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转折点是因为韩信吗 此诸侯才是关键
- 中文名: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
- 主要成就: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
- 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不是韩信,而是这位诸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
导语: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始皇虽然费尽心机灭掉六国,一统天下但这份统一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了秦二世时期,由于秦朝实施暴政。导致天下各地起兵反秦蜂拥而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意义却是非同凡响,从此也拉开了天下反秦的序幕。紧接着便是刘邦项羽。
【一】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一山容不下二虎。
刘邦与项羽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死敌。相反在抵抗暴秦时期,刘邦和项羽的目的是一样的,刘邦和项羽当时也曾并肩作战。
刘邦在早期,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拉起来的队伍人数少,实力弱。如果选择自己单干,很难在乱世中生存下来。
所以刘邦投靠了项羽的伯父项梁。项梁在的时候,项羽与刘邦是没有太多矛盾的。项梁命刘邦与项羽共同去攻打秦国都城咸阳。
由于刘邦先攻破咸阳,项羽心理上不是很舒服,再加上范增在一旁一直煽风点火,说刘邦的坏话。
导致项羽心中开始对刘邦心存芥蒂。多亏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美言,才打消了项羽内心对刘邦的疑虑。
项羽在彻底灭掉秦国之后,作为合纵灭秦的盟主。天下这块蛋糕自然由项羽来分。刘邦为此还被项羽封为汉王。
在此时其实刘邦与项羽之间还没有翻脸。直到刘邦不满足于留在自己的封地内,出兵占据关中地区。
此时的项羽才彻底看出了刘邦的野心。这是项羽所不能容忍的,俗话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何况是江山。
从此刘邦成为项羽的眼中钉肉中刺,刘邦不除项羽的霸业便无法实现。所以便开始了多年的楚汉之争。
【二】韩信很关键
将不在多而在精。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刚开始的时候,刘邦并不是项羽的对手。双方的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想想也是如此,从出身来说,项羽出身名门望族,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手下兵多将广,而刘邦的手下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刘邦根本没有与项羽对战的实力。刘邦只要是遇到了项羽,那基本上是必败。
多次差点被项羽所擒,刘邦也是被项羽追着打。有好几次刘邦几乎被项羽消灭。但刘邦就好像是打不死的小强。
每次被项羽快要消灭的时候,最后都能侥幸逃脱。并且又在短时间内,迅速召集兵马,实现东山再起。
如果说刘邦真正能够跟项羽硬碰硬的对战,还得是从刘邦重用韩信之后开始。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
使得刘邦的实力很快超过了项羽。在加上刘邦善于各种手腕,任用各种有才能的人最终项羽还是败给了刘邦。
【三】楚汉实力转折关键
关键人物很关键。
虽然韩信是楚汉之争的决定性人物,但却不是一开始转折的关键人物。要说这位关键人物,他也是一方诸侯。
叫做常山王张耳,可能很多人对这位常山王张耳的名字并不熟悉。但张耳在当时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耳最初的时候,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在战国时期名望极高。
张耳在此之后,参加陈胜起义,可以说是反抗暴秦的元老级人物。要知道当时的陈胜吴广在人们心中就好似神一样的存在。
因为即便是拥有兵力的诸侯在当时也是没有胆量和勇气起兵反秦的,秦国的虎狼之师因为曾经灭六国。
所以给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还是蛮大的。张耳在陈胜失败之后,并没有就此放弃反秦,他恢复了赵国继续抗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耳的个人能力还是非常出众的。因为在当时想要恢复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耳最后在遭到陈余进攻兵败后,本想逃到楚国投奔项羽。但张耳遇到了一位术士,这位术士告诉张耳。
刘邦有成为帝王的瑞祥。所以张耳最终投奔了刘邦。张耳在当时天下诸侯间的名望非常高,他投奔了刘邦。
可以说是刘邦由弱转强的关键。事实也是如此,天下诸侯可见张耳投奔了刘邦,都决定加入刘邦阵营。
结语:
总之,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双方实力转折关键其实并不是韩信,而是常山王张耳这位诸侯。
-
“兵仙”韩信看不起战神“白起”?历史上有这样记载吗 2024-01-26
-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就没有东山再起的能力了,是为何? 2024-06-11
-
杨喜:“击杀”项羽封赤泉侯,后代还出了皇帝 2024-02-25
-
邴原:东汉末年名士,曹操和曹丕都看不惯他 2024-02-14
-
大汉名臣主父偃,最后为何被汉武帝下令处死? 2024-01-11
-
赵云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赵云究竟是病死还是死在绣花针下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