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对夷陵之战蜀汉损失不过五万,为何自此一蹶不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是决定蜀汉命运的关键一战,是刘备热血上头的复仇之战,一把火就烧的刘备血本无归,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惨败?兵力损失满打满算不过5万,蜀汉怎么就自此一蹶不振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公元223年6月白帝城,刘备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后,便带着遗憾与不甘闭上了双眼,他一个卖草鞋的咸鱼翻身为蜀国君主还有什么不甘心呢?这就要从他的好兄弟关羽讲起了。
公元219年孙权夺回荆州后斩杀了关羽,吴、蜀两国至此结仇,刘备对孙权更是恨的牙痒痒,时刻琢磨着为兄弟报仇。刘备还在到处摇人呢,三弟张飞又让人给做了。张达和范强带着张飞的人头屁颠屁颠地跑到孙权那献殷勤去了,至此 桃园三兄弟就剩刘备一个光杆司令了。张飞去世折损了一员大将不说,你让刘备的面子往哪儿放?他刘备又哪里不如孙权了?这事叔能忍 婶也忍不了!孙权一看事都到这份上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伐吴,孙权在东吴点兵点将选中了陆逊,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人,率军五万吴军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做好这些后孙权还是不放心,他又赶紧去认了个大哥——曹丕,以避免他跟刘备打得火热时曹丕再来咬上他一口,东吴可经不起两线同时作战。刘备率领蜀军来势汹汹,吴军陆逊又会如何对战?
士气如虹的蜀国士兵,为何会败给被迫接战的吴国呢?刘备亲率蜀汉大军5万伐吴,并派黄权驻守长江北岸以防曹魏趁乱偷袭,陆逊也率东吴五万将士迎战,可刘备的大军都到了吴国地界陆逊却始终按兵不动,请求发兵的将士来了一波又一波,无论众人怎么劝说陆逊还是不动如山。心怀愤恨的蜀国士兵战斗力远高于从前。一鼓作气地往前冲,没几天就占了东吴好多地盘。
公元222年二月刘备率领的主力到达了夷陵,此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陆逊的部将看刘备都打到这了坐不住了又去找陆逊,大哥你可别稳着了趁刘备刚到这军队还没收拾好咱给他点颜色瞧瞧去,谁知道陆逊头都不抬就说不行,看着火急火燎的东吴将士,陆逊表示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 且乘高守险 难可卒攻,总结起来就是优势都在刘备那边,吴军消停待着就行,东吴将士听了还是不服气但是也没用,官大一级压死人,直到6月蜀军的士气下降,军队供给也出现了问题,陆逊又发现了蜀军最大的破绽。
刘备吧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可能是在四川撸串撸多了,竟然将所有军营一路连起来形成了七百里联营的奇景,曹丕听到这事后,就知道小弟孙权赢定了,东吴放火经验可是足足地,他们老曹家不就在赤壁被烧了吗?刘备这是要走他爹曹操的老路啊,曹丕这话音儿还没落,刘备的七百里联营就已火光冲天,陆逊的这一把火,将刘备烧的连夜跑到了白帝城,刘备逃到白帝城又会做什么?
夷陵之战兵力损失不过5万蜀汉怎么就自此一蹶不振了呢?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痛心疾首。公元223年6月刘备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后就去找关羽、张飞团聚了,他双眼一闭倒是轻松就是苦了诸葛亮这个接盘的了。夷陵之战才折损5万兵力,蜀汉怎么就一蹶不振了呢?《三国演义》中大战动辄几十万甚至有时候还会达到百万,5万人对于蜀国而言不算什么。
对此我只想说醒醒吧都是假的,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人口最少,荆州之战关羽军团全军覆没,夷陵之战军队又损失5万兵马,此战之后,蜀汉再也拿不出可调动的军队了,守卫城池的人马都快出现短缺了,当时蜀汉人口只有一百余万,一下子损失了青壮5万,也就是蜀国百分之五的人口,其次夷陵之战蜀国大部分精锐尽丧,人才损失可谓是非常的惨重,军中骨干、中层、基层将领全部战死,军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即使蜀国能勉强凑出一支军队,也跟找不出能领军的将领。
最后则是刘备去世士气不在,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建者大家都对他十分佩服和敬仰,结果夷陵战后刘备一病不起又在白帝城病逝。这给蜀汉的打击非常大,原本还指望着刘备能够,带领着蜀军走出阴霾一雪前耻,结果领头人都不在了,地下的小兵又怎能振作的起来?要不是诸葛亮匆忙去接盘,蜀汉估计也存在不了几年,估计刘备死之前还在为当年三顾茅庐而感到庆幸吧。
-
曹操在抓到吕布之后 曹操为什么还是将人杀了 2024-05-03
-
诸葛亮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草庐是否抬高自己 2023-12-23
-
王平只是个小兵,为什么会让刘备视若珍宝,诸葛亮也敬他三分? 2024-01-14
-
张飞遇刺背后肯定有主使者 诸葛亮和刘备为何没有深究 2024-04-28
-
蜀汉北伐惨败跟马谡有什么关系?刘备临死早已看穿玄机 2024-01-15
-
刘备和汉献帝关系如何 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吗 2024-07-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