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他的名气有多大?
- 中文名: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 别称:小霸王,孙伯符 字号:伯符
- 国籍:东吴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出生日期:175年(乙卯年)
- 逝世日期:200年
- 职业:诸侯、将领
- 主要成就:占据江东六郡
- 官职:讨逆将军,会稽太守
- 外号:小霸王
- 爵位:吴侯
- 谥号:长沙桓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孙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枭雄,割据江东一带,为以后东吴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曹操曾在煮酒论英雄中说孙策是“藉父之名”,并非英雄,那么事实真如曹操所说吗
一,出身名门
孙策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之后,其父孙坚也是汉末著名将领,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孙策少年时就很有名气,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因此同周瑜相识,成为好友。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在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战斗中身亡,孙策在埋葬父亲的尸首后,迁往江都居住。
孙策前去拜见名士张纮,与他商议天下大事。孙策想要先依靠袁术与吴景的帮助,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找刘表报仇后成为一方诸侯。张纮劝孙策先投靠吴景,招兵买马,积蓄实力,然后占据江东,凭借长江天险成为一方霸主。然后孙策就将家人托付给张纮,投靠舅舅丹阳太守吴景,招募了数百精兵。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所部遭到祖郎偷袭,损失惨重,他只得前去投靠袁术。袁术很欣赏孙策的才能,于是将其父孙坚的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汉献帝派太傅马日安抚关东,封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人都对孙策相当敬重,袁术也经常叹息说:“要是我有一个像孙策这么勇猛的儿子,即使死了也没什么怨恨。”
二,平定江东
袁术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结果遭到拒绝,于是派孙策攻打陆康。孙策夺得庐江,但袁术却违背承诺,让刘勋担任庐江太守,孙策因此对袁术不满,加上袁术多次欺骗孙策,所以孙策对袁术更加失望,有了脱离袁术而自立的打算。
扬州刺史刘繇占据曲阿,驱赶丹阳太守吴景与都尉孙贲(孙策堂兄),对抗袁术。袁术因此委任惠衢为扬州刺史,让他带领吴景、孙贲讨伐刘繇,结果双方僵持不下。孙策便向袁术请求率兵帮助舅舅吴景攻打刘繇,袁术知道孙策对他不满,但认为孙策不一定能打败刘繇,因此派孙策前往支援。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江攻打刘繇。他作战勇猛,屡战屡胜,率军攻占牛渚营,尽夺刘繇的粮草与武器。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畏惧孙策,便联合刘繇,共同对抗孙策。孙策则乘胜进击,击败薛礼、笮融,又在曲阿之战大败刘繇,自此威震江东。孙策为人豪爽,善于用人,又治军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江东百姓纷纷归附。
三,孙袁决裂
吴郡的严白虎、乌城的邹他等人割据一方,对抗孙策。孙策于是亲自前往征讨,击败严白虎等人,巩固了对江东的控制。然后孙策亲自任命江东各地官吏,牢牢控制了江东。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自立为帝。孙策于是派张纮谴责袁术称帝是王莽之举,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乱臣贼子,因此脱离袁术。曹操因此拉拢孙策,封他为讨逆将军、吴侯。曹操以汉献帝之命讨伐袁术,孙策、吕布、刘备派兵相助。最后汉军攻克寿春,大败袁术,使得袁术势力自此一蹶不振,走向灭亡。
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因为孙策背叛自己十分生气,于是鼓动祖朗反叛孙策。刘繇也率残部对孙策发动攻击,孙策于是亲自前往征讨,将这些反对势力消灭。建安四年(199年),袁术病死,其长史杨弘、大将张勋想要投降孙策,结果被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孙策十分气愤,便假意与刘勋交好,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发动突袭,吞并了庐江。
不久孙策又率军攻打荆州,杀了刘表部将黄祖,为父亲孙坚报了仇。曹操对孙策割据江东感到忧虑,但是又遭受袁绍的巨大威胁,无力进军江东,因此便与孙策交好,双方结为儿女亲家(曹操的侄女嫁给孙策弟孙匡,曹操子曹章取孙策堂侄女)。
四,英年早逝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孙策想要趁机偷袭许都,控制汉献帝,于是秘密调兵遣将,准备出征。结果大军还未出发,孙策就被许贡(曾任吴郡太守,为孙策所杀)的门客重伤,临死前将江东交给弟弟孙权,死时仅有二十五岁。
总的来说孙策年少有为,勇猛无敌,击败扬州刺史刘繇等人,控制江东。孙策平定江东,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并非“藉父之名”,可以说是真正的英雄。
-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袁绍曹操作为强者为何会失败? 2024-04-28
-
韩延寿是什么人?他被处死的背后是什么真相? 2024-06-08
-
杜康酒壮霍光胆 霍光舞剑杀也先 2023-12-23
-
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李陵全家?真相是什么? 2024-07-05
-
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原因是什么 2024-02-15
-
诸葛丰:诸葛亮的先祖,因弹劾权臣被皇帝贬为庶人 2024-04-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