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贞 唐朝开元名相
- 本名:张嘉贞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蒲州猗氏
- 出生日期:666年
- 逝世日期:729年
- 主要成就:开元名相
- 字号:字嘉贞
- 官职:中书令
- 爵位:河东郡侯
- 封赠:益州大都督
- 谥号:恭肃
张嘉贞(666~729年),字嘉贞,蒲州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宰相,成纪县丞张思义之子。
垂拱元年(685年),举明经进士,授平乡县尉。长安二年(702年),得到武则天召见,擢监察御史,迁秦州都督,转并州长史、天兵军节度使。开元八年(720年),入朝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迁中书令。开元十一年(723年),受累于弟张嘉祐贪污事件,贬为豳州刺史。历任益州长史、台州刺史、定州刺史,封河东郡侯。晚年张嘉贞爱好书画,不治产业。
开元十七年(729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四岁,获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
张嘉贞人物生平
张嘉贞早年经历
685年(垂拱元年),张嘉贞考中明经科,被授为平乡县尉。因受案件牵连,免官回乡。
张嘉贞累职升迁
702年(长安二年),侍御史张循宪出任河东采访使,上表举荐张嘉贞。武则天召见张嘉贞,面试其才,擢升他为监察御史。此后,张嘉贞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政严肃,深受官民的敬畏。
717年(开元五年),突厥九姓内附唐朝,散居在太原以北地区。张嘉贞便上表朝廷,请求驻扎重兵,加以震慑。唐玄宗于是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718年(开元六年),张嘉贞入朝。这时,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唐玄宗欲将告发者治罪。张嘉贞认为此举会阻塞言路,上奏赦免其罪。唐玄宗非常高兴,许诺将来要拜他为宰相。张嘉贞趁机奏道:“当年马周徒步入长安,拜见太宗皇帝,得到重用,但五十岁便去世。假如太宗晚提拔马周几年,这个人才就算错过了。如今陛下想要重用臣,就请陛下早一点拜臣为相,不要等臣衰老了。”唐玄宗道:“你且返回并州,我一定尽快召你回京任相。”
张嘉贞担任宰相
720年(开元八年),唐玄宗罢免宋璟与苏颋的宰相之职,征召张嘉贞回朝,擢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月,张嘉贞又升任中书令,加银青光禄大夫。善于决断,长于奏对,却因脾气急躁、刚愎自用,遭到舆论的鄙薄。后来,张嘉贞之弟张嘉祐也入朝担任左金吾将军,兄弟二人并居将相,一时显赫无比。
722年(开元十年),张嘉贞随唐玄宗巡幸洛阳。洛阳主簿王钧为求取御史之职,在洛阳给张嘉贞修建住宅,结果事情败露。唐玄宗大怒,命人杖毙王钧。张嘉贞为求灭口,私下催促行刑者加速行刑,又将罪责推给御史大夫韦抗、中丞韦虚心,使得韦抗二人遭到贬黜。
后来,秘书监姜皎获罪,张嘉贞怂恿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皎伤重而死。不久,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狱,张嘉贞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士可杀不可辱。此前姜皎犯罪,如果该杀,那就公开处死,不应让他当庭受辱。姜皎之事,已无可挽回。现在对待裴伷先,不能再犯错误。”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意见。张嘉贞很不高兴,私下指责张说道:“你话说的太重了。”张说道:“谁也不能当一辈子宰相。我们开了贵臣受杖的先例,难保将来也有受辱之时。”
张嘉贞宦海浮沉
张嘉贞与张说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初,张说担任兵部侍郎,位居员外郎张嘉贞之上。张嘉贞拜相后,超越张说,并对他毫不谦让。张说对此心中不满。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祐贪赃事发。张说趁机劝说张嘉贞,让他素服待罪。唐玄宗贬张嘉贞为豳州刺史,命张说接任中书令。张嘉贞这才知道上了张说的当,为此非常后悔。
724年(开元十二年),张嘉贞升任检校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并代理都督之职。不久,唐玄宗在中书省设宴,命张嘉贞与宰相一同预宴。张嘉贞对张说痛恨不已,在席间谩骂不止。源乾曜与王晙极力排解,这才将张嘉贞劝走。
725年(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赐死宠臣王守一。张嘉贞因与王守一交情深厚,也被贬为台州刺史。不久,张嘉贞又担任检校工部尚书、定州刺史,掌管北平军事,封河东侯。张嘉贞赴任时,唐玄宗亲自赋诗勉励,并命百官到上东门外饯行。
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患病,返回洛阳就医。回到洛阳后,他已双目失明,病情加重,唐玄宗特派御医前往诊治。同年八月,张嘉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恭肃。
张嘉贞人物评价
舒元舆: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
刘肃: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刘昫:①嘉贞断决敏速,善于敷奏,然性强躁自用,颇为时论所讥。②张嘉贞虽不立田园,奈急于势利,朋比近习,杖姜皎、伷先,非中立之士也。③ 开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无守,嘉贞近名。
宋祁:①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有嗜进者,汲引之,能以恩终始。②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不者若张、源等,犹惓事职,其建明有足称道。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张氏三世宰相,然器有所穷,嘉贞穷于俗,延赏穷于忮,弘靖穷于权,惜哉!
司马光: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张嘉贞轶事典故
张嘉贞河东佳客
张循宪巡察河东时,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务,便问吏员道:“河东地区可有什么佳客吗?”吏员便推荐张嘉贞。张循宪召见张嘉贞,请他帮忙处理事务,张嘉贞分析的非常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张嘉贞面见女皇
张循宪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想让。武则天道:“朕难道就没有官职来安置贤才吗?”她亲自召见张嘉贞,在内殿隔帘对话。张嘉贞仪表秀伟,谈吐不凡,得到女皇的赞赏,并请求道:“臣是乡野之人,未识朝廷威仪,得蒙陛下赏识,召到内殿。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觉得这不符合君臣之道。”武则天大笑,命人撤去珠帘。
张嘉贞为弟求官
唐玄宗继位后,张嘉贞以并州长史的身份回朝述职,因政绩突出,得到皇帝的嘉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臣弟张嘉祐,现为鄯州别驾,与臣相隔甚远。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并州附近为官,使我们兄弟能够相聚。臣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唐玄宗便把张嘉佑调到并州附近的忻州为刺史。
张嘉贞拜相逸事
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欲任命张嘉贞为宰相,但却忘记了他的名字,便问中书侍郎韦抗:“这个人姓张,名字是两个字,现在是北方大将,你替我想想是谁。”韦抗道:“大概是张齐丘,他现任朔方节度使。”唐玄宗便命韦抗回去起草诏书,任命张齐丘为宰相。随后,唐玄宗批阅奏章,正好拿起张嘉贞的奏章,这才知道自己弄错了,立即召回韦抗,让他修改诏书,改任张嘉贞为宰相。
张嘉贞不立田园
张嘉贞虽然官至宰相,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面对他人的劝说,他答道:“我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就不用担心饥寒。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会被抄没。士大夫常常喜欢置办田宅,最终都给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我才不干这种蠢事!”
张嘉贞个人作品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三首:《恩敕尚书省僚宴昆明池应制》、《奉和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八篇:《空水共澄鲜赋》、《水镜赋》、《奏宥反坐罪》、《答劝置田园札》、《石桥铭序》、《先师仲弓赞》、《北岳庙碑》、《赵州瘿陶令李怀仁德政碑》。
张嘉贞家庭成员
祖父:张俊兴,相国府检校郎将。父亲:张思义,成纪县丞。
兄弟:张嘉祐,左金吾将军、相州刺史。
儿子:张延赏,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孙子:张弘靖,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孙子:张谂,主客员外郎。
张嘉贞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四十九》《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
---|
唐太宗 |
|
---|
唐高宗 |
|
---|
武则天 |
|
---|
唐中宗 |
|
---|
唐睿宗 |
|
---|
唐玄宗 |
|
---|
唐肃宗 |
|
---|
唐代宗 |
|
---|
唐德宗 |
|
---|
唐顺宗 |
|
---|
唐宪宗 |
|
---|
唐穆宗 |
|
---|
唐敬宗 |
|
---|
唐文宗 |
|
---|
唐武宗 |
|
---|
唐宣宗 |
|
---|
唐懿宗 |
|
---|
唐僖宗 |
|
---|
唐昭宗 |
|
---|
唐哀帝 |
|
---|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的强盛王朝,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除了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更出了一个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山西,简称“晋”,山西古代又称并州古属冀州之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