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夏卿 北宋大臣
- 中文名:吕夏卿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
- 出生日期:1015
- 逝世日期:1068
- 职业:政治家史学家史官
- 主要成就:江宁县尉
- 代表作品:新唐书、新书纪志传义例等
吕夏卿(1015~1068年),字缙叔,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北宋大臣,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生。庆历二年(1042年),吕夏卿和他的哥哥吕乔卿同榜登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他被任命为广南东路(今广东省)高要县主簿,又调任江南东路(今江苏省)江宁县尉。当时,宋祁、欧阳修正在编写《新唐书》,就推荐吕夏卿参加。
人物生平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江宁尉。推荐为编修唐书官,迁直秘阁,同知礼院。嘉祐八年(一〇六三),充史馆检讨(《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五三)。神宗熙宁初,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晋江县志》卷一二)。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五十卷(《苏魏公集》卷六六《吕舍人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宋仁宗征求大臣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吕夏卿认为,国家形势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永远安定无事的,应当在事故未发生前及早解决弊端,等到事故发生了再来处理,恐怕就来不及了,提出要恢复以前的屯兵制度,作为巩固边防的根本措施。宋英宗即位后,又向吕夏卿征询处理边疆问题的策略,吕夏卿主张采用前朝“和边”的做法,使人民能摆脱战乱之苦。
北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和宋祁奉诏编修《新唐书》,联名推荐吕夏卿参加。皇祐元年(1049),夏卿被任命为编修,参加《新唐书》的编纂工作。《新唐书》工程浩大,历时17年才完成。
卒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享年54岁,葬在惠安县城西白岩山麓(今属黄塘乡)。
吕夏卿的故居在泉州城西睦宗院(今西街旧馆驿)西,宋时,人们在他的故居附近建一座名叫“紫薇坊”的石牌坊来纪念他,后废圮。
个人履历
北景祐元年(1034),夏卿第一次上京参加会试,虽未考取,却名震京师。当时,同安苏绅在朝为官,见了他的试文稿后,很是赞赏,并拿给同僚们观阅,大鸣不平,愤慨地说:“安有文章如此而不为时用者?”庆历二年(1042),夏卿再次赴试,与其兄吕乔卿同举进士。初任广东端州高安县主簿,不久升江苏江宁县尉。
在仕途上,吕夏卿的才能虽不突出,可是,在学问渊博方面,人们却十分赏识。欧阳修这样写道:“去年柬书来上国,欲以文字惊众人。驽骀群马敛足避,天衢让路先骐麟”。对他十分器重。当欧阳修和宋祁奉命编纂《新唐书》时,因为他深知吕夏卿精通文史,便与宋祁共同向朝廷推荐吕夏卿参加这项工作。在仁宗皇 元年(1048)任命吕夏卿为编修唐书史官转秘书丞。
政治家
吕夏卿不但是造诣很深的史学家,而且有明智而清醒的政治头脑。宋仁宗在选用大臣时,曾经向他求取治政之道。吕夏卿向宋仁宗面陈时务五事,并说:“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这前救其弊,事至而图之,恐无及已。”提出防患于未然。他还进一步向宋仁宗提出要恢复以前的屯兵制度,作为巩固边防的根本。
吕夏卿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修史工作。但是,对于文学,特别是对于诗歌,也有一定造诣。吕夏卿的人生道路,虽不是坎坷,也不轰轰烈烈,但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对工作精益求精,他不计较自己的功利,呕心沥血,不吝付出自己重大的代价。
熙宁元年(1068),夏卿调任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同修实录。以“积劳致疾”请求安排闲职,因而出任颍州知州。他赴任后,忽然生一种怪病,身体日渐缩小,死的时候竟象小孩。葬惠安黄塘白岩山麓,今墓无存。
夏卿故居在县城城西睦宗院(今泉州市区西街旧馆驿)之西。人们在其附近建一座名为“紫微坊”的石牌坊来纪念他。
成就及荣誉
时翰林学士欧阳修对夏卿的文才十分赏识和器重,曾作诗称赞夏卿:“去年柬书来上国,欲以文字惊众人。驽骀群马敛足避,天衢让路先麒麟。”
庆历五年,欧阳修和宋祁奉诏编修《新唐书》,联名推荐他参加。
皇祐元年(1049),夏卿被命为编修,参加《新唐书》的编纂工作。《新唐书》工程浩大,历时17年才完成。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凡预载笔者,皆一时高选,前后十余人,迁徙不常,惟夏卿与范镇自发凡讫于竣事。”欧阳修还请他往西京查阅校对唐、五代的奏牍案簿,《新唐书》中的宗室、宰相两个世系表,就是他亲自反复校阅有关资料编成的。同时,他又根据所掌握的大量资料,编纂《新书纪志传义例》,并“摘其中繁文阙误目”,编成《唐书直笔新例》和《唐兵志》。他又搜集全国许多碑刻和历代氏族谱志,分别编成《唐文献信考》,《古今系表》。由于他在中国的史学上做出不少贡献,《宋史》吕夏卿本传给予很高的评价:“夏卿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精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新唐书》告成后,他即迁调直秘阁,同知礼院。
夏卿不但善于治史,而且对于国家政事也颇有见地。宋仁宗在选用大臣时,曾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他即向仁宗面陈“时务五事”,并说:“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前救其弊,事至而图之,恐无及已。”他还向仁宗建议恢复兵屯制度,以为巩固边防的根本。他所提策略和意见,受到仁宗的重视,都被采用。英宗即位后,夏卿改任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面对西、北二边境的安定问题,英宗征询夏卿的意见。夏卿恳切地回答说:“两朝不惜金帛以和边,脱民锋镝之祸,古未有也。愿勿失前好。”
宋朝国祚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宋朝有多少皇帝?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宋朝南北各9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福建,简称“闽”,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闽越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