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 中文名:夏侯惇
- 别 名:盲夏侯、夏侯元让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 逝世日期:220年6月13日
- 职 业:将领、大臣
- 主要成就:魏朝开国元勋
- 官 职:济阴太守、大将军
- 封 爵:高安乡侯
- 谥 号:忠侯
- 典 故:拔矢啖睛
- 中文名:吕布(161~198)
- 别名:飞将、吕温侯、吕奉先
- 国籍:中国(东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
- 逝世日期:建安第三年十二月癸酉
- 职业:武将,割据军阀
- 主要成就:诛杀董卓,击破张燕,大败袁术
- 爵位:温侯
- 职位:奋武将军,假节,徐州牧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人物介绍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绑架、劫持是我们小时候看的港片里最常出现的镜头,在群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意思的“绑架事件”。吕布派人把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绑架了,到底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我给家娓娓道来……
曹操最信任的“二号首长”
我们简单说一下夏侯惇在曹操阵营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夏侯惇最出名的“名场面”自然是《三国演义》中的“拔矢啖睛”了。然而,这恐怕是罗贯中杜撰的。《三国志》中的记载非常简单“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其他的情节则是小说的艺术加工了。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如兄弟。自曹操起兵,最早拉队伍跟着干的就是夏侯惇,在任何时候曹操最信任的也是夏侯惇。操军队架构是这样的,曹操总司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是各个战区司令,五子良将张辽等其他将领是方面将领(可以说最受信任的还是宗亲)。
在曹操的诸多将领里,夏侯惇的地位很特殊,他始终位于曹操之下,众人之上。我们看《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的顺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曹仁是曹操族弟,但受信任程度依然不如夏侯惇。夏侯惇的职位、封邑也一直是最高的。
诡异的绑架事件
(布)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三国志·夏侯惇传》
搞清楚了夏侯惇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我们开始详细聊聊诡异的绑架事件。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夏侯惇留守濮阳。陈宫、张邈叛迎吕布偷袭兖州,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吕布派人到夏侯惇营中诈降,趁机劫持夏侯惇,索要“宝货”。主帅被劫,军中震恐大乱。
夏侯惇部将韩浩临危不乱,他守在营门口,让各将领去安定手下的士兵,不得贸然行动,各营安定下来。然后韩浩到夏侯惇的住所,怒斥挟持夏侯惇的人说:“你们这些凶残的叛逆者,居然敢将大将军挟持作为人质,难道你们不想活了?而且我身负讨伐叛贼的使命,难道我会因为一个大将军,而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
然后韩浩哭着对夏侯惇说:“国法如此,我不得不这样做!”立即召集士兵攻打劫持者。劫持者害怕得连连叩头,说:“我们只求给我们路费,让我们回去吧!”韩浩痛斥劫持者的行为,将他们全部杀死。
夏侯惇因为韩浩应对得当逃过一劫。曹操听说此事,对韩浩说:“你的做法可以作为万世之法。”于是发布命令,今后如有劫持人质的,连人质一同消灭,不要顾忌人质,以后劫持人质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为何说这是一件诡异的“绑架事件”呢?关键在于,记载中明确说了吕布安排人诈降,然后劫持了夏侯惇,但他们却“责以宝货”,也就是索要宝物钱财。由于陈宫、张邈反水,兖州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城池还在曹操手中,其他城全部归顺了吕布。
作为曹操手下头号大将,吕布最想的应该是杀掉他,然后就可以从容面对荀彧、程昱了。按照常理来说,劫持者更应该做的是直接杀了夏侯惇,而不是索要什么宝货,并且最终因为韩浩几句恐吓之词就吓得跪地求饶。这一幕简直好像张子强绑架了李泽楷一样……
如果真要有一个解释的话,我想可能是这样:吕布本想派人刺杀夏侯惇,而不是劫持或者绑架。但吕布的手下明白,如果真的杀了夏侯惇,自己也不可能活着走出夏侯惇的军营。所以他们想着不如勒索一笔钱,干脆跑路算了。我们都知道吕布见利忘义,狡诈反复,他的手下做出这种行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
赵云如果和吕布交手的话 谁获胜的胜算更大 2024-04-10
-
曹操穷其一生为什么仅仅是三分天下?原因是什么 2024-01-05
-
糜芳为什么会投降曹操?与刘备倒戈相向 2024-02-17
-
诸葛亮有能力废刘禅吗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废掉刘禅 2024-05-01
-
仓亭之战许褚的表现如何?最后是什么结局? 2024-04-28
-
刘备到底有多害怕孙夫人吗?真相是什么 2024-02-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