继承其爵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在曹操开始发迹的时候,史涣就以门客的身份跟从曹操,任中军校尉。此后史涣就一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多立战功。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后更名为中领军。史涣的地位约与韩浩相当,二人均为曹操的亲信随从,以忠勇闻名,共同掌管禁兵,被封为列侯。
至于领兵征伐方面,史涣多从曹仁、徐晃二将出阵。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鱼豢(huàn)《魏略》有其传记。
大败眭固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二月,曹操回到昌邑。东汉大司马张杨的部将杨丑,杀了张杨,正要举众向曹操投降之际,其部将眭固又杀了杨丑,带了张杨的人马归附了袁绍。当时眭固屯兵射犬(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北)一带。
夏天的四月,曹操进军临黄河,遣使史涣、曹仁领兵渡河讨伐眭固。眭固让张杨的旧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射犬,自己领兵北上向袁绍求救。眭固中途与史涣、曹仁相遇在犬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史涣、曹仁大破眭固,斩了眭固的首级,尽降其军。曹操渡河,兵围射犬。薛洪、缪尚二人率众投降。“大败眭固”这次战役是史涣功勋最为卓著的一场战事,其事散见于《武帝纪》的曹仁传和徐晃传。
官渡烧粮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派遣部将韩荀,正要从西道钞击曹军,却于鸡洛山遭到曹仁截击,于是袁绍再不敢行分兵钞道之计。乘此优势,史涣便与曹仁、徐晃一起抄截袁绍的运粮车,烧其粮草,大力打击袁军的士气。曹操击败袁绍后,继续追击袁氏于柳城,史涣认为远军深入的决定潜伏著一定的危险性,欲与韩浩一起进谏,然而韩浩却指我军现今士气如虹,势如破竹,作为领导中军的将领不宜打击军队士气为由作罢。于是曹军继续出征,并在白狼山之战,由张辽指挥先锋,最后大破乌桓。虽然后来曹操的确能成功攻取柳城,但此事亦可看出史涣为人的谨慎。
去世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史涣逝世,其子史静嗣其职爵。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有传。
人物评价
陈寿: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
王沈:少任侠,有雄气。
艺术形象
史涣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曹操部将。曾奉曹操之命率军追斩原张杨部将眭固。官渡对战时是徐晃的部将,擒得袁军细作押见见徐晃,徐晃问明虚实后,荀攸建议曹操派徐晃与史涣烧韩猛护送的粮车,史涣杀散人夫后放火得以完成任务。后于仓亭挺枪出战袁尚,三合交手后被袁尚射中左目而死 。
史涣死于公元209年,但是袁氏在他死之前就已灭亡。 比如袁尚就是在公元207年去世,所以史涣不可能是死于袁尚之手,死因可能是病故。
《三国志》对于史涣的记载十分少,而且几乎讲来讲去都是那么一件事,但史涣所担任的“中领军”是主要掌管亲信卫兵的一个职务。曹操一生很会看人,相信能担任此职位的人肯定不简单。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安徽,简称“皖”,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被称为江淮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名人辈出。...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