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诸侯先后两次讨伐董卓 最后都为什么都失败了
- 中文名:董卓
- 别 称董太师、董仲颖
- 字 号仲颖
- 国籍:中国(东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颍川郡纶氏县(今河南登封)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公元192年5月22日
- 主要成就:与羌族大小百余战;北芒救驾;专擅朝政,威震天下
- 官职:太师,相国
- 封爵:郿侯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其实有两次,为何两次都失败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董卓乱政时,关东诸侯曾有两次起兵讨伐董卓,第一次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不是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
《三国志 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东郡太守桥瑁假作京城三公的文书传到各个州郡,陈说董卓的罪恶与逼迫,希望发动义兵,解救国难,一时之间,关东诸侯群起而讨伐董卓。
参与第一次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
讨伐董卓的一共是十三路诸侯,三国演义说是十八路诸侯,那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上就只有十三路诸侯,其中长沙太守孙坚是依附于后将军袁术的。
在关东诸侯与董卓一共打了三仗,在北路,董卓大败河内太守王匡,一战几乎消灭了王匡的精锐部队;在中路,曹操被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打得全军桥梁,曹操本人差一点阵亡,幸亏曹洪把马让给了曹操;在南路,孙坚首先被徐荣打败,然后孙坚打败了吕布与胡轸的联军,最后孙坚又打败了亲自断后的董卓,还打败了断后的吕布,杀进了洛阳。
虽然孙坚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来看,关东联军并没有打败董卓,董卓安全地带着自己的主力军队、汉献帝以及数百万洛阳居民迁到了长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十三路诸侯联合起来打不过董卓呢?
董卓
1、兵力原因
来比较一下董卓与关东联军的兵力情况,董卓最初带到京城的军队是三千人,后来兼并了何进、袁绍、何苗、曹操、丁原、袁术的军队,控制了京城所有的禁军,根据后来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就收拢了十余万军队来看,董卓控制的军队总数量应该是十多万人。
《三国志 董卓传》: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
那么十三路关东诸侯联军有多少兵力呢?先说曹操,曹操在卫兹的协助下,在陈留一共招了五千人,当时的曹操还不是朝廷命官,利用家财就能招五千人,那么朝廷任命的太守、刺史、州牧手中的兵力都不会少于五千人,就算每路诸侯带了五千人,那十三路诸侯一共有65000人。
关东诸侯的兵力合起来其实不如董卓,兵力不足也是关东诸侯不敢讨伐董卓的原因,他们只敢响应,而不敢真枪真刀地与董卓打仗。
2、十三路诸侯是乌合之众,不团结。
虽然关东诸侯看起来很多,有十三路之多,但实际上真正与董卓军队作战的只有三路诸侯,分别是:河内太守王匡、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其他的诸侯因为私心都在保存实力、作壁上观。
道理很简单,跟董卓作战是要消耗自己的实力的,曹操散尽家财招了五千人,仅仅一场战斗就全军覆没,这是实实在在的损失,看到曹操的失败,其他诸侯更不愿意与董卓交战了,为此曹操还专门对其他诸侯说了一翻话。
曹操说:我们义军是诛杀叛乱的,现各路兵马都已会合,诸位还在疑虑什么呢?如果董卓先前获知函谷关以东起兵的消息,倚仗天子的威势,占据洛阳一带的险要地方,派兵东进控制天下,尽管他的行动是不道义的,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忧患。如今他烧毁宫殿,挟持天子西迁,天下惊恐,百姓不知依靠什么人,这正是天意要使他灭亡的契机。一战就能安定天下,机会不可失去。
曹操
但是其他诸侯并没有响应曹操,不仅没有响应,其他诸侯反而在窝里斗,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刘岱杀死了桥瑁,让王肱出任东郡太守,渤海太守袁绍盯着冀州牧韩馥的地盘,一心想要吞并冀州,河内太守王匡杀死自己的妹夫胡母班,胡母班的家人则与曹操联合杀死王匡。
内部的极度不团结,再加上各路诸侯都怀着私心,导致声势大,实际讨伐行为少,并没有对董卓造成任何实际的威胁。
3、关东联军战斗力不如董卓军队。
董卓手下的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支是董卓自己带来的凉州兵,这支军队常年在西北边陲之地与胡人作战,战斗力较强,东汉与羌人、氐人朝廷了上面的战争,西部边界一直就是时叛进降,所以凉州兵的战斗力强。
另一支是京城的禁卫军,也就是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这是汉朝直辖的精锐中央军,但凡有重要作战需求,北军五校都是主力,比如平定黄巾军的战斗,东汉主力就是北军五校,其战斗力超强,不亚于凉州兵。
相对而言,十三路诸侯所带的兵都是地方的郡县兵,这些军队缺少锻炼与实战,同样也缺少装备,很多都是临时招来的,比如曹操手下五千人全部是从陈留郡临时招来的,然后稍微训练一下就投入战场了,缺少作战经验和装备,战斗力明显不如凉州兵与北军五校,打不过也是正常的。
其实讨伐董卓还有第二次,这一次是代理车骑将军朱儁与徐州刺史陶谦发起的,朱儁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平定黄巾军的三大功臣之一,他本来在董卓进入京城后归属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后,留朱儁守洛阳。
朱儁
朱儁害怕董卓伤害自己,于是弃官逃到了荆州,董卓又派出杨懿为河南尹,驻守洛阳,朱儁则率军回到洛阳赶走了杨懿,然后朱儁驻守在河南中牟县,并且再次传信给各个州郡,召请军队讨伐董卓。
第二次讨伐董卓是由朱儁发起的,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关东诸侯大多数都没有来,徐州刺史陶谦派来了三千精兵,但是陶谦本人没有来,其他州郡也派了一些兵来,但是这一次,无论是兵力还是声势还不如第一次,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这一次。
陶谦上表奏朱儁代理车骑将军,领导关东联军对抗董卓,董卓听说后,派出校尉李傕与郭汜率领数万人到河南对付朱儁,双方发生战争,朱儁被击败,到了第二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与郭汜在贾诩的劝说下,集结董卓旧部杀向长安,在路上聚集了十多万人,最终攻破了长安城,打败了吕布,杀死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这是后话了。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形势图
李傕与郭汜控制朝廷后,用皇帝的命令召朱儁入朝担任太仆,朱儁无奈,只得听从命令,放弃了手中的兵权,回到了长安,第二次反对董卓的联军也失败了,那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兵力较少。
朱儁留守洛阳最多不过数千兵力,陶谦给了三千精兵,再加上其他州郡的兵力,朱儁手中最多只有一万余人,而李傕与郭汜手中至少有数万人,朱儁在兵力处于弱势,打不过是正常的。
2、战斗力不如凉州兵与京城禁军。
朱儁虽然是名将,但是手中的兵太少,将领也少,战斗力也不如凉州兵,朱儁的兵是各个州郡拼凑起来的杂牌军,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又是临时拼凑的,各部队之间缺少默契,而李傕与郭汜手中的军队是凉州兵与北军五校的混合体,战斗力强,而且兵多将广,朱儁打不过李傕、郭汜是正常的。
-
孙策作为江东小霸主却英年早逝 孙策是什么样的人 2024-07-01
-
诸葛亮五次挥师北伐 最终为什么都是以失败告终 2024-04-18
-
历史上司马懿和妻子张春华真有那么恩爱吗? 2024-01-23
-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能顺利继位?真相是什么 2024-04-15
-
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中哪些人和许褚交过手? 2024-05-06
-
甄宓作为曹丕的皇后 她为何斗不过郭女王 2024-05-3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