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三国
三国

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历史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分裂历史时期,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分别建立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篡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曹魏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享国46年。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为延续汉朝,以及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季汉、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曹魏邓艾,享国43年。

建兴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为“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另有190年或208年起始说。

历史上的三国有多可怕,多么惨烈

在小说家的笔下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群雄并起,天下纷争,无数的军师和猛将涌现而出,建国立业。然而战争年代没有美好的事情。

156年,桓帝和张昭,孙权三人进行了人口普查,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三国一共有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在东汉年间,这是人口最多的时候了。而到了公元三世纪,群雄并起,三国鼎立,纷争不断。

董卓之乱,诸侯混战,黄巾起义这些事情都让汉朝经历了灾难,一次又一次灾难,让汉朝濒临灭亡,当时最为繁华的洛阳和长安城已经接近毁灭,更不用说其他的地方了,就连汉献帝都差一点被饿死在路上。曹操的《蒿里行》里有诗词是这样描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当时蜀国手中有94万人口,魏国手中有440万人口,东吴手中也有这220万人口,而在赤壁之战过后,只剩下了140万人,50年之内,全国的人口数量又下降了80%。但就算这样,在那个时期,所有人口加起来也就是800万。

东汉5000万人口,到了三国只剩下800万,5000万人死了七分之六,瘟疫,天灾,战乱才是三国的真实写照。

三国战役

三国战役
战争名称 时间/年 双方统帅 结果
黄巾起义 184-186 何进、张角 何进依靠众多地方军阀击败张角
讨伐董卓 189-191 董卓、袁绍 董卓迁都长安,盟军决裂,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江夏之战 190 刘表、孙坚 刘表杀孙坚,孙策接任
兖州之战 192 曹操、青州黄巾军 曹操击败黄巾军,取得兖州
宛城之战 197-199 曹操、张绣 第一次战斗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第二次战斗取胜
易京之战 199 袁绍、公孙瓒 袁绍消灭公孙瓒
官渡之战 200-201 袁绍、曹操 曹操连连用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平阳之战 202 钟繇&马超、呼厨泉&高干 匈奴呼厨泉联合高干攻略河东,钟繇联合马超大败高干等。
南皮之战 205 曹操、袁谭 曹操在华北平原的控制再无人能撼动,袁氏余部则在追击下北逃
赤壁之战 208 曹操、孙权&刘备 孙刘联军利用风向火攻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雏形
合肥之战 209 曹操、孙权 双方各有胜负
潼关之战 211 曹操、韩遂&马超 曹操利用反间计打败马超
汉巴之战 211-214 刘备、张鲁&刘璋 刘备击败敌军,收马超,取得益州
汉中之战 219 刘备、夏侯渊 黄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
荆州之战 219 孙权&曹操、关羽 孙权与曹操联手击杀关羽,孙权取得荆州大部
夷陵之战 221-222 刘备、陆逊 陆逊用火计击败刘备,刘备不久病死
曹丕伐吴 222-223 曹丕、孙权 三次入侵皆未果,吴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南中平定战 225 诸葛亮、孟获 诸葛亮采取攻心,使南蛮心服口服
诸葛亮北伐 227-234 诸葛亮、曹真&司马懿 共5次,互有胜负,诸葛亮病逝。
石亭之战 228 陆逊、曹休 大败曹休
魏灭燕之战 238 司马懿、公孙渊 辽东地区归于魏国统治
兴势之战 244 曹爽、费祎 攻克汉中失败
姜维北伐 249-263 姜维、钟会&邓艾&诸葛绪 互有胜负
淮南三叛 251-258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司马氏 后两次有吴军参与,司马氏彻底铲除魏帝势力
东兴之战 252 诸葛恪、司马昭 魏军战败,诸葛恪声望达到顶峰
魏灭蜀之战 263 钟会&邓艾、刘禅 邓艾钟会灭蜀
交州之战 270 陶璜、董元 吴军收复交趾地区,打破西晋三面包围之势
西陵之战 272-274 陆抗、羊祜 陆抗以3万士兵击溃晋国8万士兵
晋灭吴之战 279-280 司马炎、孙皓 西晋统一中国

三国疆域

曹魏的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的疆域

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的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魏蜀吴三国行政区

州名 范围
豫州 治所谯(qiáo,安徽亳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郯(tán,郯城县西南,后迁下邳),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凉州 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所辖今甘东东部
雍州 原为光武帝刘秀所置,后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凉州分为凉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将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冀州 治所鄗(hào)(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扬州
治所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荆州 治所汉寿(湘常德市东,后迁襄阳),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三国曹魏、蜀汉、东吴的对峙图,疆域图

三国——曹魏

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称曹魏,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曹魏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汉室禅让,向来被视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皇帝称谓 生卒年份(公元) 谥庙称谓 评价
曹操 155—220 魏武帝 魏国的实际缔造者、挟天子令诸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丕 187—226 魏文帝 承接父业、魏国建立、政绩颇显、伐吴败后大病不起
曹睿 204—239 魏明帝 一生均于三国战事中、任司马懿为将、抵抗外敌、病死
曹芳 239—254 魏哀帝 曹爽司马懿辅政、司马氏开始把持魏国朝政、无为而去
曹髦 241—260 魏废帝 识破司马之心、创造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名句
曹奂 246—302 魏元帝 无权无势之傀儡、无政绩、禅让于司马炎、软禁而死

三国——蜀汉

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为汉中 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先秦时古蜀国),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国土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蜀汉怀帝时为魏所灭。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

皇帝称谓 生卒年份(公元) 谥庙称谓 评价
刘备 161—223 蜀汉昭烈帝 自称刘胜之后,建立蜀汉、弘毅宽厚、仁治天下 
刘禅 207—271 蜀汉怀帝 执政平庸、为避免战争主动投降 

三国——东吴

建安元年(196)献帝都许以后 ,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取得岭南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据有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皇帝称谓 生卒年份(公元) 谥庙称谓 评价
孙坚 156—191 吴武烈帝 东汉末期名将、吴国奠基人、打仗勇猛命丧战场
孙权 182—252 吴大帝 十五而立、稳固江东、政治能家、晚年昏庸滥杀无辜
孙亮 243—260 会稽王 生性聪慧、谋杀专权孙綝失败、帝位被废、沦为会稽王
孙休 235—264 吴景帝 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东吴繁荣、好文、征西失败
孙和 224—253 吴文帝 无多大政治作为、但是为人好善、后因诸葛氏自杀
孙皓 242—284 吴末帝 初位尚贤、而后残暴骄盈、好酒色、东吴自此而亡

三国曹魏(220年——266年)

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

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操、丕。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之后,魏明帝开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葬高平陵。

魏哀帝曹芳(232年——274年),240年—254年在位15年,年号:正始(240—254),嘉平(249年—254年)

魏哀帝曹芳,字兰卿,为魏明帝曹叡之养子。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为曹彰之孙、曹操之曾孙。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打压异己,甚至连郭太后也被他软禁;而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之后,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这段时间内,曹魏虽然朝政动荡,但对外的开疆拓土之路则是一路凯歌,先后两次大败高句丽,破东濊、平濊貊、灭韩濊,朝鲜半岛的半数之地并入曹魏版图。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谥号为厉公。

魏废帝曹髦(241年——260年)254年—260年在位,年号:正元(254年—260年),甘露(256年—260年)

魏废帝曹髦,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魏元帝曹奂(246年——302年),260-265年在位5年,年号:景元(260年六月—264年五月),咸熙:(264年五月—265年)

魏元帝,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三国蜀汉(221年——263年)

蜀汉,又称季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220年(延康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蜀汉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先主刘备(161年——223年) 221年—223年在位,年号:章武(221年-223年)

先主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汉怀帝刘禅(207年——271年)223年—263年在位40年,年号:建兴(223年—237年)延熙(238年—257年)景耀(258年—263年)炎兴263年

汉怀帝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223年—263年在位。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蜀汉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谥号:怀皇帝,庙号:仁宗。

三国孙吴(229年——280年5月1日)

孙吴(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据扬州 (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封为“吴王”,国号以此得名。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229年—252年在位24年,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注: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章武二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建兴七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会稽王孙亮(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在位7年,年号:五凤(252年—253年)太平(254年—256年)

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258年—264在位7年,年号:永安

景帝孙休,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于是除掉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为朱皇后。

归命侯孙皓(242年——284年)264年—280年在位17年,年号:元兴(264年—265年)甘露(265年—266年)宝鼎(266年—269年)建衡(269年—271年)凤凰(272年—274年)天册(275年—276年)天玺(276年)天纪(277年—280年)

孙皓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

顺序
时间
朝代谥号庙号
年号
姓名
 
〔魏〕
(220-265)
 
 
1
 220-226
文帝
 
曹丕
2
 226-239
明帝
 
曹睿
3
 239-254
齐王
 
曹芳
4
 254-260
高贵乡公
 
曹髦
5
 260-265
元帝
 
曹奂
 
 
〔蜀〕
221-263
 
 
1
 221-223
昭烈帝
 
刘备
2
 223-263
后主
 
刘禅
 
 
〔吴〕
222-280
 
 
1
 222-252
*大帝
 
孙权
2
 252-258
会稽王*
 
孙亮
3
 258-264
景帝
 
孙休
4
 264-280
乌程公*
 
孙皓
历史朝代介绍
更多
上古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夏朝

按照《史记》等众多古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夏朝有万国,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认定夏代存在470年(即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殷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西周是从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起,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共东周是从周平王东迁洛阳,至周赧王被秦国所灭,共计551年。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正式拉开战国序幕,被史学家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汉朝

汉朝(Han Dynasty,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和东汉( 又称后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公元221年,自认是汉室后代的刘备(汉昭烈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国之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史学上并不将其并入汉朝历史。

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晋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

宋朝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起算。元朝历史是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朝时期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亡国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大的悲剧,中华文化的衰退源头上要追溯到元蒙的统治。

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清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五胡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实际不止十六国。

春秋时期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周元王二年,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3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