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 北宋时期名将
- 本名:种谔
- 字:子正
- 所处时代:北宋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1027年
- 逝世日期:1083年
种[chóng]谔(1027年―1083年),字子正,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名将。
种谔初因父任荐知青涧城,以计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得其军万人,归途击溃敌军围袭,进筑绥州城。累迁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克米脂城,又败西夏援军八万于无定川。徐禧与鄜延经略使沈括决定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马湖峪)奏留种谔守延州。后宋军在永乐受夏兵围攻,谔观望不救。其年因背部痈疽发而卒,时年57岁。
种谔人物生平
种谔早年经历
种谔最初因父亲种世衡的恩荫,多次升官授任左藏库副使。后来,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帅陆诜推荐种谔掌管青涧城(位于延州东北二百里)。
当时,西夏部落酋长令㖫归附北宋,陆诜恐怕惹起事端,打算不接纳,种谔请求接受令㖫归附。西夏人前来索要令㖫,陆诜询问种谔怎样答覆,种谔说:“如果西夏一定要讨回令㖫,就应当用景询(逃亡到西夏的宋朝人)来交换。”西夏人这才停止要人。
种谔征伐西夏
治平四年(1067年),当时,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绥州故地,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前已归降北宋,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引诱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部下小吏李文喜接受贿赂而答应投降,但嵬名山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报告朝廷,朝廷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他们。种谔不等朝廷答覆,就发动所部的全部兵力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帐落。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战斗,嵬夷山叫喊说:“哥哥已约好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李文喜趁机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而奔抹弃哭泣洪耻设捆,然后带领部众投降种谔姜欠。种谔于是收复绥州,共获得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种谔将要在绥州故地筑城时,陆诜以无诏出师的名义,召种谔回来。当时军队驻扎在怀远,种谔早晨起来正在梳头,敌军四万人马一起聚集,附着城墙而结阵。种谔开着城门等待,派嵬名山率领新归降的一百多人挑战,种谔的军队跟随其后,巩己阀举击鼓前进而出。到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派副将燕达、刘甫为两翼,自己率领中军,于是关闭城垒,集中全部老弱之人登城雷鼓呐喊以迷惑敌军。不久,三军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很多敌军,于是在绥州筑城。
陆诜弹劾种谔擅自兴兵,而且不接受指挥约束,打算逮捕他治罪,但此事还没结果而陆诜调任秦州。谏官纷纷攻击种谔,于是传送吏部论罪,贬官秩四等,安置在随州居住。恰逢侯可因报告水利之事入朝见宋神宗赵顼,宋神宗问起种谔的事,侯可回答说:“种谔奉有密旨攻取绥州而获罪,日后将怎样派人作事呢?”宋神宗也很后悔,于是恢复种谔的官职。韩绛担任陕西宣抚使时,任用种谔为鄜延钤辖。
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种谔在罗兀(一作啰兀)北部袭击西夏军队,将其打得大败。当时韩绛在罗兀筑城,图谋攻取横山,于是命令种锷率军两万人出兵无定川,让众将都接受种谔的指挥约束,调发河东军队到银州会合。罗兀城修筑成功后,庆州士兵叛乱,朝廷下诏退兵,放弃罗兀。同年三月,种谔因此事受到责罚降职为汝州团练副使,安置在潭州。四月,再贬任贺州别驾,移至单州,后再移至华州。
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当时韩绛第二战迁讲次担任宰相,上奏颂扬种谔以前的功劳,于是复任礼宾副使、岷州知州。十一月,唃厮啰政权君主董毡部将鬼章率军进犯洮州、岷州,新归附的羌人多数反叛,种谔等人率军在铁城击败鬼章,而后征讨袭杀反叛的羌人。后跟随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逋宗、讲珠、东宜诸城,乘敌不备进袭到大河,斩下敌军七千首级。
熙宁十年(1078年)三月,种谔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改任鄘延副总管。
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说:“西夏国主李秉常被他的母亲所囚禁,可赶快派本路官兵直捣他们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宋神宗,夸大其辞说:“夏国没有人才,李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便可抓住他的手臂带来。”宋神宗受到种谔的话鼓动壮胆,决意西征,任命他为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都听他的指挥约束。种端洪迁谔立即率军驻扎在边境上,宋神宗因种谔提前轻率出动,让他听命于王中正。九月,当时夏军屯兵在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城地区的七将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前来增援,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夏军首尾,将他们打得大败,降服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捷报传到朝廷,宋神宗大喜,群臣都向宋神宗祝贺,宋神宗派遣宦官谕示奖赏,而且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种谔留下一千人守卫米脂,进而驻扎银、石、夏三州,不见夏军踪影。开始时,种谔接受诏命应当在灵武会合,种谔绕远路不向前进军,士兵饥饿疲乏,打算用粮运不继的名义,归罪于转运使李稷。驻军麻家平,大校刘归仁带领兵众溃散,朝廷诏令撤回军队。种谔仍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种谔谋划病逝
种谔谋划占据横山的志愿尚未完成,派他的儿子种朴上奏他的计策。宋神宗召见种朴询问情况,升任种朴为阁门祗候。朝廷将要进军到横山筑城,命令徐禧、李舜举到鄜延商议。种谔说:“横山延绵千里,多产马匹适合耕种,百姓强阿灶讲悍善战,而且有盐铁之利,西夏人依靠它为生;其城垒都控制险要,足以守御。现在建功立业,应当从银州开始。其次迁徙宥州,再其次修筑夏州,三州修好后鼎峙而立,那么横山之地已囊括在三州之中。再其次是修筑盐州城,那么横山的强兵战马、山泽之利,都归我大宋所有。其地势居高临下,俯视兴庆、灵州,可以直捣西夏的巢穴。”但徐禧和沈括定议迁移银州,修筑永乐城,与种谔开始的谋划不同,于是奏请朝廷让种谔留守延州。不久,永乐遭到夏军围困,种谔观望不去援救,宋神宗希望他以后能效力,置之不问,而且担心夏军来到,就任命种谔为延州知州。不久,种谔因背上痈疽发作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种谔主要影响
治平四年(1067年),种谔逼降西夏守将,收复绥州并筑城。
熙宁四年(1071年),种谔在罗兀打败西夏军并修筑罗兀城。
熙宁九年(1076年),青唐作乱,种谔击败青唐大将鬼章,又随李宪出征立功。
元丰四年(1081年)五路伐夏时,种谔击败夏军,攻克米脂。
种谔历史评价
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作战必胜,但狡诈狂诞而残忍,属下有冒犯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则照常饮酒吃饭。敌军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屡有战功。
种谔人际关系
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孙,名将种世衡之子,与其兄种古、其弟种诊并称“三种”。
种谔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宋朝国祚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宋朝有多少皇帝?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宋朝南北各9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