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韩信是被冤枉的还是咎由自取
- 中文名:韩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淮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1年(辛丑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96年
- 职业:大将军、左丞相
- 主要成就: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
- 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
- 封爵:齐王→楚王→淮阴侯
对韩信最后为何会被杀?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被冤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汉初三杰之一兵仙韩信的死,很多朋友都觉得扼腕叹息。可是我要说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就是自己造成的。他的被诛杀有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的。
作为刘邦曾经登台拜将的大将,韩信和刘邦之间出现隔阂的一个重要事件,韩信逼封齐王事件
韩信利用已经和齐国达成和平协议,齐国整个国家已经放弃抵抗的情况之下,依然对齐国采取雷霆一击,彻底攻灭齐国。
为了平定齐国的反抗势力,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而与此同时,刘邦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在战场上对项羽压制,急需韩信表明立场,对项羽实时打击,以缓解刘邦所面临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做属下的要求自己的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从一个小马仔直升成为重要分公司老大,这在做主公的人眼里就是一种要挟,没有一个主公能够忍受自己手下的小弟这种赤裸裸的要挟。虽然刘邦最终看似非常豪爽的把假字都去掉了,直接让韩信一步到位,成为了真齐王,可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就此结下了。
其次,韩信放弃了求生的机会
对于手握重兵的韩信来说,在楚汉相争中,对于韩信最为有利的情况,就是拥兵自重,自成一派,成为一股楚汉双方都不能得罪,都要积极拉拢的力量,而不是轻易地倒向任何一方。
毕竟无论是楚还是汉,他们的实力都远大于韩信,其中任何一方被消灭掉,胜利者反过手来送韩信一首凉凉易如反掌!其实这种情况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甚至连项羽都这么认为。
他曾经派武涉劝韩信自立,告诉韩信,其实他就是争夺天下的胜负手,他如果在楚汉之间选边站,那么另外一方必败。而韩信倾向的刘邦,是一个毫无信义的男人,刘邦可以依靠韩信消灭项羽,也可以在消灭项羽之后,找个理由消灭韩信。
可是我们的兵仙韩信并没有被他打动,戏剧性的是楚汉相争以及韩信最后的人生结局,完全印证了武涉的话的正确性。这是韩信第一次放弃了,在乱世中求生的机会。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也曾经劝过韩信,他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容不了他,只有自成一派,刘邦和项羽都得拉拢他,只可惜韩信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其实在这个时候的韩信很尴尬,他本人没有称王称霸的想法,只是他处于这么一个显眼的位置,他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能扯起大旗,成为当时的第三股势力。
只可惜韩信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帮助了刘邦,但是刘邦打心眼里并不信任他。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以及他曾经有要挟主公的行为,这使得刘邦对他如鲠在喉。所以在建国之后,刘邦一直在想方设法削弱韩信的实力。
韩信从高高在上的楚王被发落成为了淮阴侯,他不得不和他一直看不起的樊哙为伍。刘邦对他的种种不信任,以及种种屈辱,使得韩信的心彻底凉掉了,这才有了暗中密谋造反的事情,最后被萧何骗至宫中,秘密处死。
所以综上所述,兵仙韩信的被杀,从他趁乱要挟刘邦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且韩信既不愿意独立建国,又不愿意在建国后激流勇退,以应对皇帝的猜忌,恋权恋钱,这就导致了他的死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韩信的死咎由自取。
-
严光是什么人?他与刘秀之间有何故事? 2024-07-23
-
汉武帝究竟凭什么成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功绩为何能比秦始皇 2024-03-09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汉光武帝刘秀 2024-03-29
-
贾谊是什么结局?活了多少岁? 2024-08-07
-
蔡伦是什么朝代的人物?是东汉还是西汉? 2024-08-12
-
历史上霍去病是怎么死的?真相是什么? 2024-04-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