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生前朱棣都没有夺位的心思 朱标死后朱棣为何就有那野心
- 本名:朱标
- 别称:懿文太子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太平陈迪家
- 出生时间: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时间:1392年5月17日
- 祖籍:安徽凤阳
- 庙号:兴宗(追赠)
- 谥号:懿文、孝康皇帝
- 陵寝:明东陵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今天人物介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为何在朱标去世后才开始争夺皇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皇位之争向来激烈,历朝历代的皇位争夺都免不了流血牺牲,为了皇权,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也会以兵刃相对,然而在明朝时,因为朱标在世,朱棣不敢争夺太子之位,也是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争夺皇位的例子。朱标在世时,朱棣没有夺位的心思,但是朱标去世后,朱棣逐渐生出野心,抢夺皇位。
第一,当之无愧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马皇后,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在外打仗,朱元璋得知马皇后为其诞下了一位皇子,十分欣喜,并且指名让宋濂当朱标的老师,让朱标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以后继承大统。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传统便是嫡子或者长子,并且有贤能,而朱标恰好三个标准都满足了,当之无愧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也对他十分满意,在对于他的教育上十分关心,天下人都知道朱标就是以后的皇上。
第二,兄弟关系融洽
很多人都说如果朱标活得久一点,朱棣根本不敢夺位。为什么朱棣如此害怕朱标呢?朱棣在历史上是很杰出的皇帝,如此有能力又为何会惧怕朱标?朱棣的能力固然出众,但是朱标的才能在朱棣之上,这便是朱棣不敢造次的原因。朱元璋事事都关心着朱标,外出征战打仗都会带着朱标,让他长见识,熟悉君王之道,朱标也很聪慧,每次和朱元璋外出都能学到很多知识,获得很多感悟,也明白和兄弟们相处融洽的重要性。
第三,朱元璋对太子也很满意
朱标一直师从宋濂,学习儒家伦理,待人便也温和,十分有理数,朱元璋偶有外出时,也常让朱标代他管理皇宫,朱标的性格温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强,宫中的人都敬畏他,因此朱元璋外出从不担心宫内有动乱,而他的这一行为背后也有着深谋远虑,借着外出之名让朱标独自处理宫内大小事,让他提前演练一下如何当好一个君王。朱标年纪稍大一点,朱元璋便立刻立朱标为皇储,可见他对于自己的嫡长子朱标是何等的满意。
第四,朱标性情温和
朱元璋为人脾气比较急,经常一怒之下就苛责重罚,而朱标十分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又性情温和,所以常常在父亲身旁劝解父亲不要过于生气,更不能常做重罚,杀人太多只会伤了和气。朱标的老师宋濂因为胡惟庸案惹来杀身之祸,他正是在朱标和马皇后的力保和不断对朱元璋进行劝解下,才得以保命的。朱标这样的性格在宫内赢得了很多贤明之士的追随,朱标也是广纳贤士,对他们十分爱护,长此以往他的阵营便越来越庞大,加上朱元璋的扶持,地位日盛。
第五,英年早逝
可惜朱标没有当皇帝的福气,朱元璋命朱标去秦中视察,没想到从秦中回来后就一病不起,最后因病去世。朱元璋失去了最亲爱的儿子,痛心不已,朱标去世时只有三十几岁,正是壮年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可惜英年早逝,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朱元璋十分看重太子的血脉,朱标去世,他便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尽管朱棣的才能比他好很多,但朱元璋始终没考虑过朱棣。
朱元璋对朱棣的轻视,以及朱标的去世,激起了朱棣争夺皇位的好胜心。朱棣比朱标小几岁,虽然在宫中的势力不如朱标,但也绝不输于朱允炆,所以朱棣的夺位难度不高,最终他成功夺得皇位,成为了明成祖。
朱棣才能在兄弟中十分出众,一直没有觊觎皇位,除了朱标嫡长子的身份无法撼动,也有朱元璋在背后扶持的原因,朱标和朱元璋相继去世,朱棣自然也就不会放过当皇帝的好机会。
-
吴三桂选择造反到底是为了什么?只为成为皇帝? 2024-04-26
-
毒舌大臣李时勉,揭秘李时勉与朱高炽的故事 2024-01-13
-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2024-04-11
-
明成祖朱棣心中的继承人是谁?为何选择朱高炽? 2024-05-25
-
历史上邓愈有什么能力?朱元璋有多看重他? 2024-07-29
-
魏忠贤的权力那么大 崇祯上位后为何秒杀了魏忠贤 2024-04-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