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华公主 后蜀高祖孟知祥妻子
- 本名:李氏/朱邪氏
- 别称:琼华长公主/福庆长公主/晋国雍顺长公主
- 所处时代:五代十国
- 民族族群:沙陀族
- 出生时间:公元873年
- 去世时间:公元932年
- 父亲:李克用
- 同母兄弟:李存勖李存霸李存渥李存纪
- 夫君:孟知祥
- 母亲:贞简皇后曹氏
- 陵墓:和陵
琼华公主李氏(873年~932年),沙陀族,山西应县人,本为朱邪氏。李克用与宠妾贞简皇后曹氏长女,后唐庄宗李存勖同母姐姐,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琼华长公主。天成三年,后唐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长兴三年正月去世,四年,追册为晋国雍顺长公主(墓志未记载追封),琼华公主下嫁后蜀高祖孟知祥。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载:"及知祥壮,晋王以其弟克让女妻之。"《资治通鉴》乾化二年(912年)三月条:"知祥,迁之弟子,李克让之婿也。"《蜀祷杌》与《十国春秋》也均说孟知祥之妻是李克用之弟李克让的女儿。而墓志载:"福庆长公主李氏,即后唐太祖武皇帝之长女,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之长姊,母曰贞简皇后。"据《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载:"太祖正室刘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晋王,……曹氏封晋国夫人,后生子,是为庄宗。……庄宗即位,册尊曹氏为太后,而以嫡母刘氏为皇太妃。……同光三年五月,太妃薨;七月,太后薨,谥曰贞简,葬于坤陵,而太妃无谥,葬魏县。"《旧五代史》的记载也同。由此可见,贞简皇后曹氏乃李克用之妻,李存勖之生母。李存勖与福庆长公主为同母所生。所谓孟知祥之妻是李克让之女的说法,显系史书之误。
琼华公主史料记载
《旧五代史.卷三十三(唐书).庄宗纪七》
己卯,以腊辰狩于白沙,皇后、皇子、宫人毕从。庚辰,次伊阙。辛巳,次潭泊。壬午,次龛涧。癸未,还宫。是时大雪苦寒,吏士有冻踣于路者。伊、汝之民,饥乏尤甚,卫兵所至,责其供饷,既不能给,因坏其什器,撤其庐舍而焚之,甚于剽劫。县吏畏恐,窜避于山谷间。甲申,出御札示中书门下,以今岁水灾异常,所在人户流徙,以避征赋,关市之征,抽纳繁碎,宜令宰臣商量条奏。丙戌,第三姑宋氏封义宁大长记仔嫌公主,长姊孟氏封琼华长公主,第十一妹张氏封瑶英长公主。
《旧五代史.卷四十九(唐书).列传一》
史臣曰:昔三代之兴亡,虽由于帝王,亦系于妃后。故夏之兴也以涂山,及其亡也台挨浆以妹嬉;商之兴也以简狄,及其亡民以妲己;周之兴也以文母,及其亡也以褒姒。观夫贞简之为人也,虽未偕于前代,亦无亏于懿范。而刘后以牝鸡之晨,皇业斯坠,则与夫三代之兴亡同矣。余无进贤辅佐之德,又何足以道哉!(案:《五代史》无《外戚传》。据《五代会要》,武皇长女琼华长公主,降孟知祥,同光三年十二月封。第二女瑶英长公主,降张延钊,同光三年十二月封。明宗长女永宁公主,降晋高祖。第十三女兴平公主,降赵延寿,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长兴四年九月改封齐国公主,至清泰三年二月进封燕国长公主。第十四女寿安公主,长兴四年六月封。犁凶朵户第十五女永乐公主,长兴四年六月封。今考《会要》所载,亦多舛互,如琼华公主,《十国春秋》诸书作太祖弟克让之女,《会要》以为武皇长女,此传闻之异辞也。庄宗女义宁公主,降宋廷浩。廷浩仕至房州刺史,晋初为汜水关使,张从宾之叛,战死。见《东都事略》及《宋史》。又,王禹偁《小畜集》有《宋渥神道碑》云:母义宁公主,天福中,晋祖以尝事庄宗,有旧君之礼,每贵主入见,听其不拜。时兵戎方炽,经费不充,惟公主之家,赐予甚厚,尽而复取,亦无倦色。一日,晋祖从容谓贵主曰:“朕于主家无所爱惜,但朝廷多事,府库甚虚,主所知矣。今辇毂之下,桂玉为忧,可命渥分司西京,以丰就养嘱榜应。”因厚遣之,且敕留司具晨昏伏腊之用,至于醯醢,率有备焉。《会要》不载庄宗女几人,是其阙略也。惟明宗诸女记之,稍详,然考薛史《赵延寿传》,其娶明宗小女为继室。《欧阳史》亦云有耶律德光为延寿娶从益妹,是为永安公主。而《五代会要》不载,则其阙漏者亦多矣。)《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伪列传三》
孟知祥,字保裔,邢州龙冈人也。祖察,父道,世为郡校。伯父方立,终于邢洺节度使,从父迁,位至泽潞节度使。知祥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授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天成中,安重诲专权用事,以知祥庄宗旧识,方据大藩,虑久而难制,潜欲图之。是时,客省使李严以尝使于蜀,洞知其利柄,因献谋于重诲,请以己为西川监军,庶效方略,以制知祥,朝廷可之。及严至蜀,知祥延接甚至,徐谓严曰:“都监前因奉几应民使,请兵伐蜀,遂使东、西两川俱至破灭,川中之人,其怨已深。今既复来,人情大骇,固奉为不暇也。”(案:此句疑有舛误。)即遣人拽下阶,斩于祖企阶前。(《欧阳史》云:李严至境上,遣人持书候知祥,知祥盛兵见之,冀严惧而不来,严闻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严至成都,知祥置酒召严,因责严曰:“今诸方镇已罢监军,公何得来?”《鉴戒录》云:李严于天成初复来临护,孟祖加之礼分,从容数其五罪,命剑斩之。)其后朝廷每除剑南牧守,皆令提兵而往,或千或百,分守郡城。时董璋作镇东川已数年矣,亦有雄据之意。会朝廷以夏鲁奇镇遂州,李仁矩镇阆州,皆领兵数千人赴镇,复授以密旨,令制御两川。董璋觉之,乃与知祥通好,结为婚家,以固辅车之势。知祥虑唐军骤至,与遂、阆兵合,则势不可支吾,遂与璋协谋,令璋以本部军先取阆州,知祥遣大将军李仁罕、赵廷隐率军围遂州。长兴元年冬,唐军伐蜀,至剑门。二年,以遂、阆既陷,又粮运不接,乃班师。三年,知祥又破董璋,乃自领东、西两川节度使。应顺元年,以剑南东两川节度使、王称我帝于蜀,改元明德。七月卒,年六十一。(案:《孟知祥传》,《永乐大典》原阙,今采《册府元龟》僣伪部以存梗概。)
昶,知祥之第三子也。(《宋朝事实》云:昶,初名仁赞。《挥麈余话》云:昶,字保元。)母李氏,本庄宗之嫔御,以赐知祥。唐天祐十六年,岁在己卯,十一月十四日,生昶于太原。及知祥镇蜀,昶与其母从知祥妻琼华长公主同入于蜀。知祥僣号,伪册为皇太子。知祥卒,遂袭其伪位,时年十六,尚称明德元年。及伪明德四年冬,伪诏改明年为广政元年,是岁即晋天福三年也。伪广政十三年,伪府恋狼凝上尊号为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皇朝乾德三年春,王师平蜀,诏昶举族赴阙,赐甲第于京师,迨其臣下赐赍甚厚,寻册封楚王。是岁秋,卒于东京,时年四十七,事具皇家日历。自知祥同光二年丙戌岁入蜀,父子相继,凡四十年而亡。(《五代史补》:孟知祥之入蜀,视其险固,阴有割据之志。洎抵成都,值晚,且憩于郊外。有推小车子过者,其物皆以袋盛,知祥见,问曰:“汝车所胜几袋?”答曰:“尽力不过两袋。”知祥恶之,其后果两世而国灭。孟知祥与董璋有隙,举兵讨之。璋素勇悍,闻知祥之来也,以为送死。诸将两端,李镐为知祥判官,深忧之。及将战,知祥欲示闲暇,自写一书以遗董璋。无何,举笔辄误书“董”为“重”字,不悦久之。镐在侧大喜,且引诸将贺于马前,知祥不测,曰:“事未可测,何贺耶!”镐曰:“其‘董’字‘艹’下施‘重’。今大王去‘艹’书‘重’是‘董’已无头,此必胜之兆也。”于是三军欣然,一战而董璋败。)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人也。其叔父迁,当唐之末,据邢、洺、磁三州,为晋所虏。晋王以迁守泽潞,梁兵攻晋,迁以泽潞降梁。知祥父道,独留事晋而不显。及知祥壮,晋王以其弟克让女妻之(此处为史书误记根据《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孟知祥妻为李克用之女),以为左教练使。庄宗为晋王,以知祥为中门使。前此为中门使者多以罪诛,知祥惧,求他职,庄宗命知祥荐可代己者,知祥因荐郭崇韬自代,崇韬德之,知祥迁马步军都虞候。庄宗建号,以太原为北京,以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魏王继岌代蜀,郭崇韬为招讨使,崇韬临诀,白曰:“即臣等平蜀,陛下择帅以守西川,无如孟知祥者。”已而唐兵破蜀,庄宗遂以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祥驰至京师,庄宗戒有司盛供帐,多出内府珍奇诸物以宴劳之。酒酣,语及平昔,以为笑乐,叹曰:“继岌前日乳臭儿尔,乃能为吾平定两川,吾徒老矣,孺子可喜,然益令人悲尔!吾忆先帝弃世时,疆土侵削,仅保一隅,岂知今日奄有天下,九州四海,珍奇异产,充牣吾府!”因指以示知祥,曰:“吾闻蜀土之富,无异于此,以卿亲贤,故以相付。”
同光四年正月戊辰,知祥至成都,而崇韬已死。魏王继岌引军东归,先锋康延孝反,攻破汉州。知祥遣大将李仁罕会任圜、董璋等兵击破延孝,知祥得其将李肇、侯弘实及其兵数千以归。而庄宗崩,魏王继岌死,明宗入立。知祥乃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益置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七万余人,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分将之。
初,魏王之班师也,知祥率成都富人及王氏故臣家,得钱六百万缗以犒军,其余者犹二百万。任圜自蜀入为相,兼判三司,素知蜀所余钱。是冬,知祥拜侍中,乃以太仆卿赵季良赍官告赐之,因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知祥怒,不奉诏。然知祥与季良有旧,遂留之。
枢密使安重诲颇疑知祥有异志,思有以制之。初,知祥镇蜀,庄宗以宦者焦彦宾为监军,明宗入立,悉诛宦者,罢诸道监军。彦宾已罢,重诲复以客省使李严为监军。严前使蜀,既归而献策伐蜀,蜀人皆恶之,而知祥亦怒曰:“焦彦宾以例罢,而诸道皆废监军,独吾军置之,是严欲以蜀再为功也。”掌书记母昭裔及诸将吏皆请止严而无内,知祥曰:“吾将有以待其来!”严至境上,遣人持书候知祥,知祥盛兵见之,冀严惧而不来,严闻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严至成都,知祥置酒召严。是时,焦彦宾虽罢,犹在蜀,严于怀中出诏示知祥以诛彦宾,知祥不听,因责严曰:“今诸方镇已罢监军,公何得来此?”目客将王彦铢执严下,斩之。明宗不能诘。
初,知祥镇蜀,遣人迎其家属于太原,行至凤翔,凤翔节度使李从严闻知祥杀李严,以为知祥反矣,遂留之。明宗既不能诘,而欲以恩信怀之,乃遣客省使李仁矩慰谕知祥,并送琼华公主及其子昶等归之。
知祥因请赵季良为节度副使,事无大小,皆与参决。三年,唐徙季良为果州团练使,以何瓒为节度副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许。乃遣其将雷廷鲁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而从之。是时,瓒行至绵谷,惧不敢进,知祥乃奏瓒为行军司马。
是岁,唐师伐荆南,诏知祥以兵下峡,知祥遣毛重威率兵三千戍夔州。已而荆南高季兴死,其子从诲请命,知祥请罢戍兵,不许。知祥讽重威以兵鼓噪,溃而归,唐以诏书劾重威,知祥奏请无劾,由是唐大臣益以知祥为必反。
四年,明宗将有事于南郊,遣李仁矩责知祥助礼钱一百万缗。知祥觉唐谋欲困己,辞不肯出。久之,请献五十万而已。初,魏王继岌东归,留精兵五千戍蜀。自安重诲疑知祥有异志,听言事者,用己所亲信分守两川管内诸州,每除守将,则以精兵为其牙队,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以备缓急。是岁,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又以武虔裕为绵州刺史。仁矩与东川董璋有隙,而虔裕重诲表兄,由是璋与知祥皆惧,以谓唐将致讨。自璋镇东川,未尝与知祥通问,于是璋始遣人求婚以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欲不许,以问赵季良,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知祥乃许。于是连表请罢还唐所遣节度使、刺史等。明宗优诏慰谕之。
长兴元年二月,明宗有事于南郊,加拜知祥中书令。初,知祥与璋俱有异志,而重诲信言事者,以璋尽忠于国,独知祥可疑,重诲犹欲倚璋以图知祥。是岁九月,董璋先反,攻破阆州,擒李仁矩杀之。是月应圣节,知祥开宴,东北望再拜,俯伏呜咽,泣下沾襟,士卒皆为之歔欷,明日遂举兵反。
是秋,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无遣使就藩册命之仪。诏有司草具新仪,乃遣秘书监刘岳为册使。岳行至凤翔,闻知祥反,乃旋。明宗下诏削夺知祥官爵,命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为都招讨使,夏鲁奇为副。知祥遣李仁罕、张业、赵廷隐将兵三万人会璋攻遂州,别遣侯弘实将四千人助璋守东川,又遣张武下峡取渝州。唐师攻剑门,杀璋守兵三千人,遂入剑门。璋来告急,知祥大骇,遣廷隐分兵万人以东,已而闻唐军止剑州不进,喜曰:“使唐军急趋东川,则遂州解围,吾势沮而两川摇矣。今其不进,吾知易与尔。”十二月,敬瑭及廷隐战于剑门,唐师大败。张武已取渝州,武病卒,其副将袁彦超代将其军,又取黔州。二年正月,李仁罕克遂州,夏鲁奇死之,知祥以仁罕为武信军留后,遣人驰鲁奇首示敬瑭军,敬瑭乃班师。利州李彦珂闻唐军败东归,乃弃城走,知祥以赵廷隐为昭武军留后。李仁罕进攻夔州,刺史安崇阮弃城走,以赵季良为留后。
是时,唐军涉险,以饷道为艰,自潼关以西,民苦转馈,每费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而敬瑭军亦旋,所在守将又皆弃城走。明宗忧之,以责安重诲。重诲惧,遽自请行。而重诲亦以被谗得罪死。明宗谓致知祥等反,由重诲失策,及重诲死,乃遣西川进奏官苏愿、进奉军将杜绍本西归招谕知祥,具言知祥家属在京师者皆无恙。
知祥闻重诲诛死,而唐厚待其家属,乃邀璋欲同谢罪,璋曰:“孟公家属皆存,而我子孙独见杀,我何谢为!”知祥三遣使往见璋,璋不听,乃遣观察判官李昊说璋,璋益疑知祥卖己,因发怒,以语侵昊。昊乃劝知祥攻之。而璋先袭破知祥汉州,知祥遣赵廷隐率兵三万,自将击之,阵鸡距桥。知祥得璋降卒,衣以锦袍,使持书招降璋,璋曰:“事已及此,不可悔也!”璋军士皆噪曰:“徒曝我于日中,何不速战?”璋即麾军以战。兵始交,璋偏将张守进来降,知祥乘之,璋遂大败,走。过金雁桥,麾其子光嗣使降,以保家族,光嗣哭曰:“自古岂有杀父以求生者乎,宁俱就死!”因与璋俱走。知祥遣赵廷隐追之,不及,璋走至梓州见杀,光嗣自缢死,知祥遂并有东川。然自璋死,知祥卒不遣使谢唐。
唐枢密使范延光曰:“知祥虽已破璋,必借朝廷之势,以为两川之重,自非屈意招之,彼亦不能自归也。”明宗曰:“知祥,吾故人也,本因间谍致此危疑,抚吾故人,何屈意之有?”先是,克宁妻孟氏,知祥妹也。庄宗已杀克宁,孟氏归于知祥,其子瑰,留事唐为供奉官。明宗即遣瑰归省其母,因赐知祥诏书招慰之。知祥兼据两川,以赵季良为武泰军留后、李仁罕武信军留后、赵廷隐保宁军留后、张业宁江军留后、李肇昭武军留后。季良等因请知祥称王,以墨制行事,议未决而瑰至蜀。知祥见瑰倨慢。九月,瑰自蜀还,得知祥表,请除赵季良等为五镇节度,其余刺史已下,得自除授。又请封蜀王,且言福庆公主已卒。明宗为之发哀,遣阁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政恩复命,知祥始遣其将朱滉来朝。
四年二月癸亥,制以知祥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遣工部尚书卢文纪册封知祥为蜀王,而赵季良等五人皆拜节度使。唐兵先在蜀者数万人,知祥皆厚给其衣食,因请送其家属,明宗诏谕不许。十一月,明宗崩。明年闰正月,知祥乃即皇帝位,国号蜀。以赵季良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门使王处回为枢密使,李昊为翰林学士。
三月,唐潞王举兵于凤翔,愍帝遣王思同等讨之,思同兵溃,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皆以其地附于蜀。四月,知祥改元曰明德。六月,虔钊等至成都,知祥宴劳之,虔钊奉觞起为寿,知祥手缓不能举觞,遂病,以其子昶为皇太子监国。知祥卒,谥为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庙号高祖,陵曰和陵。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
西蜀孟昶,初名仁赞,及僣位改焉。其先邢州龙冈人。父知祥,事后唐武皇,武皇以弟(此为误记琼华公主是后唐武皇李克用之女)之子妻之,是为琼华长公主。同光初,知祥为太原尹、知留守事。三年,平蜀。四年,以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明宗即位,命知祥讨平东川,知祥自领两川节度,明宗即以授之。长兴四年,封蜀王,许行墨制。五年,闵帝立,乃称帝于蜀,改元明德,时清泰元年也。事具《五代史》。昶母李氏,本庄宗嫔御,以赐知祥,天祐十六年己卯十一月,生昶于太原。初,知祥镇西川,不及以族行。天成元年,奏遣衙校迎家太原,明宗因令部送长公主及昶与所生母至蜀。公主以长兴三年卒。
《册府元龟.卷三百.外戚部·总序选尚》:
“後唐孟知祥自幼温厚知书乐善武皇深器之以其弟克让之女(此为史书误记,应为李克用之女)妻之明宗即位封琼华公主。”
琼华公主公主墓志
琼华公主墓志简介
略论《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的几个问题福庆长公主墓志盖拓片
袁曙光
1971年成都北郊磨盘山孟知祥墓出土的《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形制宏大,镌刻精美,内容丰富,保存完好。它既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又是研究五代史难得的重要文字与实物史料。
"大唐"指五代时期李存勖所建"后唐"王朝,"公主"为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姐。因她先后被封为"琼华长公主"和"福庆长公主",故墓志以"大唐福庆长公主"名之。公主为后蜀第一代皇帝孟知祥的正配夫人,幼年即嫁与孟氏,相伴共四十多年,在孟氏称帝之前已亡故,并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十一月廿四日葬于成都县会仙乡。此墓志为入葬时所镌刻,所以仍旧使用后唐年号和称谓。孟知祥长兴五年即皇帝位于成都,改元明德,国号蜀,即五代后蜀政权。孟知祥称帝后追册李氏为皇后。孟知祥本人也于同年,即明德元年七月逝世,十二月葬"和陵",福庆长公主同时合葬和陵,故此墓志出土于孟知祥墓中。实际上这件墓志也就是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皇后"的墓志。
墓志撰写镌刻于后唐长兴三年,由摄东川节度判官、判军州等事,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崔善撰文,将仕郎、前守秘书省秘书郎令狐峤书丹,节度随军陈德超镌字。墓志用青砂石雕刻,高1.08米,宽1.1米。志盖呈■顶形,边坡线刻串枝葵花纹,中心部分镌刻篆书"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九字,分作三行,每行三字。志身与志盖大小相同,志文铭文均楷书竖行,志文三十行,满行四十四字,铭文八行,全文共1699字。
墓志内容非常丰富,它以福庆长公主的身世、下嫁、进封公主、亡故葬仪等四件史实为主线,用众多的文字贯穿记述了后唐及孟蜀前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按志文顺序大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1~5行),记述了孟知祥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所任的全部官职,以及墓志撰写、书丹人。第二部分(6~9行)书写福庆长公主的出身家族,即与后唐皇帝李氏家族的关系。第三部分(9~13行)颂扬福庆长公主的聪谦贤德,出嫁孟氏的时间和婚仪等,并简要叙述了孟知祥追随晋王李克用,南征北战,为建立后唐效力的情况。第四部分(13~21行)记述后唐庄宗、明宗为政治需要,进封李氏为"琼华长公主"和"福庆长公主"的经过,以及孟知祥在这一段时间内为后唐扩展势力,经营蜀地,并在势力壮大之后,逐渐摆脱后唐的束缚,准备自立王朝的情况。第五部分(21-26行)描述福庆长公主的亡故,孟氏的哀痛,以及盛大的葬仪等情况。第六部分(26-34行)记述福庆长公主的子女情况和所任官职,其中的第三子仁赞,即后主孟昶,起家时即任节度行军司马。第七部分(35~44行)是赞扬公主与孟知祥的颂铭,以及墓志的镌刻人。颂铭以四言连句形式撰写,共九章,288字。
琼华公主问题略述
(一)墓志首先载明了福庆长公主与后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家族的亲属关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内容
墓志云:"福庆长公主李氏,即后唐太祖武皇帝之长女,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之长姊,母曰贞简皇后"。史书多记载孟知祥妻是李克让之女。《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载:"及知祥壮,晋王以其弟克让女妻之"。《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载:"知祥,迁之弟子,李克让之婿也"。《蜀祷杌》曰:"李克用镇太原,妻以其晋王弟克让之女"。《九国志》、《十国春秋》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次墓志的出土,纠正了史传中福庆长公主是李克让之女之误。又据《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太祖……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晋王,曹氏封晋国夫人,后生子,是为庄宗。……庄宗即位,册尊曹氏为太后,而以嫡母为皇太妃。……同光三年五月太妃薨;七月太后薨,谥日贞简,葬于坤陵"。《旧五代史·唐书·后妃列传》:"武皇帝贞简皇后曹氏,庄宗之母也"。贞简皇后是后唐太祖武皇帝李克用之妻,是庄宗皇帝和福庆长公主的生母,从而在亲缘和政治上结成了孟氏与后唐王朝的特殊关系。(二)墓志记载了孟知祥的一些史实。该志文直接记述福庆长公主本身,事迹言行的并不多,除上述有关婚烟、进封、丧葬等事情外,墓志中用了大量言辞介绍和评价了孟知祥的行为事迹,称他为后唐王朝"德重三朝,勋高百揆,享育坤维之众,控临边缴之虞者也"。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人。其父名道,在晋王李克用下面作宫。李克用镇太原,看中孟知祥的才能,将女儿嫁给他作妻子,累迁亲卫军使。墓志中"加以位隆将相德合天人,谅惟匡铺之名,遐畅恢弘之业,必欲永安王室,再纫皇钢"等,即是对孟氏的颂扬。李存勖嗣晋王位后,孟知祥作中门史。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曾与梁王朱全忠长期作战,孟知祥始终"参谋应变、事无留滞"(《蜀祷杌》下),深得晋王信任。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夏四月,李存勖称帝太原,国号唐,史称后唐。孟知祥与李存勖既有郎舅关系,又是后唐功臣,李存勖任命孟知祥为太原尹,"北京"(太原)留守。同光三年后唐平蜀,庄宗又任命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志对这段历史有精彩描述,云:"洎太祖即世,庄宗绍兴,天命中缺于咸秦,神器潜移于巩洛,八雄鼎沸,四海尘昏,赞成一统之尊,交阐九重之贵,当畴功之际,以遂良为先踅,辍洪钧远安全蜀"。同光四年正月,孟知祥到成都,他从入蜀的第一天起就有了在前蜀的基础上建立孟氏政权的意图。后来中原多事,河朔地区动乱,后唐庄宗遇弑,明宗初立,朝廷无遐顾及剑南两川。于是孟知祥在成都训练兵甲,整顿吏治,减少苛税。修筑城墙,逐步将其据蜀意图付诸实践,创建后蜀。孟知祥与后唐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墓志明确记载了李氏封琼华长公主和进封福庆长公主的确切时间。墓志载:。是以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琼华长公主,天成三年十月三日进封福庆长公主"。后唐加封于李氏,与朝廷对两川政策有密切关系。《十国春秋》卷五十载:"庄宗即位,封琼华公主"的记载,时间是不对的,封琼华长公主应是在后唐兵破前蜀(后唐同光三年,前蜀咸康元年十一月),庄宗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时。庄宗死后,李嗣源为群下所推而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后唐对于两川更无管束能力。安重诲当国时,西川孟知祥、东川董璋都拥有强兵,占据险要地势,他们积极扩充实力,藩镇跋扈之势已见于刃端。朝廷采用安重诲的制裁政策,再次派李严为西川监军,企图控制孟知祥。孟知祥以他十万镇兵为后盾,公开对抗朝廷,命武士杀了李严。对于孟知祥这样的造反举动,明宗不但不敢责问,反而想以恩信来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君臣关系。"遣客省使李仁矩慰渝知祥,送琼华公主及其子昶等归之"(《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天成三年(公元928)明宗又屈从了孟知祥的要求,任命赵季良为西川节度副使。孟还接着要求朝廷给予更多的任命下属官吏的权利,他在西川各属州安插亲信,排斥朝廷势力,至此孟知祥在西川已站稳了脚跟。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是后唐怀柔政策的一部分,企图以此裙带关系来维系西川与朝廷的关系。《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载:"长兴元年,……是秋,明宗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无遣使就藩册命之仪。诏有司草具新仪,乃遣秘书监刘岳为册使。岳行至凤翔,闻知祥反,乃旋"。此段记载李氏进封时间比墓志载"天成三年十月三日"晚近一年。"闻知祥反,乃旋"是指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联合抗拒后唐事件。不过,从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朝廷极力拉拢孟知祥的良苦用心。
(四)从墓志可知,孟知祥任"剑南两川节度使,管内营田观风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等职,都是在长兴三年十一月前,即墓志书刻下葬之前。孟知祥与朝廷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先是天成四年,孟知祥、董璋"谋并力以拒朝廷"(《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孟知祥与福庆长公主和陵
长兴元年,两川联合行动,东川兵首先攻下阆州。后唐朝廷采取的策略是拉拢孟知祥,拆散孟、董联合,各个击破。两川拒后唐的行动,以明宗的错误措置而结柬,两川都是胜利者,仅表面上保持了与后唐的君臣关系。此事还促使董璋和孟知祥的关系从姻亲、盟友变成了冤家仇敌,他们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孟知祥毛羽未丰,不能与朝廷公开决裂,故长兴三年十一月,进奏官苏愿回到成都,转达了明宗的旨意时,孟知祥趁机与后唐修好,等待时机,徐求后图。孟知祥三遣使者,想说服董璋联名上表谢罪于朝廷,而董璋由于家族被诛,更怀疑孟与朝廷间有联合消灭自己的阴谋,拒绝谢表。董、孟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相互攻讦,朝廷妄图坐收渔利,两川箭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四月二十八日,董璋率精兵二万进攻西川,由于他"卒征暴敛,好杀恶生"(《鉴诫录》卷一"知机对"条),骁将无谋,狂妄自大等,仅几天功夫,西川粉碎了东川的进攻,孟知祥兼领东川,成为占有两川的强藩。孟知祥此时尚未完全脱离朝廷的羁绊,正在与后唐朝廷讨价还价之中,所以墓志曰:"尔后义切尊同,诚坚奉主,任土赋充庭之实,苞茅供缩酒之勤。不谓衅起邻藩,猜生俭巧,每■同舟之羽,多兴投杼之疑。贡奉不通,奏章不达,以至训斋十乘,备御四封"。"军民辑睦,稼穑丰登,咸安惠养之恩,更懋神明之政,虽灾临分野,而福荫山河。转祸乱为休徵,变忧勤为康■"等,已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孟知祥此时的任职与前蜀王建称帝前的任职完全一样,万事俱备,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长兴三年五月孟知祥兼有东川后,表面上愿意恢复与后唐的君臣关系,但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非份要求。首先要朝廷将他自己委派的赵季良、李仁罕等五镇留后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同时,又要求朝廷同意他可以自行任免两川的刺史、令、录等官员。至于墓志所载孟知祥当时的各项任职和"推忠再造致理功臣"等称谓,均无视朝廷的存在,孟在蜀地的特殊地位,已如象当年的王建一样了。诸史书记载孟知祥被后唐委任为东川节度使,封为蜀王,是在长兴四年(公元933)二月。后唐朝廷这种委任,完全是屈从于孟知祥要求的结果。(五)墓志详细记述了孟知祥、福庆长公主的子女情况,墓志先记叙长公主有郎君二人,长曰贻范,次曰贻邕,在长兴三年之前早已亡故。墓志载:"今有郎君三人,长曰贻矩,见任摄彭州刺吏、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次曰贻邺,见任左右牢城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次曰仁赞,见任节度行军司马、兼都总、辖义胜、定远、两川衙内马步诸军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小娘子二人,长曰久柱,次曰延意"。孟知祥在长兴三年十一月时有三子二女,其中仁赞,即后蜀后主孟昶。《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载,潞王清泰元年(后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甲子,立子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亲卫马步都指挥使仁赞为太子","丙寅,宣遗制,命太子仁赞更名昶,丁卯,即皇帝位"。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时,孟昶为节度行军司马,孟称帝后,昶进检校太保、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书记载孟昶是孟知祥的第三子,有的同志据墓志认为孟昶应为第五子。实际上孟昶排行第五,但他的长兄贻范、次兄贻邕"早亡",墓志云:"今有郎君三人,长曰贻矩……,次曰贻邺……次曰仁赞",所以史书中将孟昶称为第三子。
(六)墓志准确的记载了福庆长公主的亡故时间和下葬日期、地点。墓志曰:"长兴三年正月十三日(即公元932年2月13日)长公主享年六十,薨于正寝"。亡故时间与史志记载是一致的。关于下葬时间地点,墓志曰:"长兴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葬于成都县会仙乡"。而《蜀祷杌》曰;"(长兴三年)九月,葬公主于星宿山。"《十国春秋》:"九月,葬福庆长公主于星宿山"。下葬时间应以墓志载长兴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公元932年12月14日为准。另外,墓志中只字未题《新五代史》、《十国春秋》等书中关于后唐曾派阎门使刘政恩为宣谕使,来为福庆长公主发丧,并册赠为晋国雍顺长公主之事。墓志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并可校正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以及《蜀祷杌》、《九国志》、《十国春秋》等书中有关孟知祥和福庆长公主的某些记载。
福庆长公主墓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书法、镌刻技法和形制装饰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拓片
平,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文物珍品。墓志撰文人崔善,《十国春秋、前蜀列传》中有简略传记,曰:"崔善,武成中为阆中刺史,有惠政,州人建德政碑于官署之东,过者多欣慕焉"。武成(公元908~910年)距长兴三年仅二十余年,可能为同一人,时崔善已任东川节度判官,为孟知祥手下重臣,熟悉孟知祥的情况,并忠心为孟氏效力。志日:"善叨依门馆,粗熟勋庸。令叙风徽,俾刊贞琰。况善才非颖迈,学谢渊深。固■闰色之工,但以悲哀为主"。他带着感情写出了这一重要墓志铭序。志铭文笔流畅,结构严谨,词藻华丽,内容详实,亦为志文佳作。书丹人令狐峤,《十国春秋·后蜀列传》中也有传,他"官至秘书监,工吟咏,兼擅敏才,口占诗句,多所嘲谑,好事者时传其诗"。令狐峤文才很高,有诗词流传至今,是一位具盛名的著名文人。福庆长公主墓志、志文字体娟秀,笔力精谨,证明令狐峤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墓志本身就是一件书法艺术珍品。墓志镌刻人陈德超,史书无传。从墓志看,保持了书体神韵,说明其人也是当时镌刻高手。琼华公主墓葬规格
福庆长公主墓志形制宏大,这在四川地区各时代的墓志中是少见的,这种大形制的墓志也是两蜀葬制的特点之一。近年,四川除发掘王建、孟知祥两座帝王墓外,还发掘了一些前后蜀墓葬,其中的墓志形制均比较大,如前蜀晋晖墓志,106×106厘米,后蜀张虔剑墓志,100×100厘米,后蜀孙汉韶墓志,82×82厘米,前蜀光天元年太原王公墓志,62×72厘米,后蜀许瑶墓志,77×77厘米,后蜀徐铎墓志,78×79厘米,后蜀韦致文墓志,61.7×62.3厘米等。这样一批形制宏大的墓志同时存在,在四川历史上是仅见的。它反映了前后蜀政权在四川割据时期,实行高规格的丧葬制度,比照帝王和将相重臣的葬制来建造陵墓。福庆长公主入葬时,孟氏并未称帝,但福庆长公主墓志的形制规格,志文用词,实际上都是比照着帝王皇后的规格制作的。当时孟已多次要挟后唐朝廷给他更大的权力,虽然长兴四年二月朝廷才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正月孟称帝改元。但从福庆长公主墓志表现出孟氏在此之前,已按割据政权的方式自行其事了。四川五代时期相对得到发展,王建墓、孟知祥墓等一批大墓的发掘,正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繁盛状况的突出表现,福庆长公主墓志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琼华公主家庭成员
琼华公主父亲
后唐太祖李克用
琼华公主母亲
贞简皇后曹氏
琼华公主兄弟姐妹
同母兄弟:唐庄宗李存勖、永王李存霸、申王李存渥、雅王李存纪。异母兄弟:邕王李存美、薛王李存礼、睦王李存乂、通王李存确、李廷鸾、李落落、李存矩。妹妹:瑶英公主(瑶英长公主)
琼华公主丈夫
后蜀高祖孟知祥
琼华公主儿子
孟贻范,福庆长公主所生,早夭。
孟贻邕,福庆长公主所生,早夭。
孟贻矩。
孟贻邺,封燕王。
孟仁赞(孟昶),后蜀后主。
孟仁毅,封夔王,谥号恭孝。
孟仁贽,封雅王。
孟仁裕,封彭王。
孟仁操,封嘉王。
琼华公主女儿
孟久柱,封崇华公主,嫁伊延环,生子伊审征。
孟延意,封玉清公主。
十六国时期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五胡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实际不止十六国。...
山西,简称“晋”,山西古代又称并州古属冀州之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