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振 《水浒传》中善造火炮的梁山英雄
- 中文名:凌振
- 梁山排名:第五十二名
- 绰号:轰天雷
- 星号:地轴星
- 国 籍:北宋
- 职 业:炮手,将军
- 主要成就:为梁山制造火炮
- 出场回目:55
- 出 处:《水浒传》
凌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轰天雷”,祖贯燕陵,善于制造火炮,能打十四五里远。原来是东京甲仗库副使炮手,呼延灼攻打梁山时,请来凌振协助。凌振炮击梁山时,被吴用用计,使阮小二在水中活捉。因此归顺了梁山,专为梁山兵马造大小火炮,排梁山第五十二名。招安后跟随梁山军队四处征战,征方腊后幸存,被火药局御营任用。
凌振是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中罕见的以火器为攻击手段的武将之一,其“火炮”种类繁多,有子母炮、金轮炮、风火炮、车箱炮、轰天炮等,书中对于这些火炮的描述较为模糊,基本上只写了其发射后的效果,而没有描写其装填和发射的方式。因此在现代,对凌振“火炮”所指为何物,多有争议,说法包括投石机、爆竹以及真正的利用火药发射的、管状的火炮等。
人物生平
人物出场
凌振绰号“轰天雷”,祖贯燕陵,号称“宋朝天下第一个炮手”,善于制造火炮,能打十四五里远。更兼深通武艺,弓马熟娴,原来在官军任职,是东京甲仗库副使炮手。
呼延灼攻打梁山时,因军马过不得水泊,向高俅请凌振协助。凌振炮击梁山时,被吴用用很儿戏的诱敌之计引到水中,阮小二在水中活捉凌振。凌振被捉上山后,宋江“亲解其缚”,凌振在宋江和已归顺梁山的呼延灼副将彭玘的劝说下,归顺了梁山。
调转炮口
凌振投降梁山后,为梁山造炮,并把炮口对准了呼延灼。之后韩滔被擒,凌振与彭玘一起劝韩滔入伙。后呼延灼投奔青州慕容知府,宋江率军打青州,凌振随孙立、杨林、欧鹏第四拨出兵,为合后。
兵指大名
梁山军打大名府时,凌振在飞虎峪放“风火等炮”,但只是作为伏兵的一部分,让守将闻达、李成的军势更混乱一些。 后来扮作道童,带风火轰天等数百个,跟随公孙胜混入大名府,在号火起时放炮,增加声势。
两路出兵
宋江、卢俊义分取东平、东昌时,凌振随卢俊义去取东昌府,但没有突出表现。
排座次
梁山大聚义、排座次时,根据天降石碣的显示,凌振对应星号为地轴星(有的版本为“地辅星”),排梁山第五十二名。职务为“掌管专造一应大小号炮”。
败童贯、高俅
童贯前来征讨梁山,梁山布出九宫八卦阵时,凌振负责带着副手二十余人,围绕在杏黄旗后的炮架周围。
后来轮到高俅带兵征讨梁山时,凌振曾负责于四望高山上放炮为号。
南征北战
梁山受招安后,凌振随军四处征战,继续发挥特长。征辽国时,凌振在檀州施放号炮,震慑敌军。 又在蓟州用火炮帮助攻城。 征田虎时,凌振曾受命连彻夜放连珠炮,搅得盖州主将钮文忠等人彻夜不得安眠。
征王庆时,凌振主要仍做放号炮之事,还曾以步兵头领的身份亲自上战场搏杀。 而王庆部下猛将袁朗,死于炮击,也是凌振部下炮手所为。
征方腊时,凌振多次在攻城战中放炮,起到轰塌城楼或震慑对手的作用。攻打睦州时,还将曾经砍断武松手臂的方腊手下灵应天师包道乙一炮打死。
结局
征讨方腊结束后,凌振为梁山好汉幸存者之一,在朝廷为被封“武奕郎,诸路都统领”中的一员。后在火药局御营任用。
武器考证
凌振是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中罕见的以火器为攻击手段的武将之一,其“火炮”种类繁多,有子母炮、金轮炮、风火炮、车箱炮、轰天炮等,书中对于这些火炮的描述较为模糊,基本上只写了其发射后的效果,而没有描写其装填和发射的方式。 因此在现代,对凌振“火炮”所指为何物,多有争议,说法包括投石机、爆竹以及真正的利用火药发射的、管状的火炮等。
而在很多水浒相关的画作、影视、衍生文学等当中,采用的多是“真正的火炮”的说法,20世纪下半叶以史学眼光阅读古典小说的学说兴起后,支持“投石机说”等的也多了起来。如凌振的画像,多数都表现他使用管状火炮,但另外也有一部分表现他使用投掷式火器。
反对“真正的火炮”说的观点中,有一部分的理由是,北宋没有这么先进的火器,至少不可能大规模使用。但是考虑到《水浒传》的成书最早也在元末,而凌振这个人物也不见于早于《水浒传》的文学作品,作者很可能会根据当时的兵器发展情况来描写,元明时代,中国已经有大量管状的、用火药发射的火炮、火铳用于作战了,因此,《水浒传》中出现元明时代的火炮也属合理。 但是,古代战争中同时使用多种火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情况同样适用于凌振。
人物评价
原著赞诗
火炮落时城郭碎,烟云散处鬼神愁。轰天雷起驰风炮,凌振名闻四百州。
评点者评价
余象斗:观凌振用此炮,真得其传,若非梁山,则他处被其破矣。
现代评价
凌振长期以来,是一百单八将中较为不起眼的一个角色。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很多评论者将凌振视作《水浒传》中难得的科技人才,认为他在宋朝官军和梁山泊都一直没被重用,经常被派去“放号炮”,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不受重视的一个典型个案”。正如鲁迅所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一样,令人惋惜。
人物起源
凌振不见于宋元史料,也不见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水浒戏等早期水浒故事和文学,这些早于《水浒传》的作品之中,也不见有专门负责火炮、火器的头领。因此,凌振这一角色,应属于小说《水浒传》的创造。
衍生形象
续书形象
在明末清初陈忱所作百回本续书《水浒后传》中,征方腊后幸存的凌振,最终到了暹罗国,与其他幸存梁山好汉一起,成为暹罗国新国王李俊的臣子。凌振担任火药正总管。
在各种70回本(金圣叹评本)续书中,凌振结局各有不同。如在《荡寇志》中,凌振舍身攻城,自己也被轰死在地道中;在《贼三国》中,他的结局也与《荡寇志》中的类似;在张恨水的《水浒新传》中,凌振则与其他许多好汉一同中了计饮下毒酒身亡。
袁阔成评书《水泊梁山》及其衍生作品《巧破乾坤楼》中,凌振是“响铃镖”周昆之徒,“矮脚虎”王英的师兄。
影视形象
2011年鞠觉亮版电视剧《水浒传》:耿懿饰凌振
2013年电影《轰天雷凌振》:张明健饰凌振
后世影响人物生平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风云雷电》中,主角之一凌铁威,便被设定为凌振的后人,绰号也是“轰天雷”。
宋朝国祚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宋朝有多少皇帝?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宋朝南北各9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章回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描绘了宋朝末年朝廷的腐朽。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