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作为明朝开国功臣 晚年时为何会被抄家灭族
- 本名:李善长(1314年~1390年)
- 别称:李韩公
- 字号:字百室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濠州定远(今属安徽)
- 出生时间:1314年
- 去世时间:1390年
-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元勋
- 官职:中书左丞相
- 封爵:宣国公、韩国公
- 谥号:襄愍
对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7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退休后在家种地。没想到大祸临头,抄家灭族,全族七十余人要被处死。他拿出免死金牌,皇上耍赖不认。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重要的男人。
为了这个男人,朱元璋操碎了心,恨不得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顶级资源为他铺路。
那些有可能成为他今后障碍的人,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挥起屠刀,为他清除干净。
这个男人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太子朱标,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大明王朝未来的接班人。
而李善长,就是朱元璋认为有可能会对朱标造成困扰的“障碍”。
李善长是大明朝开国功劳最大的六个功臣之首,也是其中唯一的文臣。
朱元璋将他封为文官中的最高职位。授予他丹书铁券,可以免死2次,儿子也可以免死1次。
朱元璋曾经说过: “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明史·李善长传》
可是李善长却在年事已高的时候,面临了全家被诛杀殆尽的悲惨命运。他到底做了什么,将一手好牌打烂呢?
李善长的功与过
1354年,朱元璋在平定滁州的路上,李善长前来拜见。
两人一见如故,李善长用刘邦的例子来鼓励朱元璋,相谈甚欢。
此后李善长就追随朱元璋左右,跟着他南征北战。
他为朱元璋的重大事务出谋划策,还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为朱元璋招贤纳士。
李善长虽然是个文臣,却在行军打仗上颇有心得,朱元璋多次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
他不仅能将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多次成功抵御前来偷袭的敌军。同时他还能为前线将士运输物资,从未耽误过朱元璋行军打仗。
朱元璋登基后,将李善长封为太子少师,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
无论是册封后妃诸王,封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执行。
并将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的重任交给李善长。
可以说,李善长劳苦功高,而且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曾经是朱元璋最为信任和倚重的臣子。
在公事上,朱元璋对李善长非常器重。在私人关系上,朱元璋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结成儿女亲家。
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地位的提高,李善长忘记了为人臣子应该谨小慎微,开始傲慢跋扈起来。
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在朝廷上攻击同僚。甚至破口大骂老臣刘基,吓得刘基申请告老还乡。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朱元璋对李善长逐渐反感起来。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
此案前前后后历时十多年,诛杀三万多人,李善长全族七十余人之死就是因为被此案牵连。
胡惟庸的罪名是谋逆。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师,胡惟庸之所以能够当上丞相,就是李善长推荐的。他们私下里还有姻亲关系,过往甚密。
最初朱元璋看在李善长是“大明第一功臣”,又是皇亲国戚的情分上,放过了李善长。
可是十年后,李善长接连做了两件事,惹恼了朱元璋。
一是向信国公汤和借三百卫士建造回老家的府宅,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之心。
二是李善长有一个叫丁斌的亲信,因为犯了事要被判刑,李善长多次向朱元璋求情。朱元璋最怕官员公私不分,用权力为他人开小灶,此事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
朱元璋不仅没有放了丁斌,反而对他严刑拷问。
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善长的弟弟与胡惟庸交往的情况。
朱元璋顺藤摸瓜,在李善长弟弟的嘴里,套出一个大秘密:胡惟庸曾经四次劝说李善长跟他一起造反。
《明史》中记载了胡惟庸四次劝说李善长的经过:
“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 ‘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
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 ‘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
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
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朱元璋大怒,李善长虽然并未参与造反,但知道有人要谋逆却不揭发,明显是徘徊观望,大逆不道。
于是,朱元璋不管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回家种地,更不顾及李善长的拥立之功,甚至对李善长的两次免死金牌视若无睹,立即将他抄家灭族。
其实李善长已经77岁高龄,身体也不好,就算让他活下去,他也活不了几年了。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过于残忍,连个暮年老臣也不肯放过。
其实朱元璋此举大有深意,他并不担心自己在位时,李善长会兴风作浪。
他顾虑的是,万一李善长比自己活得长久,太子朱标可能会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
因此,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为了儿子,他宁愿承担残忍好杀,过河拆桥的名声。
朱元璋的爱与恨
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从出生开始就被寄予厚望。
朱元璋恨不得倾其所有,不遗余力地为朱标创造一切条件,全力帮助朱标成为优秀的皇帝。
朱标13岁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就将自己最信任的一批人共享给了他。
其中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刘伯温、冯胜、邓愈、汤和为等人为太子府属官。
这些人都是朱元璋手下最有名的谋士,也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朱元璋对朱标是掏心掏肺,毫无保留。
除了全力扶植朱标外,朱元璋还担心自己如果不在了,那些能力很强,功劳很大的文臣悍将不会像对待他那样忠心,可能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于是,朱元璋的目光不断扫视过他身边的大臣。
对于那些他自己可以驾驭,可是朱标未必能够应付得了的大臣们,他毫不犹豫地挥起了屠刀。
李善长原本是被排除在外的,朱元璋将他任命为太子少师,希望他能够成为朱标的肱骨能臣。
可是,李善长的表现一再拉响了朱元璋心中的警报。
李善长年纪越来越大后,竟然飞扬跋扈起来,结党营私,甚至隐瞒有人意图谋逆的事实,对朱元璋都无法保证完全的忠诚。
虽然李善长已经77岁,可是谁知道他还能活多久?朱元璋自己还能够活多久?
他在朝中根基深厚,人脉关系盘根错节。如果生有二心,将后患无穷。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朱元璋,一旦疏忽,大明王朝就可能改姓易主。
司马懿70岁时,发动“高平陵政变”,在此之前,他辅佐过四代曹魏皇帝,看起来忠心耿耿。
甚至在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称病不参与朝政,人人都以为他年老体衰,命不久矣。
事实上,政变过后的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
可是垂垂老矣的他却在人生的最后两年,奋力一搏,将曹魏大权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刘邦死后,将大汉江山托付给最信任的四位开国功臣,没想到他们却任由吕后专权。
吕后去世后,开国功臣们将刘邦的嫡孙屠戮干净,试图扶植傀儡皇帝,将大权握于自己手中。
如此种种前朝往事,常常让朱元璋心惊肉跳。
都是跟着自己打江山的能人异士,乱世厮杀出来的虎狼,谁不清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有机会自己坐江山,谁能放过?
朱元璋很担心自己万一去世,这些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会利用短暂的权力真空期,对大明江山造成威胁。
或许朱元璋早就在等待李善长早死几年,他可以大度地给李善长一个忠臣良将的称号,厚待他的子孙,也算是君臣善始善终的一段佳话。
可是李善长老而不死,又偏偏不肯老老实实过退休日子,放不下手中的那些权力,不合时宜地"干政",朱元璋实在安不下心。
朱元璋心里感叹,李善长你怎么不能学学那些功高震主却有自知之明的聪明人呢?
郭子仪对大唐王朝有再造之恩,老了后却宁愿晚节不保,不惜自污,让皇帝看到他只爱美女金钱,对权力毫无觊觎之心。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劳苦功高。却悄然泛舟而去,隐居乡野,远离朝廷纷扰。
聪明的人懂得适时放手,这才是让皇帝放心的人!
李善长一天不死,朱元璋就一天不能放心,等不及他自己死,朱元璋只好出手。
事关子孙后代和大好江山,他怎能掉以轻心?
为了子孙的前路平坦,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个开国功臣,朱元璋杀了21个。
慈不掌权,狠辣无情才是帝王本色。
朱元璋如愿了吗?
朱元璋精心筹谋,却人算不如天算,李善长死后两年,太子朱标竟然暴病而亡。
自诩为“铁石心肠”的朱元璋嚎啕大哭。
大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让他痛惜,更为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江山后继无人。
最终他选择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15岁的朱允炆作为皇太孙。
朱元璋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六年中,又再次举起屠刀,将朱允炆可能无法驾驭的文臣武将全部诛杀,为自己的皇孙铺了一条路。
可是朱元璋死后仅仅一年多,继位的朱允炆就被亲叔叔夺去皇位,自焚而死。
李善长如果泉下有知,恐怕也会感叹一句:因果轮回,苍天放过谁?
-
李定国有多猛?数月连杀两位清朝猛将,顺治拿出西南七省求和 2024-01-03
-
“正德不死大明不亡”是什么意思?正德是谁? 2024-02-21
-
历史上刘伯温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2024-04-02
-
崇祯上位后还有十七年时间 崇祯为什么阻止不了明朝灭亡 2024-05-07
-
胡善祥没有犯错,为什么会被明宣宗废黜呢? 2024-03-31
-
历史上常遇春突然暴毙的真相是什么? 2024-04-0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