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当初帮助雍正上位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雍正
- 本名:爱新觉罗·胤禛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满族
-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 出生时间:1678年12月13日
- 去世时间:1735年10月8日
- 主要作品:《雍邸集》
-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 庙号:世宗
- 年号:雍正
- 谥号:宪皇帝
- 陵寝:清泰陵
- 前任: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 后任: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 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
还不知道:隆科多为何要主动背叛雍正?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隆科多和年羹尧作为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两个关键人物,两人受尽恩宠但下场都很凄惨,年羹尧因92条大罪被赐自尽,而隆科多更是被雍正囚禁而死。但相比于年羹尧,隆科多的身份更不一般,姑姑和姐姐都嫁给了康熙,而且姐姐孝懿仁皇后还是雍正的养母,因此算是雍正的舅舅,纵观雍正一朝隆科多表现得比较低调,不像年羹尧那样飞扬跋扈,但他却主动背叛雍正,后期和八爷党媾和在一起,利用八王议政以及九门提督所掌兵马逼雍正退位,差点成功。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应该知道,如果不是最后老十三擎天救驾,雍正也许就凉凉了。
其实在九子夺嫡中,隆科多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也给了雍正最关键的支持。雍正上位后也不吝回报,隆科多位列一等公及总理事务大臣。获如此厚报的隆科多为何会主动被动雍正去自寻死路?
在小编看来,隆科多作为前期的八爷党成员之一,即使不主动行动也会被雍正最后清算,与其被动等死,还不如豁出去也许还有一条生路!
其实原著里有段细节未在雍剧里展现,康熙和佟国维达成协议后召见隆科多,而隆科多本来是要先去八爷府的,轿子都到了半路了,但最后鬼使神差的调头了,进宫后张廷玉笑着说:隆大人如果先见了八爷,这会儿可能就见不着皇上了。信息量大吧:你隆科多的一举一动皇上都了如指掌。由此可见,在佟国维未运作之前,隆科多妥妥的是八爷党成员,剧中另一个细节也表现得很清楚,康熙在畅春园大限当晚,老八在进宫时说:我的安全有隆科多大人保护,你们放心。
同样雍正在进宫时也对邬思道说:我怀疑隆科多就是老八的人。所以,注脚就在这里,康熙为了打掉八爷党在朝中的根基,不得不用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换取佟国维退休,同时又用粘杆处李三公子和张廷玉内外钳制隆科多,而隆科多在佟国维的一番教导之下,马上就看清形势紧跟康熙的脚步,只是雍正不清楚而已。
老实说,隆科多在雍正上位后也确实很低调,贪赃也很低调委婉地把财物放在别处,但随着诺敏在山西制造的藩库大案,以及年羹尧因92条大罪被赐自尽后,隆科多的日子过的胆颤心惊,因为诺敏是他推荐的,而且拿了诺敏及山西官员的很多孝敬;年羹尧跟他关系更是不一般,年羹尧的一个儿子都过继给了隆科多。虽然隆科多自己很低调,但他的儿子可是纨绔子弟,不但是京城妓院的常客,还放高利贷,甚至还和刘墨林因为名妓争风吃醋。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自己早期依附八爷党的证据都在张廷玉那里攥着呢,这是一颗大雷啊。而关键的是和自己儿子争风吃醋的刘墨林是雍正留给弘历的辅政班底,种种的不利细想下来让隆科多如芒在背,索性就豁出去了。当然附从八爷党推举弘时,如果博成功了也就把自己身上关键的雷都拆掉了,这也就是隆科多会主动跳出来的关键原因。你的看法呢?
-
恭亲王奕䜣为什么会被称为鬼子六?原因是什么 2024-01-03
-
同样都是令妃生的女儿 姐姐和妹妹级别为何一高一低 2024-05-20
-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盖 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2024-06-15
-
康熙皇帝去世之后 雍正为什么连夜处死陪伴康熙六十年的心腹 2024-05-20
-
咸丰帝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是谁?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2024-03-02
-
雍正上位时为什么会被怀疑是矫诏篡位?真相是什么 2024-01-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