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威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后晋是五代第三个政权,石敬瑭所建立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杜重威是后晋的重要将领,也是后晋的皇亲,长期驻守后晋北方,对抗辽军。但杜重威在率军伐辽时却投降辽军,灭亡后晋。那么杜重威为何额背叛后晋呢
一,跟随石敬塘
杜重威出身武将世家,因此早年从军,担任后唐的护圣军校兼防州刺史。杜重威与石敬瑭关系亲近,因此娶其妹石氏为妻。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因为受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于是率军反唐。杜重威则支持妻兄石敬瑭,对抗后唐。不久石敬瑭在辽军的帮助下建后晋,灭后唐,封杜重威为舒州刺史、妹石氏为长公主。
二,后晋大将
天福二年(937年),张从宾占据汜水,反对后晋,石敬瑭于是派妹夫杜重威平叛。杜重威率军消灭张从宾,因此升任潞州节度使。随后杜重威率军讨伐占据邺城的范延光,迫使其开城投降,得以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天福六年(941年),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起兵反晋,石敬瑭因此派杜重威讨伐。双方在宗城交战,安重荣命人摆下偃月阵,晋军屡攻不克,杜重威便想退军。偏将王重胤便劝杜重威说:“两军交战,退者先败。”杜重威将晋军分为三队,命左右两队攻击安军左右翼、王重胤率中队精兵攻击安军中军。双方交战激烈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率军降晋,安重荣因此在宗城之战惨败,只得退回镇州。杜重威乘胜追击,攻克镇州,杀安重荣,升任成德军节度使。
杜重威贪图财宝,将成德军藩库的财宝洗劫一空,据为己有。石敬塘因为他是自己的妹夫,没有追究。杜重威在成德军境内横征暴敛,使得百姓负担沉重。
三,抵御辽军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塘病逝,侄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因石重贵不愿向辽称臣,双方关系破裂。辽军屡次入侵后晋,在成德军境内大肆烧杀掳掠,但杜重威只是龟缩在镇州城内,对百姓见死不救。
开运元年(944年),辽太宗率辽军大举伐晋,石重贵封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抵御辽军。开运二年(945年),辽军撤退,石重贵因此派杜重威、符彦卿、张彦泽率军北伐。杜重威率军北上,一路攻克新州、满城、遂城等地。辽太宗大怒,因此率军反攻,击退杜重威,迫使晋军退守阳城。晋军见被困阳城,孤立无援,因此士气振奋起来,决心与辽军决一死战。符彦卿、张彦泽率晋军出击,大败辽军。
四,降辽灭晋
杜重威见成德军屡遭战祸,残破不堪,又害怕辽军卷土重来,因此多次请求回京任职,但因为成德军是抵御辽军的重镇,因此都没有得到朝廷批准。后来石重贵见杜重威实在不愿留在镇州,于是将他调往邺城。镇州发生饥荒,殿中监王钦祚于是将杜重威私藏在镇州的十余万斛粮食录入藩库,用来救济百姓。然后后晋朝廷给杜重威绢数万匹,用来抵消那十余万斛粮食。杜重威却对此十分不满,说:“我又不是要造反,为什么要没收我的粮食?”
开运三年(946年),辽将高牟翰假意献瀛州向后晋投降,石重贵因此派杜重威伐辽。晋军到达瀛州城下,高牟翰弃城逃跑。晋将梁汉璋与辽军交战被杀,杜重威于是退军武强。后来杜重威听闻耶律德光亲自南下,于是退到滹沱河与辽军对峙。偏将宋彦筠、王清渡率军渡滹沱河与辽军交战,杜重威竟然见死不救,坐看二人全军覆没。转运使李谷劝杜重威招募敢死之士渡河攻辽,但他就是不准。
耶律德光派人切断晋军后路,杜重威于是向辽请降。耶律德光大喜,许诺立杜重威为帝。杜重威因此胁迫众军降辽,众将无奈,只得随他投降。杜重威率军为辽军先锋,一路逼近开封,灭了后晋。辽军在城内搜刮财宝,后晋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幸免。杜重威因此向耶律德光申诉,免于被搜刮。次年辽军北撤,杜重威亲自送耶律德光离开。
五,全家被杀
947年,刘知远控制中原,建立后汉。杜重威害怕刘知远杀他,于是占据魏州,对抗后汉。汉军围攻魏州,杜重威于是向镇州的辽将求援。镇州将士则驱逐辽将,归附后汉。不久刘知远亲自率军攻打魏州,招降杜重威,许诺免他一死。最后杜重威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才向刘知远投降。
刘知远封杜重威为检校太师、守太傅、中书令,将其家迁往开封。但后汉将杜重威的财产全部没收,将其部下全部处死。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病危,担心杜重威作乱,于是嘱咐臣下对他小心提防。于是刘知远死后,后汉大臣处死杜重威全家。
总的来说杜重威是影响后晋走向的重要将领,在后晋前期平定各地反叛势力,巩固了后晋的统治。但在后晋后期却注重私利,轻信辽太宗许诺立他为帝的话而降辽灭晋。最后因为受后汉朝廷的猜忌而被处死。
-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2024-05-22
-
后唐第二位皇帝,揭秘李嗣源的辉煌一生 2024-02-05
-
徐知诰为何要改名?他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徐知询的 2024-04-25
-
地图上的五代十国变迁 2023-12-08
-
从陪嫁丫鬟到开国皇后,宋福金经历了什么? 2024-02-19
-
灭掉大唐的朱温竟是一个痴情种? 2024-0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