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作为孙权的幼子 孙亮是怎么当上太子的
- 中文名:孙亮
- 别名:子明、吴废帝
- 国籍:吴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建业
- 出生日期:243年
- 逝世日期:260年
- 职业:皇帝→会稽王→候官侯
- 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 在位:252年―258年
- 葬地:赖乡
- 典故:蜜中鼠屎案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对东吴两宫之争:作为孙权的幼子,孙亮是如何莫名其妙当上太子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赤乌四年五月(241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孙登死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最年长者为孙权三子孙和(次子孙虑在232年就过世了),孙和幼年时因天资聪慧和母亲王夫人的缘故非常受孙权喜爱。当时皇后的位置仍然空着,此前被认为是皇后的步练师也于3年前过世了。
步皇后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也就是全公主和朱公主(大虎小虎两姐妹,姐姐叫孙鲁班,妹妹叫孙鲁育,大胆猜测一下,如果步皇后还有一个儿子的话,那凭着孙权这个无法令人恭维的起名能力,他是不是应该被起名叫做孙卤蛋呢?等等,卤蛋?开个玩笑哈哈),其中大女儿全公主与王夫人的关系非常恶劣。
从侧面来看,当时吴国内部政治气氛十分浮躁,史载“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官寮多阙,虽有大臣,复不信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自234-244年这十年时间,天灾小战事不断,也损伤了吴国的元气,亦有大钱、科令修改等等的反馈经济下行的处境出现。
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百官同时上奏要求立皇后及立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子为由拒绝了。早在229年的时候,丞相顾雍等就提议升孙虑为王爵,不过被驳回了。胡综的《请立诸王表》表示这是孙权的谦虚的美德,但另一方面也提出批评,认为国家这样显得不重视礼制。
胡综:“主公,你要注意了哦!”
同年八月,一些官僚再次提出相关要求,最终孙权同意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群臣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国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
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所以这场太子之争的起因就是一场误会。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孙和:”老爸你不能这样啊!!!”
244年(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宾客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另一方面,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却一些原本就关系恶劣的人物,其他年轻人参与则是希望借此机遇,快速提升地位。
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个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同时,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据《殷基通语》记载: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丁固)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其中,一些激进派太子党和鲁王党更是发生了极大冲突,太子党对鲁王和鲁王党羽的过激要求引发了鲁王党的反扑。朝中最大太子党人物顾谭素与鲁王阵营的宾客全寄不和,早在241年时,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全寄之兄全绪、堂兄全端曾参与芍陂之役,而当时顾承受到更多封赏,但全家一直认为不公平,如今矛盾爆发,全琮全寄父子揭发在芍陂之役中顾承与他人串通一气,故意被增添了许多功劳。
全琮:“我就要这样,怎么滴?!”
顾承下狱,顾谭也受到连坐,最终被流放到交州。除顾谭以外,许多太子党寄希望出任地方的头号重臣陆逊上书拥护太子,因此不断传递消息给陆逊,希望他拥护太子,如吾粲,陆胤,也有鲁王党希望他出面稳定局势,如全琮。陆逊早期对这场太子之争表示中立态度,后来倾向太子方。孙霸见孙和不像以前那样得宠,更加觊觎太子之位,让宾客杨竺为自己说情。
孙和得仆从偷听来的密报,此时太子宾客——陆逊族子陆胤正要前往武昌。孙和与陆胤秘密商议,打算让陆逊上表劝说孙权。陆逊认为太子地位极度不稳后,屡次上书坚决拥护太子,孙权发觉事件流传至武昌地方而感到惊异,陆逊因此招致强烈批评,陆逊另对顾家之事心存疑虑,愤怒交加而死。
陆逊:“气得我都返老还童了!”
传递消息之事败露后,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除吾粲在监狱里去世以外,虽然另一传递消息者是陆胤,不过杨竺反倒率先认罪,陆胤后来出狱复官,此后孙权和太子的关系有所缓和,247年(赤乌十年)二月,因建业宫殿毁坏严重,孙权曾迁至太子居住的南宫,同年,孙权派诸葛壹引诱诸葛诞,自己率军出涂中,至高山时。孙和曾上书劝谏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大臣方面,此时斗争也冷清了很多,一些激进者特别是重要人物的下台,给了一些态度温和的太子派和鲁王派人物分别填补,如246年(赤乌九年)起,诸葛恪升大将军,吕岱升上大将军分管武昌,步骘升为丞相等,这些人并无正面发生冲突的记载。
具体而言,被视为太子派的诸葛恪仅除去支持鲁王的儿子,施绩则仅仅拒绝孙霸的巴结,并无有热烈支持太子的举动。步骘、吕岱、滕胤、丁固等重臣尽管被认为有所倾向,但在传记上甚至全无提及党争之事,以上缘由,也源于他们身处地方,对朝中本身影响力和了解度也不够。
孙权:“不行,我得做出改变!”
思索多年后,孙权担心此事,认为两党内斗的结果已经让朝廷产生了裂痕,如果再让二人即位,会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如同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孙权的幼子孙亮特别受到孙权的留心。全公主因为攻击孙和母子而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立他为太子,于是也经常称赞他,劝说以他为太子。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幽禁孙和,骠骑将军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缚”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孙权登上高台看到这些,指责二人不要没事找事,二人被杖一百。屈晃被遣回乡里。朱据又作书劝谏而遭贬为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
而后,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族诛,张纯亦被处死。朝中有数十人受到牵连流放。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正式立孙亮为太子。
孙霸:“老爸,你太狠了吧!”
太元二年(252年)春正月,孙和被复立为南阳王,孙权病逝前,在他病重期间,感到后悔,曾一度打算再召回孙和,由于被孙鲁班、孙峻、孙弘等人阻止而作罢。
南鲁之争的发生原因是原本的长年为太子孙登死去,导致后来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及其党羽为争相弥补空缺而引发的,但后来竟延伸至朝廷。最终以两败谢幕。
除却孙权较为犹豫的判断外,《韦昭传》《陆逊传》纷纷凸显出时人“贪小艺无实才“”、“尚毁谤”“文官近利”的特点。二宫之争离吴国建国时已过去18年,建国元老实干一代(如诸葛瑾、顾雍)都已故去,大量新世代正好在这一时间段进入,同是年青一代的太子/鲁王的支持者(顾谭、全寄、杨竺等),在二宫的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狂热和热情,也是导致二宫矛盾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孙权:“唉,太凄惨了!”
这场长达八年的争斗,让吴国的朝堂混乱不堪。因为太子被废,鲁王被杀,最终孙权死后孙亮登基。不过因为孙亮年幼,又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等人先后专权的局面。
下一章我们将介绍“交州之战”,请小伙伴们继续关注“三国历史大杂烩”系列文章,或点击该文章头像即可关注查阅,有好的建议,也欢迎小伙伴们留言互动,我看到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复,请小伙伴们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
司马懿既然已经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军 2024-07-14
-
作为对手的诸葛亮死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趁机攻打蜀汉 2023-12-25
-
刘备是怎么拿下益州的?靠的是谁 2024-02-14
-
曹休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曹操是如何称赞他的? 2024-06-12
-
张辽为什么归属于曹操?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2024-02-20
-
三国时期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去了哪里? 2024-04-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