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介绍
宇文融(?~73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宰相,侍中宇文节之孙。
宇文融明辨有吏干。开元初任监察御史。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户口,并自任劝农使,率劝农判官20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户80余万和大量土地。进御史中丞,出为魏州刺史。请复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回易陆运。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汝州刺史,又流严州,卒于途中。
宇文融,京兆万年人,明辨有吏干。开元初,拜监察御史,充使搜括户口,奏置劝农判官十人,分行天下,颇扰人不便。进御史中丞,出为魏州刺史。请复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回易陆运。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许景先为侍郎,甚允朝廷之望。未几罢相,坐事贬严州卒宇文融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祖父在贞观时期任过尚书右丞,其父后来任过莱州长史。开元初,他担任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主簿。京兆尹乾源曜赏识他“明辩有吏干”,推荐他入京任监察御史。
农民流亡问题,到开元时期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广大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浮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廷的财税收入。宇文融在政治上比较精明,他看到了这一社会积弊,也悉知玄宗皇帝正为此所困忧,于是,他便在开元九年(721)正月二十八日上书唐玄宗,建议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这个提议正中玄宗下怀,玄宗便命他制定检括之法。12天之后,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及具体办法被颁行天下。他任推勾使,依据簿籍检括逃户,短期内收到效果,得玄宗赏识,将他从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擢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从开元十一年八月起,括户、括田及赋役改革结合进行。宇文融被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或称“括地使”。玄宗召宇文融到延英殿,和他讨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次年六月,颁发《置劝农使诏》,申明对编户后的流民免征正税,授权宇文融巡行州县可以便宜从事。他顺应广大流民的呼声,提出六年起科(即对新附籍客户免征六年赋调,轻税入官,一年少收一千文杂徭钱),奏玄宗批准执行。当他宣布这项政策时,“老幼欣跃,惟令是从”,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宇文融自己精明能干,且善于知人善任。他前后任用29名劝农判官,多是干练人才,使括户括田、客户附籍和赋役改革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成效,使编户增加80万户到百万户,为全国户数1/10,使税收增加了1/10,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取得了“流户大来”和“王田载理”的双重效果。玄宗把宇文融擢为正四品下的户部侍郎(注:新、旧唐书均为御史中丞),赋予他独立行事的权力,可以直接向州县发号施令。史籍记载,当时“事无巨细,先上劝农使,而后上台省,台省须其意,乃行下”。(注:《新唐书·宇文融传》)当时规定,农忙季节各州县要免去一切劳役,让农民专力收获农作物;对于逃亡又重新回归原籍的流民,地方官府要派员去安抚,给他们提供从事生产的条件等等。这对推动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宇文融得玄宗宠信,但中书令张说素恶他的为人,又恐其权重,因有意压抑他。宇文融的奏议,多被张说反驳。于是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在开元十四年(726)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其亲吏市权招贿”等罪状,玄宗罢张说知政事,命有司审讯。审无结果,张说获释。次年二月,三人彼此攻击,朝廷不安。玄宗知宇文融并非真正履行职责,而是闹朋党之争,便令张说致仕,崔隐甫离任归家,宇文融出任魏州(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北)刺史。这年八月,黄河在魏州决口(黄河故道),造成洪灾,玄宗诏授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充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负责赈灾及漕运事务。他上表请用《禹贡》九河旧道,开稻田以利人,并回易陆运本钱,官收其利。
开元十六年(728),调入朝担任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次年六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了宰相。他很有抱负,又善于选拔人才,推荐宋璟任右丞相,裴耀卿任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均被认为是知人善任。但他仍常引故旧宾客晨夕欢饮,结纳朋党;又性急多言,处事不慎,排斥不同意见,树立的对立面较多。在相位99天,就被牵涉到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的案件中去,遭罢相,贬为汝州刺史。
宇文融被贬之后,朝廷财政困难,玄宗又思宇文融之功,责怪宰相裴光庭说:“卿等皆言融之恶,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注:《资治通鉴》213卷开元十七年十月条)裴光庭恐玄宗再召回宇文融,便指使御史劾宇文融的儿子贪赃受贿,致玄宗将宇文融再贬平乐县(今广西平乐县)尉。开元十八年(730),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贪污官钱巨万,再被流配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他连遭打击,身患重病,死于去崖州途中。追赠台州刺史。
宇文融个人作品
《全唐诗》收录有宇文融的诗作一首:《奉和圣制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宇文融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五十九》
唐朝宰相
武则天 |
▪ 刘仁轨 |
▪ 薛元超 |
▪ 郭正一 |
▪ 姚崇 |
▪ 裴炎 |
▪ 袁恕己 |
▪ 敬晖 |
▪ 岑长倩 |
▪ 郭待举 |
▪ 魏元同 |
▪ 刘景先 |
▪ 韦弘敏 |
▪ 桓彦范 |
▪ 王德真 |
▪ 武承嗣 |
▪ 崔詧 |
▪ 李景谌 |
▪ 韦方质 |
▪ 裴居道 |
▪ 韦思谦 |
▪ 苏良嗣 |
▪ 张光辅 |
▪ 韦待价 |
▪ 范履冰 |
▪ 傅游艺 |
▪ 宗秦客 |
▪ 欧阳通 |
▪ 狄仁杰 |
▪ 任知古 |
▪ 崔神基 |
▪ 崔元综 |
▪ 李昭德 |
▪ 娄师德 |
▪ 陆元方 |
▪ 豆卢钦望 |
▪ 王孝杰 |
▪ 杨再思 |
▪ 周允元 |
▪ 王方庆 |
▪ 宗楚客 |
▪ 武三思 |
▪ 吉顼 |
▪ 张锡 |
▪ 韦安石 |
▪ 朱敬则 |
▪ 唐休璟 |
▪ 张柬之 |
▪ 韦承庆 |
▪ 骞味道 |
▪ 沈君谅 |
▪ 王本立 |
▪ 邢文伟 |
▪ 武攸宁 |
▪ 史务滋 |
▪ 格辅元 |
▪ 乐思诲 |
▪ 裴行本 |
▪ 杨执柔 |
▪ 李游道 |
▪ 袁智弘 |
▪ 姚璹 |
▪ 李元素 |
▪ 王璇 |
▪ 韦巨源 |
▪ 苏味道 |
▪ 韦什方 |
▪ 杜景俭 |
▪ 孙元亨 |
▪ 李道广 |
▪ 王及善 |
▪ 魏元忠 |
▪ 李峤 |
▪ 李怀远 |
▪ 顾琮 |
▪ 李迥秀 |
▪ 韦嗣立 |
▪ 崔玄暐 |
▪ 房融 |
▪ 刘袆之 |
|
|
|
|
唐中宗 |
▪ 袁恕己 |
▪ 武三思 |
▪ 李怀远 |
▪ 刘景先 |
▪ 岑长倩 |
▪ 郭待举 |
▪ 韦弘敏 |
▪ 崔玄暐 |
▪ 杨再思 |
▪ 张柬之 |
▪ 房融 |
▪ 韦承庆 |
▪ 桓彦范 |
▪ 敬晖 |
▪ 祝钦明 |
▪ 魏元忠 |
▪ 豆卢钦望 |
▪ 韦巨源 |
▪ 李峤 |
▪ 于惟谦 |
▪ 苏瑰 |
▪ 宗楚客 |
▪ 纪处讷 |
▪ 张仁愿 |
▪ 韦嗣立 |
▪ 崔湜 |
▪ 赵彦昭 |
▪ 韦温 |
▪ 郑愔 |
▪ 裴谈 |
▪ 岑羲 |
▪ 张嘉福 |
▪ 李旦 |
▪ 姚崇 |
▪ 韦安石 |
▪ 唐休璟 |
▪ 萧至忠 |
▪ 张锡 |
|
|
|
|
|
|
|
|
|
唐睿宗 |
▪ 李隆基 |
▪ 李峤 |
▪ 萧至忠 |
▪ 张仁愿 |
▪ 韦嗣立 |
▪ 赵彦昭 |
▪ 韦安石 |
▪ 苏瑰 |
▪ 唐休璟 |
▪ 裴谈 |
▪ 张锡 |
▪ 岑羲 |
▪ 崔湜 |
▪ 刘幽求 |
▪ 钟绍京 |
▪ 李日知 |
▪ 薛稷 |
▪ 姚崇 |
▪ 崔日用 |
▪ 宋璟 |
▪ 郭元振 |
▪ 张说 |
▪ 窦怀贞 |
▪ 魏知古 |
▪ 陆象先 |
|
|
|
|
唐玄宗 |
▪ 刘幽求 |
▪ 韦安石 |
▪ 魏知古 |
▪ 崔湜 |
▪ 陆象先 |
▪ 窦怀贞 |
▪ 岑羲 |
▪ 萧至忠 |
▪ 郭元振 |
▪ 张说 |
▪ 姚崇 |
▪ 卢怀慎 |
▪ 源乾曜 |
▪ 宋璟 |
▪ 苏颋 |
▪ 张嘉贞 |
▪ 王晙 |
▪ 李元纮 |
▪ 杜暹 |
▪ 萧嵩 |
▪ 宇文融 |
▪ 裴光庭 |
▪ 韩休 |
▪ 裴耀卿 |
▪ 张九龄 |
▪ 李林甫 |
▪ 牛仙客 |
▪ 李适之 |
▪ 陈希烈 |
▪ 杨国忠 |
▪ 韦见素 |
▪ 崔圆 |
▪ 崔涣 |
▪ 房琯 |
|
|
|
|
唐肃宗 |
▪ 韦见素 |
▪ 崔圆 |
▪ 裴冕 |
▪ 崔涣 |
▪ 李麟 |
▪ 苗晋卿 |
▪ 张镐 |
▪ 王玙 |
▪ 吕諲 |
▪ 李岘 |
▪ 第五琦 |
▪ 李揆 |
▪ 萧华 |
▪ 裴遵庆 |
▪ 元载 |
▪ 房琯 |
|
|
|
|
唐代宗 |
▪ 李适 |
▪ 苗晋卿 |
▪ 裴遵庆 |
▪ 元载 |
▪ 李辅国 |
▪ 刘晏 |
▪ 李岘 |
▪ 王缙 |
▪ 杜鸿渐 |
▪ 裴冕 |
▪ 杨绾 |
▪ 常衮 |
|
|
|
|
|
|
|
|
唐德宗 |
▪ 崔佑甫 |
▪ 常衮 |
▪ 李勉 |
▪ 杨炎 |
▪ 卢杞 |
▪ 马燧 |
▪ 关播 |
▪ 萧复 |
▪ 乔琳 |
▪ 刘从一 |
▪ 姜公辅 |
▪ 李晟 |
▪ 张延赏 |
▪ 韩滉 |
▪ 崔造 |
▪ 柳浑 |
▪ 李泌 |
▪ 董晋 |
▪ 赵憬 |
▪ 陆贽 |
▪ 贾耽 |
▪ 卢迈 |
▪ 崔损 |
▪ 赵宗儒 |
▪ 郑余庆 |
▪ 齐抗 |
▪ 高郢 |
▪ 郑珣瑜 |
▪ 张镒 |
▪ 齐映 |
▪ 浑瑊 |
▪ 窦参 |
▪ 卢翰 |
▪ 杜佑 |
▪ 刘滋 |
|
|
|
唐顺宗 |
▪ 杜佑 |
▪ 郑珣瑜 |
▪ 高郢 |
▪ 韦执谊 |
▪ 杜黄裳 |
▪ 袁滋 |
|
|
|
|
唐宪宗 |
▪ 贾耽 |
▪ 韦执谊 |
▪ 杜佑 |
▪ 杜黄裳 |
▪ 袁滋 |
▪ 郑余庆 |
▪ 于頔 |
▪ 郑絪 |
▪ 武元衡 |
▪ 李吉甫 |
▪ 韩宏 |
▪ 裴洎 |
▪ 李藩 |
▪ 权德舆 |
▪ 李绛 |
▪ 张宏靖 |
▪ 韦贯之 |
▪ 王涯 |
▪ 崔群 |
▪ 李墉 |
▪ 李夷简 |
▪ 皇甫镈 |
▪ 程异 |
▪ 令狐楚 |
▪ 萧俯 |
▪ 段文昌 |
▪ 崔植 |
▪ 李逢吉 |
▪ 裴度 |
|
|
|
|
|
|
|
|
|
唐穆宗 |
▪ 韩宏 |
▪ 裴度 |
▪ 李夷简 |
▪ 令狐楚 |
▪ 张弘靖 |
▪ 萧俯 |
▪ 段文昌 |
▪ 崔植 |
▪ 元稹 |
▪ 杜元颖 |
▪ 王播 |
▪ 李逢吉 |
▪ 牛僧孺 |
▪ 皇甫镈 |
|
|
|
|
|
|
唐敬宗 |
▪ 李程 |
▪ 窦易直 |
▪ 杜元颖 |
▪ 王播 |
▪ 李逢吉 |
▪ 牛僧孺 |
▪ 裴度 |
|
|
|
|
唐文宗 |
▪ 裴度 |
▪ 韦处厚 |
▪ 杨嗣复 |
▪ 李珏 |
▪ 李宗闵 |
▪ 段文昌 |
▪ 宋申锡 |
▪ 李德裕 |
▪ 李固言 |
▪ 郑覃 |
▪ 王涯 |
▪ 李训 |
▪ 贾餗 |
▪ 舒元舆 |
▪ 李石 |
▪ 陈夷行 |
▪ 崔珙 |
▪ 崔郸 |
▪ 路随 |
▪ 李逢吉 |
▪ 杜元颖 |
▪ 王播 |
▪ 牛僧孺 |
▪ 窦易直 |
|
|
|
|
|
唐武宗 |
▪ 李固言 |
▪ 李石 |
▪ 杨嗣复 |
▪ 崔郸 |
▪ 牛僧孺 |
▪ 崔珙 |
▪ 李德裕 |
▪ 陈夷行 |
▪ 李绅 |
▪ 李让夷 |
▪ 崔铉 |
▪ 杜悰 |
▪ 李回 |
▪ 郑肃 |
▪ 李珏 |
|
|
|
|
|
唐宣宗 |
▪ 李让夷 |
▪ 李绅 |
▪ 郑肃 |
▪ 李回 |
▪ 白敏中 |
▪ 韦琮 |
▪ 崔元式 |
▪ 李德裕 |
▪ 卢商 |
▪ 马植 |
▪ 周墀 |
▪ 崔龟从 |
▪ 任铭 |
▪ 魏扶 |
▪ 裴休 |
▪ 魏谟 |
▪ 崔慎由 |
▪ 郑朗 |
▪ 萧邺 |
▪ 刘瑑 |
▪ 夏侯孜 |
▪ 蒋伸 |
▪ 令狐绹 |
|
|
|
|
|
|
唐懿宗 |
▪ 令狐绹 |
▪ 白敏中 |
▪ 萧邺 |
▪ 夏侯孜 |
▪ 蒋伸 |
▪ 杜审权 |
▪ 杜悰 |
▪ 毕諴 |
▪ 杨收 |
▪ 曹确 |
▪ 高璩 |
▪ 萧置 |
▪ 徐商 |
▪ 路岩 |
▪ 于琮 |
▪ 韦保衡 |
▪ 王铎 |
▪ 刘邺 |
▪ 赵隐 |
▪ 萧仿 |
▪ 崔彦昭 |
|
|
|
|
|
|
|
|
唐僖宗 |
▪ 郑畋 |
▪ 卢携 |
▪ 王铎 |
▪ 李蔚 |
▪ 郑从谠 |
▪ 崔沆 |
▪ 豆卢瑑 |
▪ 王徽 |
▪ 裴澈 |
▪ 萧遘 |
▪ 韦昭度 |
▪ 郑昌图 |
▪ 杜让能 |
▪ 孔纬 |
▪ 张浚 |
▪ 韦保衡 |
▪ 赵隐 |
▪ 刘邺 |
▪ 裴坦 |
▪ 刘瞻 |
▪ 刘崇望 |
▪ 萧仿 |
▪ 崔彦昭 |
|
|
|
|
|
|
唐昭宗 |
▪ 韦昭度 |
▪ 孔纬 |
▪ 杜让能 |
▪ 张濬 |
▪ 刘崇望 |
▪ 崔昭纬 |
▪ 徐彦若 |
▪ 郑延昌 |
▪ 王抟 |
▪ 崔胤 |
▪ 李磎 |
▪ 陆扆 |
▪ 孙偓 |
▪ 郑綮 |
▪ 朱朴 |
▪ 崔远 |
▪ 裴贽 |
▪ 裴枢 |
▪ 王溥 |
▪ 独孤损 |
▪ 柳璨 |
▪ 陆希声 |
▪ 苏检 |
▪ 卢光启 |
▪ 韦贻范 |
|
|
|
|
唐哀帝 |
▪ 裴枢 |
▪ 独孤损 |
▪ 崔远 |
▪ 柳璨 |
▪ 张文蔚 |
▪ 杨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