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虾蟆 金朝名将

郭虾蟆 郭虾蟆
  • 中文名:郭虾蟆
  • 别名:郭斌
  • 国籍:金朝
  • 出生地:会州
  • 出生日期:1192年
  • 逝世日期:1236年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大破西夏,血战蒙古
  • 官职: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
郭虾蟆介绍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会宁)人。金朝名将,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金宣宗时,他与兄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兴定初年,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时年4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郭虾蟆的父祖世为保甲射生手。金宣宗时,他与兄郭禄大以善射应募从军。

兴定初年(1217年),郭禄大因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他随兄在会州军中。

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军攻打会州,郭禄大远远望见西夏带兵的将领和马均披挂金甲,出入阵中,距其大概有200步。禄大遥发一箭,正中将领咽喉,当即被射死。又射一人,箭贯穿他的双手,钉在树上,西夏军为之震惊。

后因寡不敌众,会州城被攻破。禄大和虾蟆都被俘虏。西夏人看他们箭术了得,把他们关起来。兄弟俩均誓死不屈。金廷知道这一情况后,特加嘉奖,但是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只好破格任用郭禄大的儿子伴牛官一阶,授巡尉职,以表彰他们兄弟的忠诚。

其后两兄弟打算伺机逃往会州,拔掉自己的胡须,被发觉,郭禄大遭西夏军杀害,郭虾蟆独自逃归。金宣宗感念郭禄大的忠诚,特下令再次升迁其子,遥授会州军事判官,郭虾蟆遥授巩州(金甘肃陇西)钤辖。谏议官请求嘉奖、任用郭禄大的弟弟,于是升迁郭虾蟆两阶,授同知兰州军州事。 

大破西夏

兴定五年(1221年)年,西夏步骑万余人攻入定西, 郭虾蟆领兵击败之,斩首700,获马50匹,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今甘肃临洮)。

元光二年(1223年), 西夏数十万步骑攻打凤翔(今属陕西),情况紧急。元帅赤盏合喜以郭虾蟆总领军事,郭虾蟆跟从赤盏合喜巡城时,看到护城河外一名西夏将领坐在胡床上,以为箭力无法到达,故意做出蔑视守城者的样子。合喜指给虾蟆看,问他能否射杀这个人。郭虾蟆测量一下远近,说:“可以。”郭虾蟆平时射箭,惯于射击敌人腋下护甲无法掩盖的地方,射无不中。只见虾蟆开弓、搭箭,等那名西夏将领一抬肘,一箭将他射杀。守城将士士气大振,西夏军则惊骇莫名。

击退西夏军后,郭虾蟆被遥授静难节度使,很快又改通远军节度使,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剌谋克,金廷派使者加以赏赐,并在各郡宣扬他的事迹。自金熙宗罢汉、渤海人猛安谋克后,只有女真、契丹、奚等族高官显贵才能授猛安谋克世爵。金宣宗末年,为嘉奖战功卓著的将领,汉、渤海等各族人皆可授此世爵。故郭虾蟆受此殊荣,并遍谕缘边诸郡。 

这一年冬天,郭虾蟆与巩州元帅田瑞攻取会州。郭虾蟆率领骑兵500,身穿红色的衣服,从会州南山而下,西夏军仓卒应战,仰望他们误以为是神兵天将。城上有士兵在悬风版后举手的,被虾蟆一箭射去,手、版俱穿,又射死数百人。西夏军震恐,于是出降。会州被西夏占据了近四年,这时才被收复。 

正大元年(1224年),田瑞据巩州叛金。金哀宗诏陕西两行省共同讨伐他。郭虾蟆率领士兵首先登上城墙,攻破巩州。田瑞开门逃跑,为他弟弟田济所杀。这一战,郭虾蟆斩首5000余级,因军功,被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

正大六年(1229年)九月,郭虾蟆向金哀宗进献西夏马两匹,金哀宗下诏说:“你武艺超绝,这两匹马可以随你驰骋于战场,我骑它们就浪费了。既然已经进献,就算是皇家圈养的啦,就赐给你吧。”又加赐金鼎、玉兔鹘等许多珍贵的东西。 

严词拒降

天兴二年(1232年),开封粮尽,累召援兵不至,将帅稀缺。蒙古大军随时可能围城。金哀宗弃开封逃至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次年又从归德府迁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到蔡州后,金哀宗感到蔡州地处淮水支流汝水上,南与宋接壤,无险可守。又打算迁往巩昌府(即巩州),以粘葛完展为巩昌行宫。

天兴三年(1234年)年春正月,粘葛完展听说蔡州已经被攻破,为安定军心,率众守城以待金朝新立的皇帝,派人装成从蔡州来的使者,说是有圣旨云云。绥德州帅汪世显也知道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殉国。汪世显历来怨恨粘葛完展压制自己,想假传圣旨,发兵攻打巩昌。但是又畏惧虾蟆的威望,于是派人约虾蟆合力袭击巩昌。使者到,郭虾蟆对他说:“粘葛公奉诏为行省,号令谁敢不从。现在住上受围于蔡州,打算迁往巩昌。国家危急的时候,我们既然不能致死赴援,又不能率众奉迎,却要攻击粘葛公,先废主上将要迁幸的地方。主上将迁往哪里呢?你们的主帅若想背弃国家,那就让他自己去做好了,为何要加上我呢?”于是汪世显率兵攻破巩昌,劫杀粘葛完展,降蒙古军并遣使者二十余人劝郭虾蟆降,均被拒绝。 

血战蒙古

金国灭亡后,西部州府无不归降蒙古,只有郭虾蟆坚守孤城近三年之久。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虾蟆感到城将不保,仍决意死战到底,集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用以反击蒙古军,又杀牛马慰劳战士,烧毁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别留下来给蒙古军。”日夜血战,拼死抵抗。蒙古军也无法很快攻破城池。军士死伤越来越多,眼看城破在即。郭虾蟆命人堆积柴草在州官署,召集家人和城中将校的妻女,关在一间屋里,准备亲自焚之。火越烧越大,郭虾蟆率领将士在大火前面拉满弓等待蒙古军攻到。城被攻破,蒙古兵蜂拥而至,战斗良久,士卒中有弹矢尽绝的,就挺身跳入火中。虾蟆站到大草堆上,以门板掩护,射出二三百箭,百发百中,箭射完了,就把弓和箭扔到火中,自焚而死。城中无人投降。 郭虾蟆殉难时,年仅45岁,当地人立祠祭奠他。 靖远城隍庙故址即是该祠旧址,庙中城隍便是郭虾蟆。

后世纪念

郭蛤蟆最后战死的城郭现叫“郭蛤蟆城”,郭蛤蟆古城遗址在会宁郭城驿镇新堡子村,

古城遗址由一个内城和二个外城构成,有三道壕堑,据有关单位测量,内城南城残垣长360米,北城残垣长172米,东城墙全长444米,西城半边早已被祖厉河冲毁。  

历史评价

完颜守绪:“卿武艺超绝。” 

郝经:“不援西夏弃燕都,本根颠蹶藩篱疏。不都长安都汴梁,为爱青屋能久长。陇上豪山山西将,忧国无言意惆怅。中兴不居用武地,君臣苟且吾何望?郭公堂堂性忠勇,自拒洮河保秦巩。数年尚得建行台,金城坚牢华岳耸。谁知自报小关捷,总倚潼关为守厄!浑将梁宋作龟兹,便视秦凉等吴越。西州渐孤敌渐多,四郊皆垒奈敌何?将军百战气尤壮,头颅掷血为洗戈。野无战地始乘城,城倾堞圮接短兵。先将妻子置草围,坐束万矢着死争。镞筈相衔如雨注,敌人却走不敢顾。弯弓入围始自焚,飞矢出围浑燎羽。灰飞城陷力始竭,贤王立祠称壮烈。王师十万下马拜,竞摔马鞭声咄唶。黄河都为苦泪流,陇山自此无颜色。峨峨大将节,凛凛死国名,英灵在天为列星。只应汝南破灭时,却从烟焰见天兴。臣自焚,各得死所古未闻!”

《金史》:“公卿大夫居其位,食其禄,国家有难,在朝者死其官,守郡邑者死城郭,治军旅者死行阵,市井草野之臣发愤而死,皆其所也。故死得其所,则所欲有甚于生者焉。” 

传说故事

传说郭蛤蟆有三件宝贝:神牛,纸人纸马和白狗。这头神牛日行千里,快步如飞,而更为神奇的是在神牛的尾巴上有一个燕子窝,有一日,郭蛤蟆外出不在家,郭蛤蟆的妹子对嫂子说,你看咱家的牛尾巴上长着一个燕子窝多累赘呀,还不如把它取了,牛一定会跑的更快。说吧,遂取来一把利剑,将燕子窝砍了下来,她那里知道,此牛的神奇恰恰就在这里,自从砍了燕子窝,这只神牛再也跑不动了,加上牛被砍下燕子窝以后疼痛难忍,不久自己走出城外,倒在河边死了,神牛死了以后变成一座大山,这便是郭城驿附近的卧牛山。

纸人纸马更为神奇,打起仗来刀枪不入,一旦有敌兵来犯,只要打开兵库,纸人纸马便会一涌而出,将敌人杀得敌人溃不成军,望风而逃。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纸人纸马,只能在晴天作战,雨天不能行动。郭蛤蟆为此苦无良策,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云游道士路过此地,告告诉郭蛤蟆说,京城有桐漆,只要将桐漆涂在纸人纸马之上,就可以在雨天作战了,郭蛤蟆闻言大喜,遂动身去京城取漆,临别前再三嘱托妻子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打开兵库。郭蛤蟆走后不久蒙古军得知消息,知道城内没有重兵把守,便调来十万大军围攻会州城,郭妻见状吓得魂飞魄散,丈夫临行前的嘱托也忘得一干二净,赶紧打开兵库,霎时间纸人纸马一起出动,但见城外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纸人纸马势如破竹,直杀得蒙古军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狼狈不堪,慌忙逃走。但是敌军早已逃跑而去,纸人纸马却仍然来回飞驰,践踏良田残害百姓。原来郭蛤蟆妻子只会放不会收,这些纸人纸马无法收回,只能继续残害百姓,恰在这时候,郭蛤蟆取了桐漆正往回赶,突然见西北方向一团白雾,郭蛤蟆掐指一算便知原委,为了制止纸人纸马滥杀无辜,他当即请来东海龙王,在西北方向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可怜这些纸人纸马,怎能禁得住大雨的淋漓,一时间便全部毁于城外,变成白茫茫一片,就如同碱地一般,至今,人们仍然把这里叫做碱滩。

郭蛤蟆的白狗也非同一般,百里之外如有敌情,白狗便用不同寻常的吠声报与主人知晓,平时白狗看守兵库,这次郭蛤蟆去京城取漆期间,蒙古军围城,郭蛤蟆妻子放纸人纸马,白狗在兵库外不让进去,郭蛤蟆妻子急中生智,打发丫鬟提来一罐本地产的甜醅,白狗吃后一醉如泥,一直醉到被大雨浇醒,醒来一看,兵库已经被打开,纸人纸马全部没有了,白狗这才知道大事不好,忠实的白狗自责贪嘴失职,羞见主人,便一头碰死在门槛之上。

相关专题
更多
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共传十帝,享国1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