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籍 北宋宰相
- 本名:庞籍
- 字:醇之
- 所处时代:北宋
- 出生地:山东成武
- 出生日期:988年
- 逝世日期:1063年
- 主要成就:抵御西夏,举荐司马光、狄青
- 官职:太子太保、枢密使
- 封爵:颖国公
- 追赠:司空,侍中
- 谥号:庄敏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 庞籍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庞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赠司空、侍中,谥号“庄敏”。
庞籍人物生平
庞籍步入仕途
端拱元年(988年),庞籍出生于成武一个官宦家庭。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司理参军。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
乾兴元年(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开封府兵曹参军事,简称兵曹参军。知府薛奎推荐庞籍为法曹。升任大理寺丞、知襄邑县。
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 庞籍任刑部详覆官。迁为群牧判官, 于是上言说:“ 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 这是一种重视武装装备的表现。枢密院将带甲马借给内侍杨怀敏,大臣们反复上奏, 才被赏赐一匹马, 三天后, 枢密院又借给杨怀敏一匹马, 数日后又停止。枢密院掌机要事务, 都是这样反复无常。平时, 百官上朝进事,陛下不自己亲自批阅奏章, 只送给中书、枢密院。近年来朝廷诏书不断, 逐渐多于过去, 这样就不能防止私自请托, 杜绝佞幸之徒。以前, 王世融身为公主之子殴打府吏, 按照法律应当交纳赎金, 特地停官任职。近来作坊物料库主管官吏盗窃国家物资, 而自己却逃避。凭借着宫亲关系, 三司就不再追究。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 臣下私下觉得很迷惑。祥符年间朝廷命令有司对属下逐渐严格检查, 胥吏都相继空县离职而去, 县令因此而被罢免。如果这样, 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庞籍天子御史
庞籍
很久以后, 庞籍离开京师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下令门, 将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 提拔近亲大臣, 希望听取大家的意见, 不要由宰相一人决定。”孔道辅对人说:“ 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摸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 是天子的御史。”任开封府判官时, 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 大宋建国以来, 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 应当杖打内侍。”诏令有司:“ 从今以后宫中传命, 不要接受。”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 范讽与李迪要好, 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 以祠部员外郎罢免为广东南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 范讽因此而贬官, 庞籍也降为太常博士、知临江军。不久又官复原职, 调任福建转运使。
景佑三年(1036年), 任侍御史, 改任刑部员外郎、知杂事, 判大理寺, 担任天章阁待制。
元昊建立西夏后,庞籍于宝元元年(1038年)被任命为陜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由于令开封府官吏冯士元买卖妇女而犯有过失, 被降职为汝州知州。调任同州知州,于是授予陕西都转运使。文彦博审讯黄德和一案,没有上奏,朝廷诏令庞籍与文彦博共同办案。庞籍上言说:“黄德和退却应当诛杀。刘平尽力而战, 裹尸疆场,应该抚恤其子孙。”又上言说:“ 每年发生灾异, 天旱不雨。宫中花费奢侈,支出收入不严格, 朝廷勒索繁多, 有司无法核对虚实。臣下私自认为凡是陛下出巡乘车的费用,宫中的花费,应该坚决加以裁减抑制, 仿效先帝修善德以消灭灾害的办法。如今到处驻兵,将士尽力而战,不能获得奖赏; 而内官、医官、乐官, 没有功劳,享受丰厚的赏赐,天下人都指着他们, 叫作‘ 三官’。希望稍微进行裁减, 不要对宫人给予丰厚赏赐,应专门奖励战功,这样就不用担心敌寇不能平定了。”
庞籍镇守边陲
庆历元年(1041年),庞籍复职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 不久兼任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庆历二年(1042年),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庞籍坚决辞谢, 改任左谏议大夫。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 攻破五龙川, 边境之民都被焚烧掠夺尽净, 庞籍到任后,逐渐修葺治理。戍兵十万没有坚壁完垒, 都分散驻扎在城中, 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金明西北边有浑州川, 土地肥沃平坦。在浑州川的尽头处有叫桥子谷的地方, 这是西夏出入的狭隘通道。
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的旁边修筑招安砦, 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 将收获的粮食来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砦, 王信修筑龙安砦, 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 修筑十一座城池。到开通名、平戎之道, 沟通永和、乌仁关, 将东西阵法更换为方阵,这样减少了不少兵械。
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说前来投诚, 庞籍说:“这是欺骗。”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这时仁宗正厌恶战争, 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 派遣庞籍回报书信, 叫旺荣为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 使旺荣为太尉, 那元昊就不是臣子了, 如今他的来信自称‘ 宁令’或‘ 谟宁令’, 都是官名, 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当时正当西夏刚刚攻破泾原城栅栏, 正商议如何修复。使者来来往往。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又派遣贺从勖前来, 改名字叫曩霄, 称男不称臣。庞籍认为不合礼仪, 贺从勖说:“ 儿子事奉父亲,就像臣下事奉君主一样。如果能到京师, 天子不允许,再回去商议。”庞籍送使者到京师, 于是利用这个机会, 上奏说:“ 羌人很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往来, 国人都担忧抱怨。如今辞理渐通, 一定会有改弦事奉中原之心, 请求派遣使者申述告诉他们。”朝廷采用了他的对策。元昊臣服后, 召庞籍为枢密副使。庞籍说:“ 从陕西用兵以来,朝廷和百姓都感到负担沉重, 请求合并省份减少官员, 退掉靠近要塞的士兵让他们在内地谋生。”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这样节省了不少守边的开支。改任参知政事, 授职工部侍郎、枢密使, 升任户部, 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庞籍初任宰相, 而且单独一人, 立即成为昭文馆大学士, 完全是破格特殊的任职。
庞籍明于料事
皇祐年间,侬智高叛乱, 朝廷多次出师不利,宋仁宗派遣狄青为宣抚使。谏官韩绛说武人不应当专任, 仁宗以此询问庞籍。庞籍说:“狄青起自行伍, 如果用文臣来辅佐他,会造成号令不统一, 还不如不派遣。”诏令岭南诸军, 都接受狄青节度。不久战胜侬智高叛的捷报传到朝廷,宋 仁宗高兴地说:“狄青打败敌人, 是庞籍你的力量啊。”于是想以狄青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庞籍为此力争, 朝廷不听。岭南平定后, 二广举人推恩者达六百九十一人, 论者认为过分。
皇佑五年(1053年),兖州学究皇甫渊由于捕捉盗贼有功, 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奖赏钱, 皇甫渊多次上书请求朝廷任用。道士赵清贶与庞籍是姊妹亲家, 受欺骗替皇甫渊向庞籍求用, 于是与堂吏共同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小吏控告他们, 结果庞籍降职开封府, 将清贶捕捉, 发配到其他边远州县, 未到, 在路上就死了。韩绛上言说庞籍暗中吩咐府吏杖杀赵清贶来灭口供, 朝廷反覆核查没有此事。但上奏不断, 于是罢为郓州知州。居留数月, 兼观文殿大学士。授职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 改任并州知州。
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要到永兴军任职,经汴京,当时宋仁宗问他,文彦博与富弼二人为相如何?庞籍客观地肯定了皇帝的做法,认为他们二人是不二人选,定是大宋之福。不过,庞籍还告诫了宋仁宗,说,既然用了他,就不要疑虑,不然就成了朝廷之忧了,这一点是为后世所用,既是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庞籍晚年生活
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染病在床,而不能朝政,且他又为继位者之忧而沈溺于后宫及丹药房中,这使得大臣们焦急如焚。此时,庞籍曾中上疏, 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 言辞十分恳切。由于擅自听任麟州在白草平修筑堡垒, 而州将武戡等被西夏打败, 因此又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升任尚书左丞, 没授职。不久,庞籍又被调往定州。
嘉祐五年(1060年),庞籍被召还京。此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庞籍自以不堪重新为任,就上书告老。无奈之下,朝廷同意了庞籍的请求,不久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为颍国公。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庞籍去世, 终年七十六岁。这时宋仁宗身体不适, 废朝、临奠都未实现, 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同年六月追赠司空, 加侍中, 谥号庄敏。
庞籍主要成就
庞籍通晓律令, 擅长吏事。执法严密, 军中有人犯法, 或断肢斩首剖腹分裂肢体, 或多次抽打致死, 因此士兵们都害怕而服贴。治理百姓十分爱惜, 到他任宰相时, 其声望比在郡县任官时要低。庞籍历史评价
孔道辅: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宋仁宗:青破贼,卿之力也。
司马光:①文武从容两有余,公板将幕往来居。已安四海如三杰,欲散千金比二疏。今日监边亲跪毂,他年入殿赐乘车。武侯暂为苍生起,长忆隆中卧旧庐。②平安候火出云间,区脱无尘刁斗闲。汉相威声遥制敌,胡兵远迹夜开关。赤松雅意思轻举,黄阁群心望复还。玉帐牙旗空壮观,谢公高兴在东山。
庞籍个人著作
庞籍有《天圣编敕》、《清风集》、《清风集略》等著作,上述书籍中颇多的是名家作序,如《清风集》是著名文学家范缜做的序,而《清风集略》则由司马光来作序。除此之外,庞籍在诗文上也有成就,其诸多诗词为《全宋诗》、《全宋词》等收录。在《宋史》、《成武县志》等,还载有其与诸多名家如司马光、文彦博、范仲淹、苏轼等唱和的历史。庞籍家庭成员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第七代 |
庞武(赠太师,配何氏) | 庞文进(赠太师,配陈氏) | 庞格(国子监博士,追封魏国公,赠太师,配邢氏) | 庞籍(宰相,配边氏,刘氏) | 庞元鲁(太常寺丞) | ||
庞元英(中散大夫,娶吴育女) | ||||||
庞元常(大理寺丞) | ||||||
庞元中(朝奉大夫) | 庞敏孙(忠训郎) | 庞谦孺(监饶州景德镇) | ||||
庞庄孙 | ||||||
庞元直(大理寺丞,夫人为宰相文彦博女儿) | ||||||
庞氏,嫁冀州度支使陈琪 | ||||||
庞氏,嫁都官司员外郎宋允国 | ||||||
庞氏,嫁屯田司员外郎程嗣隆 | ||||||
庞氏,嫁大理寺丞、馆阁校勘赵彦若 |
庞籍史书记载
《宋史·列传第七十》庞籍文学形象
各种民间戏曲与影视剧中描绘成反派庞太师,包公的死对头。世人仅以同姓,便以为庞太师即庞籍。但其原型可能是仁宗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宋朝国祚320年,北宋历167年,南宋历153年,共有18帝。宋朝有多少皇帝?北宋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帝赵、宋端宗赵昰、宋卫王赵昺。宋朝南北各9帝。北宋是赵匡胤打下来的,却让赵光义的子孙做了皇帝,南宋时赵光义的子孙立国,又让赵匡胤的子孙坐了皇位。可谓赵匡胤的天下赵光义坐,赵光义子孙的天下匡胤的子孙坐。...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山东位于祖国东部,美丽的黄海和渤海之滨,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号称“孔孟之乡”。历史名人孔子、孟子、蒙恬、墨子、庄子、孙武、蒲松龄、杨子荣都是山东人的杰出代表。...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