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初权势那么大 李治为何没有敢废掉武则天
- 中文名:武曌(公元624.2.17~公元705.12.16)
-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武后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利州,另有长安、洛阳等说
- 出生日期: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业:唐朝皇帝、政治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神宫大乐》等
- 谥 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 陵 墓:乾陵
- 中文名:李治(628~683)
- 别称:小名雉奴
- 字号:字为善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628年
- 逝世日期:公元683年
- 职业:唐朝皇帝
- 主要成就:开创永徽之治,灭高句丽、西突厥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唐朝疆域在其统治时期达到巅峰,设立安东、安南、单于都护府
- 年号: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
- 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庙号:高宗
- 享年:五十五岁
- 在位时间: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 陵墓:乾陵
对武则天后来权势很大,唐高宗李治为何不废掉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李治并不是没有废掉武则天的打算,而是武则天太懂拿捏李治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首先,我们看下李治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武则天又是如何“臭味相投”赢得李治的宠幸。
后宫佳丽三千,为何李治被武则天拿捏得死死地?这离不开武则天对李治“对症下药”式的拿捏。
武则天原本是李治的父亲李世民的才人,她也一度想成为李世民的宠妃,想尽办法吸引李世民的注意,这从狮子骢事件可以看出。然而,这个事件起了反作用,李世民并不喜欢女汉子,而是喜欢像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内助。
狮子骢事件后武则天长期被冷落,岁月的流逝和遭受的挫折让她更加成熟起来,在对待李治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武则天二次入宫后一改狮子骢事件时的女汉子形象,把自己塑造成成熟有魅力的贤妻良母形象。
李治生母走得早,看着武则天在自己面前像大姐姐一样会心疼人、可怜动人的样子,顿生保护欲。所以,当王皇后和萧淑妃比较强势的状态下,李治更愿意充当看似可怜兮兮的武媚娘的保护神,这也是武则天能成功上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我们看下武则天权势大之后,李治为什么又不喜欢武则天了。
李治喜欢保护弱者,对于“强悍”的人却不愿亲近,有点儿敬而远之的意思。武则天打败王皇后和萧淑妃、突破大臣们的层层阻挠成功当上皇后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再欺负她,她也不再需要谁的保护,李治这个守护神的价值也在丧失,他自己也有点儿怅然若失的感觉。
武则天成了后宫之主后,并不满足于此,她对权力的钟爱也越发“疯狂”,趁着李治有头疼病的缘故,经常替李治看奏折,插手处理政事。
接触朝堂大事后,有了权力加持的武则天越来越回归“女强人”的本来性格,在很多政事上又时不时和李治意见相左,她表现的强势让李治越来越不喜欢,
“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
估计李治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曾经可怜动人的武媚娘不见了?当初“废王立武”到底对不对?李治心里在打鼓。
最后,我们看下武则天是怎么应对李治的“废后”危机,拿捏李治的。
李治不再喜欢武则天后,当时的宰相上官仪也不喜欢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强势,上书请求废后,李治看到后也同意废后,让上官仪起草诏废后的诏书,武则天面临着被废的危机。
不过,武则天多年经营后宫,后宫很多宫女太监都成了武则天的眼线,曾经在和王皇后以及萧淑妃争斗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眼线再次发挥作用,他们迅速将这一消息告诉武则天。
武则天听说后非常吃惊,赶紧采取措施,她找到李治,又恢复了梨花带雨的模样,哭诉自己的不容易,都是为了李治着想,如今李治却要废她。李治看武则天这个模样,顿时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保护神身份。
“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把废后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上官仪,上官仪就这样成了武则天和李治小两口打情骂俏的牺牲品。
可见,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李治并不是没有过废后的打算,只是武则天太会来事儿,李治又有“妇人之仁”,最终武则天成功度过危机,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对此,大家怎么看?
-
唐高宗为什么要封武则天为皇后?原因是什么 2024-02-06
-
皇帝赐给大将免死铁券,转身他立马造反 2024-01-09
-
历史上薛仁贵征西最远打到了哪里? 2024-03-12
-
作为大唐功臣的长孙无忌,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2024-06-20
-
武则天执政时兴起的酷吏分别是哪些人? 2024-04-07
-
诗佛王维一生重情重义,最后为何会皈依佛门? 2024-02-2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