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勖
- 中文名: 高保勖
- 别名: 高保勗
- 国籍: 南平
- 民族: 汉族
- 籍贯: 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
- 出生日期: 924年
- 逝世日期: 962年12月19日
- 职业: 南平国君
- 在位时间: 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
- 追赠: 侍中
- 外号: 万事休郎君
- 谥号: 贞安王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亦作高保勗,字省躬,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十子 ,南平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 ,南平第四位国君,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
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因病去世,被宋朝赠侍中。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
高保勖人物生平
高保勖早年经历
后晋天福初年(936年),高保勖开始任职,担任汉州刺史。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高从诲病逝,高保勖的同母催备枣提兄高保融继位。高保融性情迂腐缓慢,没有什么才智和能力,无论事情大小,都委任给弟弟高保勖决定。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高保勖加任检校太傅,充任荆南节度副使。
后周显德初年(954年),高保融奏请后周朝廷,加任高保勖为检校太尉,充雅探充任行军司马,兼任宁江军节度使。
高保勖继承君位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病逝,由于其子高继冲年幼,因此遗命弟弟高保勖继位。 高保勖继位后,向北宋朝廷奏报继位始末,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高保勖派遣其弟高保寅到北宋进贡。起初,高保融在纪南城北决江水,蓄积七垫兰永里多宽,称为北海,以阻隔行者。到此时宋太祖因高保寅要返回南平,谕旨令其决去,使道路无阻。
高保勖年少时多病,体态瘦弱,但颇有治事之才。然而继位后,放纵荒淫没有节制,白天召娼妓到官府,而挑选强壮的士兵永背兆,让他们随便调戏淫谑,然后自己再和姬妾垂帘一同观赏作为娱乐。而且喜欢营造亭台、榆促几楼阁,花费人力物力无数,致使军民都很不满。而且高保勖不理国政,从事孙光宪直言极谏,但高保勖不听。
高保勖因病去世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患病,对将领梁延嗣说:“我的病不能治好,我的兄弟之中谁可以托付后事?”梁延嗣说:“您不念及贞懿王吗?先王病重时,将军府之事托付给您,陵断仔趋现在先王的儿子高继冲已经长大。”高保勖说:“你说的很对。”随即以高继冲判内外兵马。同年十一月,高保勖病逝,时年三十九岁,谥号贞安王。宋太祖废朝二日,追赠高保勖为侍中,派遣御厨使李光睿赠送丧事所需财物。 高保勖死后,高继冲继位。
高保勖轶事典故
高保勖年幼时,深受父亲高从诲所喜爱,高从诲因事盛怒,见到他必释然而笑,因此百姓称他为“万事休”。高保勗死后数月,南平便被北宋所灭,有附会者即以其绰号“万事休”为预兆。
高保勖历史评价
毕沅:①保勖幼多病,眉目疏秀,羸瘠而口吃。文献王高从诲甚爱之,虽盛怒,见保浆试勖,怒必解,荆南人谓之“万事休郎君”。②保勖性淫恣。
高保勖史籍记载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
高保勖家庭成员
高保勖长辈
祖父:高季兴,南平武信王。
祖母:张氏,高季兴妾室。
父亲:高从诲,南平文献王。
高保勖兄弟
高保勋,高保勖长兄。
高保正,高保勖次兄。
高保融,高保勖三兄,南平贞懿王。
高保绅,曾出使后周。
高保寅,高保勖之弟,曾任检校司空。归顺北宋后,担任光化军节度使。
高保绪
高保节
高保逊
高保衡
高保膺
高保勖侄子
高继冲,高保融长子,南平王。归顺北宋后,担任武宁军节度使。
高继充,高保融之子。归顺北宋后,官至归州刺史。
高辅政,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秘书丞。
高辅之,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官至太常丞。
高辅尧,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
高辅国,高保寅之子,北宋进士。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