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孙权是真的傻吗
- 中文名:关羽(162年~220年)
- 别名:关云长,关长生,关公
-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 民族:汉
- 出生地:河东郡解良县(今山西运城)
- 出生日期:162年(延熹三年六月),待考
- 逝世日期:220年初(建安二十四年冬)
- 职业:将领
- 主要成就:白马斩颜良,襄樊败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 官职:前将军 假节钺
- 封爵:汉寿亭侯
- 谥号:壮缪侯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对孙权杀关羽是不是傻?原来背后有一大阴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及三国“刘关张”,这三人遂非同袍,但情同手足,佳话传颂千年,更被后人奉为情义经典;尤其是二爷“关羽”,豪情万丈,义字当头,三人中可称翘楚。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关羽”最后一战被东吴吕蒙擒杀,大哥“刘备”为什么过了两年才为自己的兄弟报仇?说“刘备”利用关羽,不肯为二弟报仇,这话确实是冤枉他了;之后“刘备”率蜀汉倾国之兵讨伐东吴也并非装腔作势。正如曹操帐下谋士“刘晔”所言“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当初“关羽”率先举起北伐曹魏的大旗,围曹仁、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一时间威震天下,逼得曹操连“迁都”的想法都有了;可当时还与蜀汉有着联盟关系的“东吴”却在关羽背后插了一刀,最后不仅夺了“荆州”,竟还将关羽擒杀。乍一看,孙权早就想“收复”荆州,以武力趁虚夺回也算一个理由;可杀关羽就显得很不合理了。毕竟三国时人都知道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孙权杀关羽就等同与蜀汉政权撕破了脸;毫不夸张的说,东吴夺了荆州,政治上尚有谈判回旋的余地;但杀了关羽就彻底使东吴与蜀汉站到了对立面,至少刘备在世时是不可能再有愈合的可能了。
不仅如此,“襄樊之战”中东吴大动干戈,夺的可不仅仅是“荆州”一处,而是几乎将蜀汉出川的必经之路尽皆封死;意图很明显,就是不给蜀汉任何派兵救援的机会,《三国志》写得很清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但是,当时三国中最具有威胁的是“曹魏”,为什么东吴不攻击曹操,反要攻击自己的盟友呢?还有一个问题,刘备经过“赤壁大战”后实力大增,又加上诸葛亮主导了多次大规模扩张战役,其实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时候孙权杀关羽明显是个很不明智的举动,那孙权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世人多看到孙权杀关羽后,刘备率蜀军疯狂报复,逼得孙权多次求饶;貌似孙权就是个傻子,明知道杀关羽会有严重后果却偏偏这么做了;结果做完了又腆着脸向别人求饶。其实孙权一点也不傻,杀关羽会引来蜀汉的激烈反应其实早在预料之中;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东吴早已计划好的。首先还是要说一下“荆州”的重要性,此地西通巴蜀,北联曹魏,最重要的还是制衡东吴的咽喉要地;得“荆州”就等于占到了天下先机,对于刘备来说,得到“荆州”也是以后逐鹿中原的最佳起点,这就是当初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得到“荆州”的原因。
而当初孙权之所以“借”给蜀汉荆州,因为当时曹操虽败但实力依旧强悍,如果把“荆州”交给刘备,那么就等于战场最前沿有“刘备”站岗放哨,而孙权就可以在后方继续发展实力。可随着时局的发展,刘备得以快速发展,风头大有盖过东吴之势。势力越来越大的“蜀汉”占据荆州,最受威胁的已经不再是“曹魏”,反而变成了东吴。这让孙权倍感压力,生怕哪天刘备忽然改变策略,来个先灭东吴,再取中原;如果真到那时候就不再是三国鼎立,而变成了两国争雄。
其实“孙权”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但两家的根本目的仍旧是自己能统一华夏,消灭对方更是早晚的事;况且“关羽”对东吴向来无礼,且不说占据咽喉之地制衡东吴,仅是数次公然冒犯就足以使孙权压力倍增。如果这次关羽打得不是曹魏,而是率兵直取江东,恐怕孙权考虑的可就不仅仅是“迁都”的问题了;正是这样的压力促使孙权多次以各种方式想要回“荆襄”,结果刘备和关羽就是赖着不给。越是不给就越使孙权觉得刘备一定“图谋不轨”,越这么想自然使孙权更加迫切的想讨回荆州。
就在这个时候,关羽率先举起大旗讨伐曹魏,激战中蜀军节节胜利,曹操大有不敌之势。在孙权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就让关羽打得这么顺利,即使不能一举吞并曹魏,至少也会获得不少城池和战争利益;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东吴就变成了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谁敢保证以后的“孙刘联盟”还有效?因此,孙权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在关羽大量削弱曹魏实力的时候出手偷袭,这样既能成功阻止蜀汉成势,同时也能名正言顺的再与曹魏结成同盟关系,其目的仍旧是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变。
因此,孙权马上写信上书,既表达了结盟意图,还说“承天命”,劝曹操称帝;意图很明显,“称臣”是想获得曹操的军事保护,“劝进”其实就是想把战火继续引向蜀汉和曹魏两国间的争斗;这还只是孙权计划的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孙权执意杀掉关羽,其实孙权很清楚“杀关羽”一定会引来刘备的激烈反弹,但他的做法是“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孙权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意思就是说“这是曹操的意思”,然后孙权再厚葬“关羽”的尸身,意思是说“东吴其实是很尊敬关羽的”。孙权执意杀关羽就是为了刺激刘备,其意图是想把关羽的死嫁祸给曹操,然后将刘备的怒火全都引向曹魏;而孙权当然是“坐收渔翁之利”了。
紧跟着孙权还有计划的第三步“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孙权这番安排似乎没什么特别,不就是一般情况下的招兵买马吗?其实不然,“招兵买马”是一个军队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自然有专人安排;既然此时的“孙权”将这项例行公事在这个时候提上了议程,那就说明此时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小事了;这个时间点太过敏感,况且东吴一向凭江而守,打造战船没什么奇怪的,“市马”就显得极为不寻常了。
那么孙权这么着急的发展“陆军”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想坐着看刘备为“关羽”的死怎么向曹魏用兵;与此同时,孙权抓紧时间建设陆军;最后无论是刘备占上风,还是曹操占优势,孙权都可以趁势进驻中原。再不济孙权也可以趁势攻打实力被削弱的蜀汉,对此《三国志》也有明确记载“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解释的很清楚了,为了“伐蜀”孙权连主力战将都安排好了;此时孙权就等刘备与曹操开打,然后自己趁虚而入。
可惜孙权还是太年轻,“曹操”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刘备身边还有“诸葛亮”等这样的智谋之士,又怎么可能轻易上当?首先是曹操,为关羽雕刻了个身体,然后隆重的将其安葬,还直接拒绝了孙权的“劝进”,并言辞凿凿的撇清了与“关羽之死”的关系;如此再把刘备的仇恨引向了东吴。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将刘备的怒火引向东吴,刚继位的“曹丕”放着蜀汉不理,反先对“东吴”打出一套组合拳“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破吴於江陵,拜伏波将军,屯新野。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
与此同时,刘备也非等闲之辈,面对东吴鲸吞“荆襄”一忍再忍,硬是没有在当时就拼出所有家底与之拼杀;刘备忍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待三国局势从归平静,这才率蜀汉倾国之兵讨伐东吴。这一战刘备势如破竹,攻进东吴腹地数百里,若不是横空出世个“陆逊”放了一把火,恐怕东吴不灭,至少也损失惨重;即便如此,事后孙权仍旧忙不迭的求和,再与损失同样惨重的诸葛亮重修盟好,名义上继续共同抵御曹魏。
孙权执意杀“关羽”并不是傻,背后其实有一个东吴史上最大的阴谋;只不过曹操和刘备技高一筹,最后不得不再重归三国鼎立的局面。
-
曹操和刘备相比 曹操哪些方面比刘备还要强的 2024-04-22
-
袁绍:三国最惨的诸侯,儿媳妇还被曹丕抢了 2024-01-04
-
刘巴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原因是什么 2024-02-13
-
曹丕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弟弟曹植的?为何没有杀他? 2024-03-18
-
姜维作为诸葛亮精挑细选大将 姜维后面为何“不堪一击” 2024-04-23
-
曹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名将 两次击败诸葛亮北伐却被演义误读了 2024-07-1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