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和袁绍相比 孙策为何投奔袁术而不是袁绍
- 姓名:袁绍(?~公元202)
- 别名:本初
- 国籍: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南)
- 逝世日期:公元202年
- 职业:大将军、冀州牧
- 主要成就:统一河北,成为汉末最强的诸侯
- 治理河北政宽,百姓德之
- 葬处:冀州
- 爵位:邺侯
- 容貌:姿貌威容
- 中文名: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 别称:小霸王,孙伯符 字号:伯符
- 国籍:东吴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出生日期:175年(乙卯年)
- 逝世日期:200年
- 职业:诸侯、将领
- 主要成就:占据江东六郡
- 官职:讨逆将军,会稽太守
- 外号:小霸王
- 爵位:吴侯
- 谥号:长沙桓王
- 中文名:袁术(155年~公元199年)
- 别名:公路
- 国籍:东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汝南汝阳
- 出生日期:155年
- 逝世日期:199年
- 职业:军阀,皇帝
- 主要成就:与孙坚共破董卓,称雄淮南
- 重要事件:建安二年(197)称帝,建号仲氏
还不知道:三国里孙策为什么投奔的是袁术而不是袁绍?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咱们都知道三国里的小霸王孙策不仅孔武有力,带兵是一把好手,治国也是一把好手。可以这么说,没有孙策给孙权打下的基础和留下的国业,后来的孙权是没有实力与曹操、刘备相抗衡的,毕竟孙权号称孙十万,他这个人带兵的技能点甚至是负的,在他手里损兵折将了很多次。孙策既然是这么有谋略的一个人,那为什么在走投无路之下投靠的是袁术而不是袁绍呢
咱们都知道小霸王孙策的人生经历其实比他的弟弟吴大帝孙权要丰富的多,早年的孙策随其父长沙太守孙坚征战四方,后来孙坚死在荆州刘表的手里,孙坚原来留下的地盘也就是所剩无几了,万般无奈之下孙策只能带着孙坚的家将:程普黄盖等,去投靠了淮南袁术。有人会问,那时候的不是袁绍是所有诸侯里实力最强的吗。而且孙坚和袁绍的关系还相对较好,早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是盟主,而孙坚担任的是先锋大将的职位,新三国里是孙坚带头推举袁绍为盟主的,虽然很滑稽,但这也点明了早在会盟之前,孙坚和袁绍的私交就不错。而且孙坚后来兵败是因为袁术怕孙坚做大做强,当时袁术是总管粮草的军需官,为了故意让孙坚兵败,一直扣押孙坚的粮草迟迟不肯发放,以至于后来孙坚的兵败,董卓进军到虎牢关,这才有了虎牢关之战。
其实这里涉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当时候各诸侯之间的战略关系了,也就是纵横学说。咱们都知道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一直都不太对付。袁绍是庶出,但却是长子。而袁术虽然是嫡亲,但却比袁绍晚出生。这就导致两兄弟一直在谁是正统这个问题上你争我夺。十八路诸侯会盟的时候,袁绍被推为盟主,咱们也能看出袁术心中的不快来,基于这两个最强霸主的原因,袁绍和袁术也就分别发展自己的盟友,从战略位置来说袁绍为和袁术抗衡就拉了袁术南边的刘表交好,两个人对袁术形成夹击的攻势,而袁术为了抗衡袁绍又拉了袁绍北边的公孙瓒交好,这两个人又对袁绍形成了夹击攻势。这也就是袁绍为什么先要剿灭公孙瓒,攻打幽州,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大后方的隐患,好和袁术抗衡,奈何袁术死心眼,称帝还把自己撑死了,临死还想喝幂水。咱们这样看来就知道了,孙坚死在袁绍的盟友刘表的手里,孙策怎么可能去投奔袁绍呢。
第二个就是从属关系了,东汉末年,从汉帝的封赏来说,长沙太守孙坚的职位是归袁术统管的,也就是后来赶上天下大乱,孙坚才一直不受任何的约束。这要是在和平时期,袁术妥妥的就是孙坚的顶头上司。所以孙策才会投奔在袁术的门下,而且袁术期间一直想收孙策为自己的义子,这就看的出来袁术应该是看着孙策长大的。
第三个就是新三国里的编排了。新三国里的孙坚拿到了传国玉玺,这时候孙坚被胜利蒙蔽了双眼,竟然公开和袁绍翻脸。这袁绍怎么能忍,要知道袁绍这个人一直小心眼,对于账下的田丰许攸也是不开心就打,高兴就赏的,这往好了说是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可是摆在三国那个时代,按照许攸的说法就是个庸主了。袁绍后来让刘表在孙坚返回的路上,在三津渡设下了埋伏,导致孙坚被流矢射亡。
孙策后来肯定知道了其父孙坚之死背后的策划者,左右合计之下,还是投奔了父亲的旧主袁术,可惜袁术并无雄才大略,在孙策慢慢壮大之后,孙策又一脚踢开了袁术,自己往江东发展,迎娶了大乔。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还决定御驾亲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4-03-13
-
汉末三国时期,都出现过哪些世家大族? 2024-04-22
-
盘点曹操手下有名的武将,他们分别是谁? 2024-02-09
-
许褚死后为什么进不了太庙?原因是什么 2024-02-06
-
定军山之战功劳最大的人是谁?真的是黄忠吗 2024-02-08
-
在凤鸣山被围困之后,赵云是什么表现? 2024-05-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