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焯 隋朝天文学家

刘焯 刘焯
  • 中文名:刘焯
  • 别名:字士元
  • 国籍:隋朝
  • 出生地: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
  • 出生日期:公元544
  • 逝世日期:公元610
  • 职业:天文学家
  • 代表作品:《皇极厉》
刘焯介绍

刘焯(音:卓) 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简介

刘焯(音:卓) 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详细资料

刘焯,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昌亭(今冀州市)人,生于公元544年。自幼聪敏好学。少年时代曾与河间景城(今献县东北)人刘炫为友,两人一同寻师求学。后师从武强交津桥藏经大儒刘智海门下,寒窗十载,苦读不辍,终于学有所成,以儒学知名受聘为州博士,与刘炫当时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初年,州剌史赵炬,拜刘焯为员外将军。进京(今之西安市)后,参修国史及天文律历。开皇六年(586年),洛阳石经运至京师,因文字多有磨损,难以辨认,朝廷召群儒考证。论证期间,刘焯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力挫诸儒,谁知由此而遭忌恨、诽谤、竟被免职回家。

刘焯回到家乡后,曾再被召用,又再被罢黜,两次挫折之后,遂使他专心著述,不问政事。先后写出《历书》、《五经述义》等若干卷,传播开业,名声大振。据史书载:“名儒后进,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他的门生弟子很多,成名的也不少,其中衡水县的孔颖达和盖文达,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孔盖后来成为唐初的经学大师。

隋炀帝即位,刘焯被重新启用,任太学博士。当时,历法多存谬误,刘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呕心沥血,造出了《皇极历》,很可惜未被采用。但他对天文学的研究,达到很高水平。唐初李淳风,依据《皇极历》造出《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人物性格

刘焯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人却心胸狭窄,贪财吝啬。眼见得自己的学问形成了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当即念头一转,就做起学问生意了。不向他送见面礼、或者送少了礼的,根本就得不到他的真正教诲。这样一来,人们对他所做所为由崇拜转为失望,并开始看不起他。等到他满腹经纶化作不菲的财富后,他的门庭也开始冷落。因为处世失当的副作用,刘焯后来又卷入一次朝廷冲突,再一次充了“炮灰”,被流放到边关充军。最后去世时,好友刘炫为他请赐谥号,却得不到一个大臣的拥护。就是他的代表作《历书》,本是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天文著作,因与太史令张胄玄的观点相左而被排斥。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学术观点逐渐被世人所识。然而,由于做人方面的缺陷,他的作品始终不能与一些划时代的东西相提并论,哪怕它本身已含很高的科学价值。刘焯的才华,即便与他的为人处世有不相协调的出入,但尊重知识的后人还是给了他一个公正甚至超常的评价。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人们记起、说起的只有《历书》,而没有刘焯这个人,吃水忘了挖井人。

人物经历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辨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写作过程

刘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成就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主要科学贡献

一、在《皇极历》中,他首次考虑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并主张改革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废除传统的平气,使用他创立的定气法。这些主张,直到1645年才被清朝颁行的《时宪历》采用,从而完成了中国历法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改革。

二、刘焯力主实测地球子午线。源起是中国史书记载说,南北相距1千里的两个点,在夏至的正午分别立一八尺长的测杆,它的影子相差一寸,即“千里影差一寸”说。刘焯第一个对此谬论提出异议。后于724年,唐张遂等才实现了刘焯的遗愿,并证实了刘焯立论的正确性。

三、他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岁差(假定太阳视运动的出发点是春分点,一年后太阳并不能回到原来的春分点,而是差一小段距离,春分点遂渐西移的现象叫岁差),定出了春分点每75年在黄道上西移1度。而此前晋代天文学虞喜算出的是50年差1度,与实际的71年又8个月差1度相比,刘焯的计算要精确的多。唐、宋时期,大都沿用刘焯的数值。

刘焯的创见和一些论断,在当时未被采纳,但却在后世被接受,或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发展、改进。因而他对科学的贡献是不容磨灭的。

后记

《历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部天文专著,在中华古代的科学史上占有重

要的一席之地,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对于该书的作者,史册上记述的很少,曾经一度,人们还认为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刘焯天资非常聪明。据说,少年时代,先后跟从多位老师学习《诗经》、《左传》、《周礼》、《仪礼》和《礼记》时,他的天资就开始显现出来,但这些老师们的讲课水平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每次他都未等学业结束就离开了。后来,他帮一位藏书家刘智海整理典籍,埋头十年,以致穷困潦倒,连吃饭穿衣都发生困难。但这个时候的刘焯,却已是精神上的富人,并因深通儒家学说而远近闻名,不久后当了州博士,充分沾了知识分子的光。

随后,刘焯开始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成了员外将军,有机会参加编纂国史、议定乐律和历法。在与京城各大学子研究古今贤达之士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他那满肚子的学问更是厚积薄发。每次他一落座,辩论诘问之声四起,却没一个人能把他驳倒。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因一起偶然事件,刘焯38岁那年遭遇诽谤,罢官回乡,专以教书著述为主。这期间他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七曜历书》等十几部涉及日月运行、山川地理的著作悉心研究,著出了《稽极》、《历书》和《五经述议》,这些都成为当时的天文名著。当读到这些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著作时,不计其数的儒者和年轻学生纷纷以他为偶像,不远千里前来当面求教。有人评论说:几百年来,凡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的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可以说,刘焯如果能乘势而上,广收门徒,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也许又会再现一个“孔子第二”了。

相关专题
更多
隋朝皇帝列表

隋朝(581年—619年)是经历了南北朝二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589年灭陈,完成统一。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隋炀帝营建洛阳,开凿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开创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后期统治腐朽,618年李渊迫使隋恭帝禅让,619年,皇泰主被迫禅位王世充,隋亡,国祚38年。 ...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河北历史人物大全

河北,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上河北的名人佳话不胜枚举、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