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太后身为楚国之人 秦宣太后为什么会针对自己的母国
- 中文名:芈八子
- 别 名:宣太后
- 国 籍:楚国→秦国
- 民 族:华夏族
- 出生地:楚国
- 逝世日期:前265年
- 职 业:王妃→王太后
- 主要成就:在秦国掌权当政
- 计杀义渠王,灭义渠国
- 葬 处:芷阳郦山
- 谥 号:宣
对秦国秦宣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宣太后芈八子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风云人物,她作为一个女性总是容易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偏见,毕竟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是比男性要高的,所以,在后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宣太后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但毋庸置疑的是,秦国在秦宣太后执政时期发展迅速,同时,秦宣太后还平定了困扰秦国内政的季军之乱,结束了秦国的内部争斗,让秦国的发展重新回到了高峰,也肯定了商鞅变法的正确性,并且将商鞅变法推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事实上,到后来秦王嬴政执政时期,秦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是最为强盛的了,其它六个国家很难对它的发展和统一造成威胁,也就是说到秦王嬴政时期的秦国统一是必然的,需要关注的可能只是一个统一时间的长短,而为战国末期的秦国达到这样高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正是秦宣太后。
如果我们分析秦宣太后的执政特点的话就会发现,在她执政的四十一年里,她的对抗目标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娘家国楚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逼迫楚国前往郢都的是她;诱骗楚怀王入秦,将其扣押的是她;以楚怀王为人质,迫使楚国割让大片领土的也是她,灭亡义渠国的是她,可以说在秦宣太后手中,楚国是既损兵又折将。
秦宣太后,为何拆娘家的墙,将矛头对准楚国?
可是那个时候的楚国是一个诸侯大国,有着良好的发展体系,也有着广阔的领土疆域,军事实力也比较强盛,秦宣太后是如何有把握对抗这个国家的呢?秦宣太后是楚国人,她是跟随自己的姐姐嫁入到秦国的姬妾,楚国是她的娘家国,那么她又为什么要把矛头对准曾经的母国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宣太后为何针对自己的母国楚国?
战国格局发生巨变,能对秦国有威胁的只有楚国和赵国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时代发展因素和国家之间的制衡关系;秦宣太后执政时期已经到了战国中期,这个时期,能够威胁到秦国统一大业的国家,其实只有楚国和赵国。
齐国与秦国不相邻,是其拉拢交好的对象
像齐国虽然国家的发展也比较强盛,但与秦国没有直接相连的领土,本身与秦国就不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秦国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齐国身上,并且依照秦惠文王时张仪遗留下来的连横政策,齐国在秦国的邦交政策当中应该属于交好的对象,所以齐国不在秦国的考虑范围之内。
魏国跌落霸主神坛,不是秦国最大威胁
魏国虽然也是一个中原大国,但自魏惠王之后,特别是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后,魏国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又经过了几代国君的发展,魏国不但没能笼络更多的人才,为它的国家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是越来越偏向王道的政治统治,最终跌落霸主神坛。
战国中期的魏国,凭一国之力已经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而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战国中期之后的魏国是没有多少大动作的,自然也就不会与秦国针锋相对。
燕国、韩国实力威胁不了秦国
燕国和韩国就更不需要多说了,这两个国家本身实力发展就弱小,是不可能与秦国硬碰硬的,所以那个时候,能够威胁到秦国发展的,就只剩下了赵国和楚国。秦国想要完成它的统一事业必须要击垮前进道路上的这两块绊脚石,而秦宣太后作为秦国在战国中期时的实际执政者,并且作为一个比较有执政才能的人,自然也能够看到这一层,所以她主要对抗楚国是有着时代因素所决定的,这本身也是很好理解的。
秦宣太后辅佐秦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大业出力
毕竟如果能够打垮楚国,那么秦国的统一事业就会有了更多的保障;而事实上,宣太后虽然是一个楚国人,但她对秦国的着想是设身处地的,她虽在秦国执政长达四十一年,但秦宣太后却并没有想过,真的将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傀儡,这一点我们从秦昭襄王夺权的事件当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秦昭襄王在位年,其中的前四十一年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亲来决定的,母子两个的配合也算是比较融洽,秦宣太后确实为秦国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她在秦国朝廷内有着强大的势力。
一个实际掌权四十一年的人,与一个并未参与太多重大事件的国君相比是有优势的,但当秦昭襄王想要拿回属于自己权利的时候,宣太后没有过多的反对,而是很和平的就将权力交了出去。所以,我们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其实宣太后并没有想过真正的去掌控秦国,只不过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也为了秦国能够更好地发展而掌握了权利。
毕竟在每个母亲眼中,儿子就算年龄再大也算是个孩子;从这一点上来看,宣太后是真的在为秦国着想,自然不会念及故国而不对楚国出手。其实无论是宣太后在位时期也好,还是后期将权力归还给秦昭襄王之后也好,我们一般都对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秦昭襄王在位时期,而秦国的主要对外战争也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秦国多方出手,压制出国的同时,攻打赵国
我们上面所说的对于楚国的侵略和压迫,秦国也没有停下对于赵国蚕食的脚步;后期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就是,我们从综合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这两场战争结果来看,秦国其实是属于失败的一方,毕竟在邯郸之战当中不仅打没了长平之战的战果,更是又搭进去了不少财力物力。
可是秦国的基础发展体系却没有受到破坏,赵国却因为那场战争而伤到了根基,所以说,那个时期的秦国其实已经确立它的霸主地位,能够拖垮与它相匹敌的国家的实力,由此可知,秦宣太后针对楚国是国家发展策略所决定的。
战国时代,民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强,国家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战国时期,人们的国家观念并不强;其实那时的诸侯国并不能称之为是真正的国家,它们虽然有着比较完备的发展体系,但从本源上来讲都属于邦国,是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国,从根本上来讲是同宗同源的,所以无论是身处哪一个国家都同属于华夏民族,因此那个时候人们有着比较强的民族观念或者说宗族观念,但在国家这个词上就没有很深的执念。
其实,我们在战国时期经常看到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共同为一个国家效力,就像战国初期魏国任用的吴起、乐羊等等都不是真正的魏国人,而在秦国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商鞅、范雎、张仪等也都不是秦国人,所以说人们对于侍奉的国家比出生的国家要更加看重。
嫁夫随夫,秦宣太后以夫家为重
更何况秦宣太后还是一个女子,虽说战国时代对于女性的束缚没有后世那么严重,也没有像朱熹所说的那种存天理灭人欲,更没有所谓的从一而终,但自从人类发展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对女性的偏见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们也只能是用“没有那么严重”去形容,并不能说是对女性绝对没有偏见,而女性的思想也并非没有束缚。
秦宣太后作为一个女子嫁入秦国,那么从本源上来讲就属于一个秦国人,而且她的丈夫还是秦国的国君,自然而然的,她就需要为秦国做贡献,在秦国和故国的取舍上自然也会比较偏向于秦国。
很多人拿秦宣太后是楚国人这件事情来抨击她,对楚国的所作所为是站不住脚跟的,战国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各个国家都身处纷乱的利益纷争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拼的是实力和计谋。
所谓兵不厌诈,我们不能够以一个人的出身去判断她的行为是否正确,更何况宣太后并没有做过分出格的事情,从出身上来讲,无论是楚国也好,还是秦国也好都属于周王朝,也同属于华夏民族,这其实属于民族内部的争斗,没有必要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楚国出现强盛的苗头,秦国趁机打压
最后,因为楚国有着变法的势头和强盛起来的基础;我们知道楚国在战国时期,虽然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变法,但这个国家却出现过两次变法的势头,一次是在战国前期的时候由吴起所提出来的。
吴起变法胎死腹中
吴起本来是魏国的大将,曾经为魏国谋取过不少实际利益,后来受到了魏武侯的猜疑被迫逃亡楚国保命,在楚国时吴起曾经提出过一次变法,因为变法触及到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而被迫终止,吴起也被楚国贵族迫害致死,楚国的第一次变法就这样夭折了。
屈原找到楚国病因曾提出变法
第二次变法是由楚国的屈原提出的,屈原在对比的楚国和秦国发展的历程之后,认为秦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君主手中,革除了贵族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阻碍,能够很好地统一国家的力量。
但楚国因为实施分治制度,将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分散到了贵族手中,导致楚国不能很好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汲取国家力量,所以屈原企图说服楚怀王进行变法,这对楚国来说或许是一个好事。
秦国深知变法一旦成功能迸发出巨大能力
但对于秦国来讲就不是了,作为秦国的实际执政者,秦宣太后本身就是赞同和推行商鞅变法的,那说明她自身知晓变法所能带来的利益,纵观整个战国时代我们可以看到,进行了变法的国家或多或少的都得到了好处,只不过有些国家得到的是长久的利益,而有些国家得到的是阶段性的利益。
但无论如何,只要变法几乎都能够提升国家实力,而且楚国本身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的领土疆域面积在各大诸侯国当中位居前列,人口数量更是首屈一指,这样的国家如果进行如同与秦国那样的变法,那么后期所能爆发出来的实力就是不可估量的,对于秦国来讲绝非是一件好事。
为防止楚国做大,秦宣太后先下手为强
秦宣太后如果想要保障秦国的发展利益,保证秦国的国家地位,那么除去继续推进秦国的发展还需要阻止对手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拉开国家发展的差距,才能在战争当中拥有相对强悍的优势。
所以,宣太后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针对楚国,直到楚国的变法胎死腹中,直到楚国被迫迁移都城,直到楚国在秦国的攻势之下领土大面积缩小,宣太后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楚国要崛起的势头,让秦宣太后下定决心打击楚国。
讨论
楚国人的身份是秦宣太后设计和蒙蔽楚国的优势
正是因为秦宣太后拥有楚国人的身份,才更有利于蒙蔽楚国的统治团体;其实宣太后用来对付楚国的方式并不是十分见得光的,她先是利用自己楚国人的身份提出与楚国进行和亲,这让当时的楚怀王十分高兴,本身秦宣太后就是从楚国嫁出去的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和亲是亲上加亲,这就有利于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同盟。
可是那个时候的楚国是与齐国有同盟关系的,两个国家如果联合起来哪怕是秦国都要忌惮几分,所以要想对抗它们,必须要破坏它们的同盟关系,而且宣太后就利用自己楚国人的身份,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让楚怀王背叛了与齐国的联盟。
后来秦宣太后又骗楚怀王进入秦国将其扣押,然后逼迫楚国通过割地的方式来确保楚怀王的安全,如果不是后来春申君黄歇入秦将楚怀王救回,楚国蒙受的损失还会更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宣太后两次对楚的大动作都是利用了她楚国人的身份,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楚国国君的信任,而如果她没有楚国人身份的话,想必这两次计策都很难成功。
所以,为了确保能够得到真正的好处,宣太后自然会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进行发展,自然会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份;秦宣太后之所以会主要针对楚国,也是因为她自己有着诱骗楚国的优势。
小结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宣太后之所以在其执政时期,对抗楚国与她自己的出身、与时代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毕竟楚国的国家实力比较强悍,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一块关键的绊脚石,想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就必须将楚国击垮。
而恰好秦宣太后拥有着楚国人的身份,能够更好地诱惑楚国,所以昏庸的楚怀王也就堂而皇之的变成了宣太后手中的刀俎,并且将自己的国家变成了砧板的鱼肉,打压楚国防止其再次崛起,铸造秦国统一大业的基础;而楚国这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楚国的盟友来说,还落个背信弃义的骂名。
这同时告诉我们,在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国家的观念还不是很强,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争斗都是以利益为主的,绝对没有永久的朋友可言,所以,当一个国家想要推行一种政策和方针的时候还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认清其背后的利弊关系,只有如此才可能避免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损失。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吕氏春秋》等
-
愚蠢的宋襄公 2023-12-08
-
[蒙恬介绍]蒙恬的故事介绍 2023-12-22
-
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和亲公主,嫁过去三个月就去世 2023-12-28
-
揭秘春秋时期命运最悲催的公主,被迫出嫁三个月后死在床上 2024-01-01
-
秦孝文王是谁 秦孝文王怎么样当上秦王的 2023-12-20
-
田忌是谁 田忌指挥了哪些著名的战役 2023-12-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