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 姓名:李渊(公元566~公元635)
- 别名:李叔德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566年十二月初六(1月13日)
- 逝世日期:公元635年
- 职业:唐朝皇帝
- 主要成就:晋阳起兵 建立唐朝 抗击东突厥
- 庙 号:高祖
- 谥 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年号:武德
- 在位: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陵墓:献陵
- 下一位皇帝:李世民(唐太宗)
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那么,为什么只是这三个儿子在争夺储位,其他儿子都没有参与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讨论。
一、实际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
其实,储位本来是没有悬念的。不但没有悬念,而且早已尘埃落定了。因为李渊早早就确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但是,由于李世民在打江山的过程中,功劳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权太大,身边的人才太多,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担心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李渊改变主意,把太子之位变更给李世民。二是担心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实力,提前筹划,用武力夺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担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渊去世,顺利登基当皇帝,李世民也会凭借实力,夺他的皇位。
正是因为有这一系列的担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绸缪,提前打击李世民,把这个潜在的威胁除掉。
而李世民当然也不甘示弱,毕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来的,他不服气。同时,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争夺,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两方面的原因,让他不愿意放弃向太子之位发起冲击的机会。
本来这件事与李元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为什么李元吉要参和进来呢?一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特别好,所以他要帮李建成的忙。二是因为李元吉性格上好勇斗狠,有争斗的欲望。三是李元吉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斗下去以后,再取代犹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终自己笑到最后当皇帝。
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也许也有那样的心。但是,一来,他们没人建立李世民那样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样的大权。二来,他们与李建成的关系也比较一般,因此他们没有机会参与进来。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渊有20个嫔妃。不过,窦皇后生的儿子只有四个。分别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
其中李玄霸在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李玄霸也就是演义小说中李元霸的原型。不过,他一生其实没什么战功,估计也没什么武艺。演义小说里都是虚构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当时李渊活着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人。
我们知道,古代皇位继承是采用“嫡长子制”。“嫡长子制”的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渊那剩下的十多个儿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争夺储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们当然不愿意参与争斗了。
三、李渊没有处理好三个嫡子的关系。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的争斗,实际上是李渊没有处理好他们嫡子之间的关系造成的。之所以说是李渊造成的,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李渊并没有及时收取李世民的兵权。固然,李渊在打江山的过程中,需要把兵权给李世民。但是江山已经打完了,不需要再打了,就应该及时收了李世民的兵权。可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二是李渊已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但他却连续三次说要把储位给李世民。三是李渊在安排嫡子住处的时候,不讲规矩。他把李世民安排在承乾殿,把李元吉安排在武德殿,这两个地方离皇宫、东宫都很近,而且互相可以随便来往,还可以提着刀枪四处乱走。
总之,因为没有立好规矩,因此也就造成了三人的争夺。而李渊的其他儿子们没有获得这样的优待,因此,没有给他们争储的野心。
四、李渊的其他儿子年纪都太小。
李渊的儿子中,除了前四个嫡子外,第五子李智云14岁时,就被隋朝给杀害了。而第六子李元景生于618年,玄武门政变爆发的时间是626年。也就是说,爆发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李渊活着的庶子中,最大的才8岁。其余的庶子,自然都小于8岁,还有一些是玄武门政变爆发以后才生的,他们怎么可能参与储位争夺呢?
-
李世民真实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帅吗? 2024-03-31
-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被小人诬陷 2024-02-07
-
尉迟恭为何能成为凌烟阁功臣之一? 2024-07-17
-
隋唐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有这十八个人吗 2024-07-25
-
仆固怀恩对唐朝有何贡献?他选择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2024-07-21
-
岑参是谁?他的一生都有哪些成就? 2024-06-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