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文 郝思文的绰号井木犴怎么读
- 中文名:郝思文
- 绰号:井木犴
- 梁山位次:第四十一位
- 对应星号:地雄星
- 登场作品:《水浒传》及其衍生作品
- 登场回目:第六十三回
- 所处时代:北宋
- 籍 贯:蒲东 [2]
- 上山前身份:朝廷将领 [3]
- 梁山职司: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
郝思文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井木犴(àn)。他是关胜的结义兄弟,随其征讨梁山,与宣赞同为关胜副将,后被捉归降。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四十一位,上应地雄星,担任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征讨方腊时,郝思文与徐宁率小队巡哨至杭州北门,被敌人发现,郝思文奋力反抗,却被生擒至城中,最终被碎剐而死,追封义节郎。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郝思文是关胜的结义兄弟,因母亲怀他之前曾梦井木犴投胎,故此人称井木犴。他虽然精通十八般武艺,但却无官无职,与关胜一同屈沉在蒲东。
投降梁山
宋江远征大名府时,太师蔡京召集枢密院官员,商议出兵救援。步司衙门防御使保义宣赞趁机推荐关胜,蔡京便让他到蒲东礼请关胜。关胜欣然随其赴京,并带同郝思文一同前往。 蔡京非常赏识关胜,当即任命关胜为领兵指挥使,并以郝思文为先锋、宣赞为合后,让三人率军征讨梁山泊。
宋江回师梁山,让呼延灼诈降关胜,诱其劫寨。关胜被呼延灼引入埋伏,被梁山军用挠钩俘获。郝思文负责接应,也被林冲、花荣率军截住。他连斗二将,不敌败走,结果又遇到扈三娘,被她用红绵套索生擒。宣赞则被秦明、孙立活捉。宋江亲解其缚,以礼相待,郝思文三人遂投降梁山。
二打大名府时,郝思文与关胜、宣赞一同担任前部先锋。三人兵至飞虎峪,与守将索超、李成展开混战。宋江趁机驱军掩杀,大败官军。 三打大名府时,吴用调拨八路军马。郝思文与关胜、宣赞隶属第三路。
大聚义
攻打凌州时,郝思文与宣赞轻敌冒进,被单廷珪、魏定国擒获,押解上京途中路过枯树山,被李逵、鲍旭、焦挺救出。他建议鲍旭尽起山寨兵马,并力攻打凌州。五人趁关胜在南门与守军作战,从北门偷袭,一举夺取凌州。
攻打东昌府时,郝思文出马迎战守将张清,却被张清用飞石击中额角,负伤落马,幸得燕青用弩箭射中张清战马,方得逃脱。
梁山排座次时,郝思文排第四十一位,星号地雄星,职司为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与关胜、徐宁、宣赞一同把守正东旱寨。
南征北战
梁山受招安后,郝思文随宋江南征北战,颇有战功。
征讨辽国时,郝思文随关胜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土星阵,并与柴进、李应等人杀尽兀颜光身边羽翼,使关胜得以杀死兀颜光。
征讨田虎时,郝思文随卢俊义兵出汾阳城,击败田彪,杀死索贤、党世隆、凌光三将,追奔十里,回城时又刺死徐瑾,后与宣赞、吕方、郭盛一同镇守汾阳府。简本水浒中生擒玉门关守将杨端。
征讨王庆时,郝思文与宣赞、花荣、林冲、吕方、郭盛一同镇守宛州,辅助陈瓘、侯蒙、罗戬等文官。 淮西军攻打宛州,花荣、林冲等人都被派出迎敌,城中守将只剩宣赞、郝思文二人,以及一万老弱兵马。贼将季三思、倪慴率军袭城,却被萧让用空城计吓退。郝思文二人埋伏在西门,趁机杀出,大败西军,斩首万余。季三思、倪慴都死于乱军之中。
征讨方腊时,郝思文随关胜攻破润州,射死守将徐统。 后参与常州之战,与宣赞一同杀死统制官沈抃。
惨烈结局
杭州之战中,郝思文与徐宁率队巡哨,一直哨到杭州北前门,结果遇到敌军突袭。他奋勇突围,结果被数员南将活捉入城。徐宁欲回身搭救,却被药箭射中项部,最终毒发而死。郝思文被俘后,被方天定碎剐而死,首级示众城头。 后追封义节郎。
出处考究
姓名出处
郝思文其人不见于宋元史料,也不见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水浒戏等早期水浒故事和文学,应属于《水浒传》小说的原创人物。
绰号考究
犴是古中国北方的一种野狗,形如狐狸,黑嘴,甚凶猛。孔臧《谏格虎赋》:“手格猛虎,生缚貙犴。”
根据《二十八宿真形图》记载,井宿是南方七宿之首,属木,为犴,井木犴便是其“真形”。郝思文以井木犴为绰号是取勇猛之意。
角色评价
原著赞词
千丈凌云豪气,一团筋骨精神。横枪跃马荡征尘,四海英雄难近。
身着战袍锦绣,七星甲挂龙鳞。天丁元是郝思文,飞马当前出阵。
书中评价
关胜:这个兄弟,姓郝双名思文,是我拜义弟兄。当初他母亲梦井木犴投胎,因而有孕,后生此人。因此人唤他做井木犴。郝思文这兄弟,十八般武艺,无有不能。
名人点评
李卓吾:可笑关胜、宣赞、郝思文那厮都被圈套,尽为出力,人品何在,真强盗也。
金圣叹:如彭玘、韩滔、宣赞、郝思文、龚旺、丁得孙等:是皆食宋之禄,为宋之官,感宋之德,分宋之忧,已无不展之才,已无不吐之气,已无不竭之忠,已无不报之恩者也。
角色形象
文学形象
俞万春的《荡寇志》中,郝思文随呼延灼守嘉祥,却被官军诈入城中,逃跑时遇到沙志仁,被一枪刺落马下,复被冕以信擒获,监禁于兖州府。 后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程善之的《残水浒》中,郝思文是梁山军官团成员,随卢俊义投降朝廷,按原官品开复。
巴孤的《贼三国》中,郝思文随吴用围攻成都,率军去破八卦阵,被赵云一枪刺死。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中,郝思文随征方腊,攻打杭州艮山门时被石宝砍死。
张恨水的《水浒新传》中,郝思文接受招安,被授为蒲关团练使。 他参与抗金,冀州失陷后率军突围,被毒箭射中,拔剑自刎而死。
而在褚同庆重撰的《水浒新传》中,郝思文原是汾州马军提辖,因不善逢迎而落职,在关胜的河中巡检司中补任弓马教习,使一柄长斧,曾参与抗辽。 他在梁山排第四十位,星号地杰星,职司为马军副骠骑将,把守宛子城中军大寨。 最终随宋江受招安。
戏剧形象
《借圣威》:一名《关胜探营》,演关胜攻梁山,率宣赞、郝思文探营巡哨事。该剧只一场,以舞蹈为主。
影视形象
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传》,孙彬皓饰演郝思文。
2014年电影《丑郡马宣赞》,威力饰演郝思文。
宋朝国祚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宋朝有多少皇帝?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宋朝南北各9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章回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描绘了宋朝末年朝廷的腐朽。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