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够灭六国征百越 秦始皇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
- 中文名: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 别名:赵正、始皇帝、秦始皇
- 字号:祖龙
- 国籍:秦朝
- 民族:汉族(当时称华夏)
- 出生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 出生日期:公元前259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10年
- 职业:秦朝皇帝
- 信仰:法家思想
- 主要成就:首次统一华夏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打通西南
- 在位时间: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 享年:50岁
- 陵墓:骊山陵(今西安市临潼区下河村)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灭六国征百越,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战功卓越,横扫六国,堪称天下无敌手。
不仅如此,在成功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还组织远征军讨伐南部的百越,大获全胜,将秦帝国的统治范围向中国南部地区大大推进。
但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却未能举全国之力一举消灭匈奴,仅仅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赶出河南地,向北迁徙。与此同时,秦朝将六国长城相连,建设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军力强盛的秦朝为何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以至于此后西汉一代饱受匈奴侵扰,个中原因有待细细探讨。
一、此匈奴非彼匈奴
1. 秦汉匈奴差异
西汉时期的匈奴极为强盛,汉高祖刘邦都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依靠陈平的计策方才得以平安脱险。
此后,刘敬上奏汉高祖,提出“彼(匈奴)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汉书》)。
也就是说,刘敬认为,如果将宗室女送给单于和亲,并附赠大量的礼物,那么这群蛮夷就会知道汉朝宗室女的贵重,会珍惜宗室女,将其册立为匈奴阏氏(相当于皇后)。如此一来,宗室女的儿子就会成为太子,变成以后的匈奴单于。
从中不难看出,西汉君臣对匈奴极为忌惮,以至于要用和亲来换取和平。
但是,秦朝时期面对的匈奴,实力远不及西汉的匈奴。
此时的匈奴首领是头曼单于,他是匈奴历史上第一位单于。此时的匈奴尚未组建严密的军事组织。据《史记》记载,当时的匈奴部落“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也就是说,秦朝的匈奴仍然处于一个聚合离散、时大时小的部落联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严密的国家政权体系。既然缺乏严密的国家体系,那自然无法对抗建立君主专制的秦朝,无法对秦朝边界产生重大威胁。
此外,从战国后期赵国大将李牧对匈奴的征伐情况来看,当时的匈奴国力最多与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国家国力相当,完全无法与统一六国的秦朝相提并论。
当时的李牧已经能够“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仅仅凭借赵国一个国家的军队就能大破匈奴,打得匈奴单于抱头鼠窜,可见当时匈奴力量之弱小。
如此看来,秦朝北部边境的匈奴从未被秦朝视作重大威胁,最多算是边境的一股中大型势力,那么,秦朝自然不会急着彻底消灭匈奴部落。
2. 北击匈奴建立缓冲区
当然,秦始皇的战略意识极为超前,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即便匈奴对秦朝无法构成致命威胁,秦始皇还是派遣蒙恬北击匈奴,试图迫使匈奴向北迁徙,建立一个和平缓冲区。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此处的“河南地”主要是指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这一代一直处于旱地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交错地带,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主要适合游牧民族生存。
如此一来,秦始皇让蒙恬夺取河南地显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在匈奴和秦朝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区,加大秦朝的战略纵深。
这种建立缓冲区的战略企图和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企图基本一致,都是用最少的机动兵力达到防守边疆的效果。
可是,我们还是有所疑惑,为什么蒙恬不是全灭匈奴,而是将匈奴赶出河南地呢?
二、秦朝心有余而力不足
1. 秦朝的内部困境
实际上,即便秦朝想要将匈奴赶尽杀绝,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秦朝的统一并没有给大规模进攻匈奴创造有利条件。
秦朝的统一是以大量人口的牺牲为代价的。根据秦汉史专家林剑鸣的统计,从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在与六国的战争中,杀伤人数就高达130多万,在秦始皇征服天下的过程中,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如此一来,秦始皇统一后的天下并非繁盛的天下,反而是一个老弱病残遍布,人口急剧减少的天下。
此外,当时的秦朝百姓普遍渴望和平,希望秦朝能够减少战事。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如果想要巩固统一成果,尽量地减少战争、发展生产才是最紧要的政务,对远在北部且对秦朝没有致命威胁的匈奴不值得发动全面战争。
除了人口减少、人心思安等原因外,秦朝的财政状况也不足以支撑一场与匈奴的全面战争。
长期的兼并与统一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人力、财力。而北击匈奴又自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征服六国,秦朝无法从匈奴周边就近获得人员、军粮和军事装备的补给。
也就是说,如果秦朝意图彻底消灭匈奴,那么秦朝必须要承担从中原地区越过农业区深入草原、荒漠的补给线的消耗。
而寒冷的塞外、遥远的路途无疑又会给补给线的建立带来大量额外损耗。
在古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原始交通条件下,军事补给线过于遥远往往会给国内财产、普通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即使这些补给从内部运到了前线,往往也是十不存一。正如《史记》记载:“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战争补给的损耗率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即使不说全面战争,仅仅是秦始皇动员三十万大军驱赶匈奴一事,已经搞得秦朝内地民怨沸腾,“道路死者相望”(《史记》)。这种情况下,秦朝又怎么可能再进一步加大兵力投入,与匈奴展开一场全面战争呢。
2. 战争的实际考量
从战争的利弊来看,秦朝实际上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全灭匈奴。
一方面,秦朝缺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马装备和战争经验。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衣皮毛……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往来转徙”(《汉书》)。
也就是说,匈奴能够大范围迁徙,没有固定的处所,机动性强。
此外,匈奴部落还有全民皆兵的传统,据《汉书》记载:“(匈奴人)尽为甲骑”。
换言之,匈奴人能够举全族之力与汉人交战,他们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长途奔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朝长期和中原王国作战,也缺乏与匈奴人作战的经验,这也是制约秦朝全灭匈奴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秦朝与匈奴作战弊大于利。尽管后世对于秦朝北击匈奴称颂颇多,如贾谊说道,秦朝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书》)。
但是,实际上,北击匈奴给秦朝带来的实际利益极其有限,反而将秦朝拉入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中,削弱了秦朝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加速了秦朝灭亡的步伐。
与匈奴作战不同于秦军以往攻灭六国的战斗。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每攻下一座城池,总能获得大量粮食、人口和财富,从而壮大秦军势力。而攻打匈奴完全是一场消耗战争。
相对于农耕的中原地区,匈奴人的草原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开发,许多远征的士兵也无法适应荒漠的水土条件,没有战斗前就悲惨地死去。
再者说,秦朝即使打败了匈奴,也未曾俘获多少匈奴人口、牲畜。据《汉书》记载,匈奴擅长运动战,他们往往“利则进,不利则退”,来去如风,无法捉摸。
如此一来,面对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匈奴自然而然地选择暂避锋芒,远遁到大漠以北避免损失。
反观秦朝,为了巩固新获得的河南地,他们必然要开发新的交通运输线,派遣士兵驻守。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无休止的、无底洞式的战争。
这样就是为什么,秦朝灭亡后,匈奴能够迅速返回河南故地赶走秦朝派遣的士民。这也说明,秦朝实际上没有给予匈奴致命打击。否则,匈奴也不会在西汉初年迅速发展,威胁到汉高祖刘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匈奴动用三十万军队实际上已经是秦朝北伐军力的上限。如此庞大的军队驻守在北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稳定。
以至于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国的军队一度匮乏,精锐军队处于北方边境,鞭长莫及,只好释放修筑骊山陵墓的囚徒,发给他们武器,用于镇压起义军。
这对于曾经雄霸天下的秦国而言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秦国抽出三十万兵力北伐匈奴已经是极限,没有可能再出动更多兵力彻底剿灭匈奴。
总结
统一六国的秦朝拥有举世无双的兵力,但是,秦朝并没有选择彻底剿灭匈奴,而是派遣蒙恬将匈奴驱赶至大漠以北。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既有匈奴方面的原因也有秦朝自身困境作祟。
一方面,秦朝的匈奴暂时不够强大,与西汉的匈奴强大到威胁汉朝首都不同,秦朝的匈奴不足以对秦朝构成致命威胁,如此一来,秦军就没有彻底剿灭匈奴的动力。
另一方面,秦军在统一六国后陷入财政、人口衰竭的困境,无力支撑一场与游牧民族的全面战争。
另外,秦军并不擅长剿灭机动能力极强的匈奴骑兵,匈奴骑兵往往采取暂避锋芒的策略,使得秦军无从下手,这也是匈奴始终无法被秦军剿灭的一大原因。
-
巴寡妇清是什么人?秦始皇对她行上宾之礼是为何? 2024-03-26
-
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父亲 秦始皇的生母又是谁 2023-12-20
-
秦灭六国功劳最大的人是谁?是白起吗 2024-01-07
-
秦始皇有哪些丰功伟绩?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2023-12-29
-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2024-06-15
-
项羽为什么自杀都不过江 项羽是怎么来的 2024-04-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