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
- 中文名:孙亮
- 别名:子明、吴废帝
- 国籍:吴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建业
- 出生日期:243年
- 逝世日期:260年
- 职业:皇帝→会稽王→候官侯
- 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 在位:252年―258年
- 葬地:赖乡
- 典故:蜜中鼠屎案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母潘皇后,他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七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太平三年(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亮字子明,孙权的小儿子。孙权年岁已高,而孙亮是最小的儿子,故此对他特别疼爱。孙亮的姐姐全公主,曾经诬陷太子孙和及其母亲(大懿皇后),心中一直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最终将他立为太子。因此多次在父前称赞全尚的女儿,劝孙权给孙亮纳娶此女。
赤乌十三年(250年),太子孙和被废,孙权于是立孙亮为太子,以全尚的女儿为太子妃。
太元元年(251年)夏,孙亮的母亲潘氏被册立为皇后。当年冬天,孙权重病卧床,征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一道受诏辅佐太子。
登基为帝
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去世,太子孙亮继位为帝,大赦全国,改元建兴。
建兴元年(252年)闰月,孙亮任命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兼职尚书事,上大将军吕岱为大司马,各在位的文武官员都晋爵加赏,闲散官员加升一级。
同年十月,太傅诸葛恪率军堵拦巢湖湖水,修筑东兴城,派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十二月初,大风雷电,魏国派遣将军诸葛诞、胡遵等率领步、骑兵七万人围攻东兴城,将军王昶攻打南郡,毋丘俭进军武昌十日,诸葛恪派大军迎击敌兵。十四日,大军抵达东兴,与魏军交战,大败魏军,斩杀魏将韩综、桓嘉等。此月,雷雨,武昌端门遭雷击起火,改建端门,内殿又遭雷电火灾。
建兴二年(253年)正月二日,孙亮册立全氏为皇后,大赦。二月,吴国大军从东兴撤回,孙亮大加封赏。三月,诸葛恪率军伐魏。四月,吴军围攻新城,瘟疫流行,兵卒死亡过半。八月,诸葛恪率军退还。由于吴军战败,伤亡惨重,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卫将军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其后孙峻出任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十一月,有五只大鸟出现在春申,次年,改年号为五凤。
谋诛权臣
孙峻的地位并不稳定。在他杀诸葛恪后,有多人想暗杀孙峻,但最后均事败被迫令自杀或处死。
五凤二年(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于淮河一带交战获胜,魏将文钦投降。次年,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由从弟孙綝接掌权力。大司马吕岱亦于是年去世。不久,又一次政变爆发,骠骑将军吕据等人不满孙綝的继任,要求封滕胤为丞相。孙綝没有理会他们的诉
求,转封滕胤为大司马,吕据遂与滕胤密谋推翻孙綝,但最终失败被杀。另一位将领王惇也密谋杀死孙綝,亦事败被杀。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但施政常被孙綝的掣肘。孙亮对孙綝的独断专行甚为不满,于是借口调查其姐朱公主被杀原因,指责孙綝的妹夫兼亲信虎林督朱熊和其弟外部督朱损不指正孙峻的错误,派丁奉诛杀朱熊和朱损 ,与暗中与全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承谋划准备诛杀孙綝。孙亮又征召兵家子弟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者,得三千余人,拔选大将的子弟年轻有勇力者作这些人的将帅。孙亮说:“我建立这支军队,是要与他们一起成长。”天天在皇苑里操习。
鲁王孙霸之子孙基在五凤年间被封吴侯,在宫内侍奉孙亮。这年,因为偷乘御马,被收捕入狱。孙亮问侍中刁玄说:“盗乘御马定什么罪?”刁玄回答说:“应定死罪。然而鲁王死的早,希望陛下能哀怜而饶恕他。”孙亮说:“法律,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事,怎能因为是亲人就有所偏袒呢?应当考虑一个可以免他的罪行的办法,怎能以追念死去的亲人情感为理由呢?”刁玄说:“以前赦免罪犯有大小之分,或则普天下之下的大赦,也有千里、百里范围的赦免,听任君主的意向而定。”孙亮说:“能解人意的不正是您吗?”于是下令赦免宫廷内的犯罪者,孙基因此得以免死。
同年,魏国的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把儿子诸葛靓送到吴国做人质。孙綝派兵协助诸葛诞但最终失败。一些参战的将领因为怕被孙綝杀死而投降了魏国。
被废去世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下诏,复封其兄孙奋为章安侯。诏曰:"齐王孙奋,之前因为杀官吏,被废为庶人,现在赦令连连下发,却唯独不见恢复。就算不适合王爵,也可以封侯爵,各位宗室都担任将领镇守江边,独独我的兄弟这样呢?”有大臣认为可行,于是拜其为侯孙亮的妃子兼孙綝的从外甥女发觉了孙亮等人谋杀孙綝的计划,于是密告孙綝,孙綝连夜率领部曲抓捕了全尚,派其弟孙恩杀死刘承,孙綝乘夜发兵往废孙亮,天明时兵已围宫。孙亮大怒,上马带鞬执弓欲出,说道:“我是大帝的嫡子,在位已有五年,谁敢不服从?!”侍中近臣及乳母等一起阻止之孙亮,于是孙亮不得出,二日不进食,并骂其妻全皇后道:"你父亲如此昏庸,败我大事!“
孙綝让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孙亮帝位,并召群臣讨论道:“少帝精神错乱,不可以处大位,继承社稷,我已经告诉先帝废掉他了。各位有不同意的,提出异议。”群臣都很害怕孙綝,说:“就听将军的。”孙綝遣中书郎李崇夺走孙亮的玺绶,以孙亮的罪状班告远近。尚书桓彝不肯署名,被孙綝所杀。 孙綝遂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又派中书郎李崇带兵进宫,夺取了印玺,逼迫孙亮夫妇离宫,由将军孙耿押送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居住,时年16岁。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将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
经审判后,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候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且将他遣送回封地,孙亮后丧命于途中。据《吴录》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的,终年18岁。 西晋太康年间,前吴国的少府卿戴显上奏请求将孙亮安葬,于是迎回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今江苏溧水)。
人物评价
陈寿:“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王嘉:“孙和、孙亮、刘备,并惑于淫宠之玩,忘于军旅之略,犹比强大魏,克伐无功,可为嗟矣!”
萧常:“亮以童稚受制强臣,身且不保,其能有立哉。”
卢弼:“亮在位七年,即位时年仅十岁。孙权立此幼子当国,可谓老耋昏聩矣。亮为会稽王三年,废为侯官侯,自杀,死时年十八。如不立为帝,或不至速死,可哀也。”
家族成员
祖父:武烈皇帝孙坚
父亲:吴大帝孙权
伯父:长沙桓王孙策
皇后:全皇后
哥哥:宣太子孙登、建昌侯孙虑、文皇帝孙和、鲁王孙霸、章安侯孙奋、吴景帝孙休
母亲:潘皇后
轶事典故
蜜中鼠屎案
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想要吃生梅,于是就派黄门官到宫中的仓库拿蜜来浸泡梅子,黄门官和藏吏有矛盾,故意将老鼠屎放入蜜中,诬陷藏吏不谨慎。
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孙亮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管仓库的官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可是在下实在不敢给。”黄门官不同意这个说法,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管仓库的官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老鼠屎,老鼠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黄门做的。”
孙亮又问:“器皿都被遮盖收藏好,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个东西。你有什么事情得罪了黄门官吗?”官吏叩头说:“他以前曾经向我要莞席,莞席有一定数量,不敢给他。”孙亮说:“一定就是这个原因了。”再次问黄门官,自认服罪,于是接受髡刑交给外署,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百濯香
《拾遗记》中说:孙亮制作琉璃屏风,很薄且晶莹剔透,在月下清夜展开。经常让四个爱妃坐在屏风内,都是自古以来的绝色美女,分别叫朝姝,丽居,洛珍,洁华。从外面望去,好像没有阻隔,只是香气不透于外。
四人身上的香气,都是异国出产的,经过和休息的地方,香气沾衣,常年留存,多次洗涤都不会褪去,所以叫“百濯香”,或者以人名命名,称为朝姝香,丽居香,洛珍香,洁华香。孙亮每次与之游览,都与四人同席,以香名前后为顺序,不能乱顺序,住的地方称为“思香媚寝”。
史籍记载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