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隋朝
隋朝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隋朝历史简介

隋朝(Sui Dynasty,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是五胡乱华之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的大分裂,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现在常说“周秦汉唐”,但忽略了隋,显然有失公允,唐的盛世实际上是隋朝的接力。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因为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隨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隨”,但其认为“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恐不祥,于是他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名。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大业二年(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人造工程之一(另一是长城),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迫使隋恭帝禅让,享国祚38年。619年,皇泰主被迫禅位王世充,隋朝彻底亡。

为了巩固统治,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仍被中国和世界诸多国家所运用。隋朝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隋朝尽管只存活了三十多年,和十几年的秦朝一样,都很“短命”,但恰恰是这两个“短命”王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统一。一个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大动荡,一个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而且两个朝代在制度建设上也做出了其他王朝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比如秦朝建立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及郡县制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隋朝建立的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的新型政治体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北齐隆化元年(577年) ①3302528 ②3032528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①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 ②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①50万 ②60万 ①200万 ②240万 ①号数据出自《北史·卷十一》 ②号数据出自《隋书·卷二十九》 根据学者考证实际人口达1500万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①3599604 ②1599604  9009604 ①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注:统计范围仅包括北周旧地,学者考虑未纳入统计的人口而认为实际约为1250多万人。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灭齐后 4622528 29016484 数据出自《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学者路遇、腾泽之认为灭齐后实际人口约为3250万。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前 650万 33579000 户数出自《隋书·卷四十二》 口数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 710万 36678600  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870万 44944200  户数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①8907546 ②9070404  ①46019956 ②46854540  此为官方统计的户口峰值,因学者考虑到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乐户、佃农等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学者认为实际人口略高于官方统计数据,隋朝人口峰值应约为5032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200余万 1500余万 户数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口数出自路遇、腾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
注:本表数据参考《周书》、《北史》、《隋书》、《通典》、《唐会要》以及各版《中国人口史》。

但是仅仅依据上述表格数据,认为短命隋朝38年的富庶,让唐朝五代才让人口赶上是有失公允的。

隋朝的年号

隋文帝杨坚的年号

开皇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干支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开皇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干支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仁寿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公元 601 602 603 604            
干支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大业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公元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大业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公元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干支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隋恭帝杨侑的年号

义宁 元年 二年
公元 617 618
干支 丁丑 戊寅

隋朝不是二世而亡吗?隋朝几个皇帝分别是谁?

杨浩的年号

天寿,(618年)三月~九月

天寿 元年  
公元 618  
干支 戊寅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立杨浩为帝,同年九月,宇文化及自立为帝,派人毒杀了杨浩。 

杨侗的年号

皇泰,618五月——619四月,2年

皇泰 元年 二年
公元 618 619
干支 戊寅 己卯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在东都洛阳立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杨侗为帝,改年号为皇泰,史称其为皇泰主或皇泰帝、末帝。杨侗给隋炀帝上庙号世祖。皇泰二年四月,杨侗被迫禅位王世充,旋即被杀。

隋朝统治地区其他势力年号

君主 年号 起止 时长
陈顼 太建 569年—582年 14年
陈叔宝 至德 祯明 583年—586年 587年—589年 4年 3年
操师乞 始兴 616十二月 1月
林士弘 太平 616年十二月—622年十月 7年
窦建德 丁丑 617年正月—618年十一月 2年
五凤 618年十一月—621年五月 4年
李密 永平 617二月—618 2年
刘武周 天兴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4年
郭子和 正平 617年三月—618年七月 2年
薛举 秦兴 617年四月—618年十一月 2年

隋朝地图


隋朝地图

隋朝地图

隋朝地图

隋朝地图

隋朝地图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下面小编整理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隋唐大运河历史背景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秦始皇了。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隋唐大运河开发目的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大河,但除了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亚洲东部的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决定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上千年的过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到了13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在大都,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依然使用隋运河。然而,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中洛阳偏西,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子。这条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识到,只要开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条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益的人工长河。

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 ,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元朝开凿的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较隋朝大运河大幅度东移,依然是连通北京和杭州,却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运河缩短近800公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运河。

隋朝皇帝庙号谥号在位时间年号顺序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太祖 (杨坚追尊) 武元帝 杨忠 507年-568年 - -
高祖 文帝 杨坚 541年-604年 开皇 581年-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世祖 (杨侗尊谥) 明帝 (杨侗尊谥)
闵帝 (窦建德尊谥)
炀帝 (李渊尊谥)
杨广 569年-618年 大业 604年-618年
- 恭帝 杨侑 605年-619年 义宁 617年-618年
- - 杨浩 (本为秦王) ?-618年 大业(沿用) 618年
世宗 (杨侗追尊) 成帝 杨昭 584年-606年 - -
- 恭帝 杨侗 (本为越王) 604年-619年 皇泰 618年-619年

隋朝皇帝简介及在位时间

谥号 姓名 生卒 简介
文帝 杨坚 541年7月27日

604年8月13日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杨坚为华阴人,系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北周时曾为“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并将长女嫁北周武帝为后,地位显赫,北周武帝时任随州刺史。其妻即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当朝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之女。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朝”。杨坚称帝后,于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朝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废除了一些酷刑,与民休息,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604年8月13日(仁寿四年七月十三日),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炀帝 杨广 569年—618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恭帝 杨侑 605年-619年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隋炀帝之孙,李渊攻入长安后拥立他为帝。在位半年,武德二年去世,年仅15岁,葬于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杨浩 605-618年 隋秦王杨浩(605-618年)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
他是隋炀帝之侄,秦王杨俊之子,继承父亲的王位为秦王。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半年后的9月,宇文化及废黜杨浩,自立为皇帝,并将杨浩毒死。
世宗 杨昭 584―606 隋世宗杨昭(584―606)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美容仪,有武力,能开强弓,自奉俭朴。卒,谥“元德”。义宁元年(617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子越王杨侗618年5月被王世充等拥奉为帝,年号“皇泰”。义宁元年(617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
  杨侗 605年-619年7月 隋越王杨侗,隋炀帝之孙,从小聪明过人,宽厚仁爱,即位前为越王,公元618年东都洛阳群臣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在位不到一年,被王世充所弑,葬处不明。有子:杨岐、杨白。

史家用皇帝来纪年,被史家用来纪年的隋朝皇帝就是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这三个人。然而事实上隋朝皇帝有6位,顺序如下:

隋文帝杨坚  --  隋炀帝杨广 --  隋恭帝杨侑 --  隋秦王杨浩 -- 隋世宗杨昭 --  隋越王杨侗。

隋炀帝死,隋恭帝在长安即位,而且在位两年。对于从隋炀帝死到唐高祖即位之间的这个时间段史家就是以隋恭帝来纪年的,隋恭帝当然是隋朝的第三位皇帝。而唐高祖李渊则是在隋恭帝在位两年后才称帝的。

隋朝皇帝在位时间及简介

一、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在位24年,后为次子杨广所弑。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坚父亲杨忠出身于关陇集团,他的祖上曾经出过西汉丞相、东汉太尉和北魏司马。杨忠是西魏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杨丽华为周宣帝的皇后。杨坚也升任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后丞等职。由此可见,杨坚不仅是关陇集团上层强有力的军事统帅,还是皇亲国戚。周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宇文阐即位,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都督内外军事。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元为“开皇”,建立了“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动乱,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后来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坚建立隋朝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在政治方面,隋文帝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确立了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尚书省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制。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体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还实施了一项伟大的改革,他废除了始于春秋时期、东晋尤为盛行的门阀士族制度,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使得广大庶民百姓得以参与政治,并由此影响了中国后世上千年;他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杨坚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宝殿,终年64岁,葬于太陵。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灭亡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分裂几百年的中国。成为秦汉之后,又一个结束长期分裂,乱世混战的朝代。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在西方历史学者眼里,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他成功的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非常得力的人才”。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隋朝消灭了前人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隋文帝杨坚,西方人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卫报2001年评出的世界百位伟大帝王中,他的排名在中国皇帝中居首位。

二、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3月11日,在位604年~617年)。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14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时邗江区西湖镇。隋炀帝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人,却以残暴著称于世。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恶,但一罪也不能废百功。”评论隋炀帝,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可谓千古一帝,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又是一个人生极其复杂的君主,一个集文士、武帅、阴谋家、野心家、暴君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人,不是简单的昏君、暴君就能评价的。是非功过后人评说,用在隋炀帝身上太合适了。千百年来,对于隋炀帝杨广的评价,一直存在极大争议。杨广的三个谥号是对其帝王生涯极好的概括。

唐高祖李渊赐杨广谥号“炀”,《周书·谥法》中记载:“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杨广弑君父、杀兄弟、逼姐妹,犯下不伦之罪。据唐史学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炀帝即位后的八年内,他一共兴修了22项大的公共工程,唯独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墓,平均每年征用400万人次的劳动力,这样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最终导致百姓起义,天下大乱。

自封“大夏王”的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闵”字同“悯”和“愍”,有怜恤、哀伤之意。杨广第三次下扬州时,见天下大乱,无法挽回,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然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积怨颇深。终于,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缢隋炀帝。说他荒淫无度,然而他的正室萧后始终被宠爱,被尊重。他死后,萧皇后和宫人仓促中用床板做了一副棺材,偷偷将其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多年后,萧后死后也与其合葬。

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明”指照临四方。杨广极富政治抱负,雄图大略,《资治通鉴》评价:“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他掘长堑、置关防、开驰道、筑长城、置粮仓,“三驾辽左”,开凿并沟通大运河……一项项工程背后是他锐意改革的大手笔和大气魄,也可说是利在千秋。

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多半也做了,而且他还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唐太宗的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所以,结论是:胜利者写的历史等于谎言。历史概莫如此。

可以说,汉的辉煌与唐的盛世,实际上分别是对秦、隋两个王朝的接力。这种接力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个人造工程——长城和大运河也都分别出自这两个朝代。现在常说“周秦汉唐”,但忽略了隋,显然有失公允。扬州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认为,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大的战略家。他错就错在走得太急了。

之所以在人们的固化印象中,隋炀帝是个反面教材,是因为隋以后的朝代尤其是李唐出于政治需要,放大了隋炀帝所犯的错误,又因为一些艺术作品的介入,将他丑化、妖魔化。长期以来,隋炀帝的建设和开拓之功被人忽视。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

隋炀帝之功绩

(1)589年,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大将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成为了贯通南北的水路,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

(3)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4)修筑东都洛阳,使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炀帝之过

(1)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修长城都是同时展开,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生活悲惨。

(2)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不仅士兵死伤半数,还征调劳役兵役,导致田地荒芜,农村经济破坏。

(3)为张扬国威连年出巡,三下江都,奢侈浪费,所需费用均由所经过的州县的百姓承担。

(4)采用严刑酷法,凡是反抗朝廷者,不问缘由,皆斩。

如今,学界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已相对中肯客观了,对隋炀帝的死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也做了约略的说明: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华阴人(今陕西华阴),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炀皇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亲征吐谷浑,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他制法却不守法,采用严刑酷法威逼百姓,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三、隋恭帝杨侑

杨侑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大业三年(607年),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隋炀帝亲征高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今陕西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杨侑跟从隋炀帝巡幸晋阳(今山西太原),隋炀帝任命他为太原太守。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新唐书》、《资治通鉴》皆作八月初一日,即公元619年9月14日),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杨侑死后没有子嗣,以族子杨行基袭封酅国公的爵位。

四、隋秦王杨浩

隋秦王杨浩(605-618年)在位时间:618年3月——618年9月,在位半年。 他是隋炀帝之侄,秦王杨俊之子,继承父亲的王位为秦王。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立为皇帝,因一贯与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化智交往密切,经宇文化智的极力保护,才免于一死。同月,宇文化及以皇太后懿旨的名义,拥立他为帝,年号“天寿”(参见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修订本)》宇文化及一节)。 杨浩继位后,宇文化及自任大丞相,操纵一切,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不久,宇文化及率兵十万返回长安,杨浩被裹胁同行。宇文化及在巩县为瓦岗军李密击败,率残部二万人逃入魏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南)。9月,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并毒弑杨浩。

隋书记载 《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

(杨俊)子浩,崔氏所生也。庶子曰湛。群臣议曰:“《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子以母贵。贵既如此,罪则可知。故汉时栗姬有罪,其子便废,郭后被废,其子斯黜。大既然矣,小亦宜同。今秦王二子,母皆罪废,不合承嗣。”于是以秦国官为丧主。俊长女永丰公主,年十二,遭父忧,哀慕尽礼,免丧,遂绝鱼肉。每至忌日,辄流涕不食。有开府王延者,性忠厚,领亲信兵十余年,俊甚礼之。及俊有疾,延恒在閤下,衣不解带。俊薨,勺饮不入口者数日,羸顿骨立。上闻而悯之,赐以御药,授骠骑将军,典宿卫。俊葬之日,延号恸而绝。上嗟异之,令通事舍人吊祭焉。诏葬延于俊墓侧。

炀帝即位,立浩为秦王,以奉孝王嗣。封湛为济北侯。后以浩为河阳都尉。杨玄感作逆之际,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勒兵讨之。至河阳,修启于浩,浩复诣述营,兵相往复。有司劾浩,以诸侯交通内臣,竟坐废免。宇文化及杀逆之始,立浩为帝。化及败于黎阳,北走魏县,自僣伪号,因而害之。

五、隋世宗杨昭

隋世宗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开皇四年生于大兴宫,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仁寿元年徙封晋王,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昭美容仪,有武力,能开强弓。自奉俭朴。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自奉俭朴。卒,谥“元德”。义宁元年(617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子越王杨侗618年5月被王世充等拥奉为帝,年号“皇泰”。

大业二年,朝于洛阳,后数月,将还京师,愿得少留,帝不许。拜请无数,体素肥,因致劳疾。帝令巫者视之,云房陵王为祟。未几而薨,时年二十三。谥“元德”,帝深追悼之。义宁元年(617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

六、隋越王杨侗

隋越王杨侗(605年-619年7月),隋炀帝之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母小刘良娣,从小聪明过人,宽厚仁爱,即位前为越王。618年6月22日至619年5月23日在位,年号皇泰,杨侗原本封为越王,驻守洛阳。618年4月11日,隋炀帝被弑,消息传到东都后,皇泰元年五月二十四戊辰日(618年6月22日),王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拥立杨侗为隋朝皇帝,改年号为“皇泰”,史称皇泰主。加谥隋炀帝为明皇帝,庙号世祖。杨侗以王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陈国公段达、内史令元文都、内史侍郎郭文懿、黄门侍郎赵长文、内史令卢楚、兵部尚书皇甫无逸等六人共同辅政,时人号称“七贵”。元文都欲暗杀王世充,段达暗中通知世充,结果行刺失败,文都临死前对杨侗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杨侗亦哭。

皇泰二年四月初五癸卯日(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杨侗,将杨侗囚于含凉殿,两天后,王世充自称“大郑皇帝”,建元“开明”,改封杨侗为潞国公,杨侗每日只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策划攻杀王世充,事情败露,世充杀死裴仁基父子。世充意图毒杀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毒酒去杨侗处,杨侗自知难逃一死,杨侗又请求和母亲见上一面,王仁则又拒绝。杨侗信奉佛教,此时,摊开席子,点燃香烛,跪拜着佛像说道:“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大意为“愿下辈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但一时半刻竟没毒发,王仁则见他一时不能死去,又急忙回去复命,便上前用布帛将他缢死。越王杨侗被王世充谥为恭皇帝。因越王年号为皇泰,王世充政权被唐政权所败,一般认为隋朝之后唐朝为正统,故而称杨侗为皇泰主或皇泰帝。葬处不明。有子:杨岐、杨白。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朝灭亡,共存在了三十九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李渊和隋炀帝还有亲属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隋朝也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之一。这是一个苦难而又辉煌,伟大与罪恶并存的皇朝。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推行汉化,为后来唐宋汉文化大发展奠定基础。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它与另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历史朝代介绍
更多
上古

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代”。或称“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对世界各地上古时代的定义也因此不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从考古中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表明,在距今四千五六百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已经脱离原始生荒耕作时期,进入锄耕阶段。周朝的始祖后稷,在尧舜时任浓官,是最早种稷的人。 伏羲氏在书契的传说,表明在五千年前,图像已经由逼真向线条化演变,并有表意文字。黄帝时的苍颉对文字予以改进,出现了假借字。

夏朝

按照《史记》等众多古文献记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夏朝有万国,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最后认定夏代存在470年(即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殷商”并称。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西周是从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起,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灭,共东周是从周平王东迁洛阳,至周赧王被秦国所灭,共计551年。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正式拉开战国序幕,被史学家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秦王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汉朝

汉朝(Han Dynasty,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又称:前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8年十一月)和东汉( 又称后汉,公元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公元221年,自认是汉室后代的刘备(汉昭烈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是三国之一,亦称“刘蜀”、“季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史学上并不将其并入汉朝历史。

三国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晋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的大一统王朝。那隋朝是如何灭亡的,隋朝多少年?隋朝有几个皇帝?隋唐的说法从何而来?隋朝的民生、人均生活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恰恰是历代最好的、人均收入、购买力也是历史上最高的,事实上是在中国所有朝代中,隋朝国也最富民也最富,这得益于隋文帝的仁政爱民而推行的各项开明政策。

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上承唐末乱世,下顺宋代承平,这阶段政局混乱,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

宋朝

宋朝(Song Dynasty,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根据疆域的变迁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合称“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祚三百一十九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史称“宋朝”、“大宋”,定都开封(东京)。1127年,宋朝亡于“靖康之难”,此前史称“北宋”。赵构于应天府(商丘)继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1276年崖山海战后亡于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但是由于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两宋二度倾覆皆缘外患。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起算。元朝历史是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朝时期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亡国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大的悲剧,中华文化的衰退源头上要追溯到元蒙的统治。

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清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清朝政治上专制的极端化,对内思想的禁锢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清朝对中国的祸害是罪深重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最不值得称颂的朝代。清朝之后从此中国不再有皇帝了,但是无形的帝王思想却存在民众心中。

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五胡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实际不止十六国。

春秋时期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起于周元王二年,终于秦始皇二十六年。 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 [3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