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 周部落首领
- 本名:姬刘
- 别名:公刘
- 所处时代:夏商之际
- 民族族群:华夏部族周部落
- 出生地:泾河水边
- 主要成就:创立部落国家,部落国家由畜牧转为农业
- 身份:周朝祖先、周部族氏族首领
- 记载:《诗·大雅·公刘》
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
姬刘在泾河中游的岐原谷(今长武县)一带创建了部落国家,是古代周部落的杰出首领,一说姬刘即为姬姓刘氏祖先。
姬刘是不窋之孙,鞠之子,生子庆节,周文王的祖先,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陕西省彬州,旬邑县西南一带)。
公刘人物生平
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陕西省武功县西南),称为“后稷”。后稷之子继续担任主管农业之职,即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太康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
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因长武县有三水相拥,风水极好,并在此落脚创建豳国部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公刘主要功绩
公刘创建豳国
从夏初以来,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首领不窑率众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经历了好几代,大约在商初,公刘在豳(亦作邪,今陕西旬邑县西)才又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公刘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弓矢斯张,干戈戚扬”,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刘麻雀图腾
公刘成为豳国部落的首领,在和张氏结婚的那天,十只麻雀围绕着天空飞了好一阵子,并飞落于院子里。公刘认为是吉祥鸟,就开始崇拜麻雀。
不久后,公刘创建了豳国,以麻雀作为本部落的图腾,这也是豳字的来源。后来的随着部落发展壮大,在一次外出狩猎中驯服了一只野猪,给豳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了感恩这一切,才演化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豳字。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完整的部落社会。
公刘家猪鼻祖
相传有一天,公刘和部落人外出在山中狩猎,将一只野猪围堵进了一个土洞里,由于洞口小,抓不到也吃不着野猪,扔了些吃的野猪怎么也是引诱不出来。于是就将洞口用庞大的石块围挡起来了,派了专人看管着。
后来,看管着锲而不舍的给野猪仍各种草,经过几天的努力没想到就这样还是把野猪引到了洞口,而且是轻易的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野猪,并且带回了部落。公刘发现这只野猪没有了之前的野性,似乎已经被驯服了,就命人不要把野猪宰了吃先圈养起来了,这也就是家养猪的开端了。
公刘发明御面
传说公刘定都长武县,在此地安居后,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相传有一天,在睡熟中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了自己忙碌奔波中饿的倒在黑河边,一个神仙姐姐救了他,给他做了美味的饭。公刘吃饭后,大赞好吃!说完自己就醒来了。
公刘醒来后,就开始和妻子按梦里神仙姐姐的方法开始制作美味的饭。取泾河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配以最好粮食为原料,研究了多次终于制作出了和梦里一样美味的饭,因看着晶莹剔透,并命名为玉面,并分发于百姓,共庆美食。后来民众为感恩于公刘,将玉面也称之为“御面”。
公刘窑洞之祖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豳国,公刘创造性利用长武县有利的高原沟壑地形,凿洞而居。因为有了窑洞,民众就不再苦于被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真正的过上了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的家园。
《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在豳国土窑洞慢慢的就遍布山原谷地。这种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窑洞,被称为一种绿色建筑。
公刘创建周礼
在成长过程中受戎狄的欺压和侮辱的影响,公刘在定都长武后立鸿猷,对礼仪特别重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巡狩、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特别是在豳国,每个人的诞生、婚嫁、死后,豳国官方极为的重视,会让群臣侍从都赴宴入席见证。在当天,会风风光光的圈里抓猪做佳肴,制作好玉面和美酒,迎接众人的见证。后来这种礼尚往来的礼仪成为一种风俗,也是豳国基础浓厚的文化活动,更是发展成为豳国一种信仰。
公刘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公刘后世纪念
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庆阳、旬邑、长武、彬州等四方百姓赴公刘庙拜谒祭奠,缅怀这位华夏农耕文化的不朽开拓者。
公刘文学作品
公刘原文
《诗·大雅·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卽。
公刘注释
扬:钺。
舟:通作周,佩带。
于时:于是。
造:三家《诗》作告,均祰之假借。
景:同“影”,靠日影定方位。
单:禅的假借,轮流代替。
夕阳:山的西面。
馆:《鲁诗》作观,此作动词用。
厉:同“砺”。
止:“之”的讹字,兹、此。下同。
芮:汭的假借,水边向内凹处。
鞫:通坭、泥,水边向外凸处。
公刘赏析
《诗·大雅·公刘》,是周人史诗之一,上承《生民》,下接《緜》,叙述古代周部落首领公刘带领周人自北豳迁豳、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史绩。
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司马迁用散文的形式概括了诗的内容。
至于诗的创作年代,《毛序》认为是“召康公戒成王”而作,方玉润驳道:“《序》以此为召康公作者,盖因《七月》既属之周公,则此诗不能不属诸召公矣。其有心附会周、召处,明白显然。”《毛序》的牵附之意,经方氏点明,昭然若揭。
此外,金履祥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是豳地旧诗。但根据全诗用韵的流畅,描写技巧的娴熟,绝非早在殷商时期的豳人所能为。金履祥说《公刘》“下视《商颂》诸作,同一蹈厉”,而《商颂》恰恰都是春秋时的作品。我们认为,《公刘》同《七月》一样,都含有豳地旧咏的成份在内,但最后的成诗,应该为西周后期。
商共有30个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其中病死的28王,国亡后自焚而死的1王,可能是战死的1王,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殷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