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 中文名:杨广
- 别名:杨英、阿摐、隋炀帝
- 国籍: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道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
开科取士、修建大运河[3]
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 中文名:杨广(569~618)
- 别名:杨英、阿麽
- 国籍:中国(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己丑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亲王→太子→隋朝皇帝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开科取士、修隋朝大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迁都洛阳,定中华正韵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有没有想过,“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隋朝隋炀帝杀兄弑父、荒淫无度,身背骂名千年,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呢,非也!可为啥隋炀帝的种种不堪会流传这么久远呢?你看那野史正史里边不都写着吗,反正所有能用上的坏词都往这人身上砸就对了。
而我们知道,反隋起兵的李唐父子拿到笔杆子后,能放过丑化杨广、美化自己的机会吗?自然不会。所以,“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是血淋淋的真实。隋炀帝身背骂名,自然就见怪不怪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只是一个令人憎恶、一无是处、昏庸无道、好大喜功之人呢?
01
隋炀帝荒淫无道?与史实不符
隋炀帝是否荒淫无道,我们来看两个例证。
例证一:《隋书》记载,杨广因为贪念美色,将张丽华纳入了后宫。张丽华是谁,她是南朝陈后主宠妃。我们知道,当时杨广正得到父王的赏识,灭陈后主是他立功得到太子之位的关键一战。在这么关键的时刻,他有可能把政治立场对立、又尽人皆知的恶毒妇人纳入后宫吗,这不是拿大好前途闹着玩吗?而史实却是,杨广在奉命攻打南朝陈后主时,他已经将陈后主身边奸诈、贪婪的宠妃张丽华给诛杀了。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在政治立场这样严肃的问题面前,任何人都开不得玩笑,而代表了隋朝立场的杨广,他这么聪明的人,又怎么可能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呢?相反,在他太子之位即将收入囊中之时,他的政治立场必须旗帜鲜明。
例证二:《隋书》里还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不过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隋文帝杨坚弥留之际召杨广进宫,可能是需要交代一些事情。结果杨广看见老爹身边的妃子(宣华夫人)陈氏长得不错就起了色心。杨坚知道后大怒道:我把整个大隋朝都托付给了你,你却连你爹的女人都不放过!于是随即下令,说绝不能把皇位传给这个逆子。而杨广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他爹灭口。这就是后来人们众口相传的隋炀帝杀父的由来。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里先不说太子之位是隋文帝主动传与杨广的,就说他爹当时也撑不了多久了,没准再过几个时辰整个隋朝都是杨广的,而宫外还有很多觊觎皇位密谋政变的人,在这样特殊的场合,杨广可能造次吗?而且身为太子,杨广什么女人没见过,这样的情况下,他真的宁愿冒着失去皇位正当性的风险,也非要招惹他爹的女人吗?这种假设和可信度,根本不存在。
02
罪在当时、功在千秋,可称千古一帝
在后人的评价中,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从品性到行为上都是劣迹斑斑,然而,如果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事情并非都是十恶不赦,相反他还做了些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的正经事。来看看隋炀帝干的5件实事:
其一:结束了分裂局面。杨广执政以后,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华夏3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为什么说是杨广而不是他爹杨坚呢?因为当时带着50万大军灭了南朝的正是杨广,而不是他爹,他的功劳是记在功劳簿上的。
其二:开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走入仕途、改变命运的平台。此先河一开,开创了让中国的政权从门阀贵族手里,转到了科举官僚手里,这无疑给了出身低微的老百姓们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这项制度也影响了千年,为中国历代王朝培养了大批文臣武将。
其三: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连接长江黄河,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沟通,基本解决了南北分裂的格局,还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成了当时乃至后世重要的交通经济枢纽。这项工程连外国人都承认,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让世人为之瞩目。
其四:定都洛阳。定都洛阳有效地脱离陇西贵族对国家的控制和影响,而且洛阳位置靠南,能更有效地控制局势、平定战乱,维护国家稳定。杨广在定都洛阳的过程中,无形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得控制,让南北文化更好的融合,让大一统局面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其五:畅通丝绸之路。你也许会觉得丝绸之路跟杨广没有关系,都是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功劳。事实上,汉武帝是开通了丝绸之路,唐太宗繁荣了丝绸之路,而真正让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的却是隋炀帝杨广。当年,隋在张掖设市,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务。杨广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杨坚,便没有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
除了这些,杨广还曾普免天下钱粮、废除严刑苛法和一人犯罪全家砍头的连坐制度,并将青海高原首次纳入华夏版图……历数这些功绩,哪一项不是无足轻重,哪一件不是影响千年?
03
遭人诟病的“罪魁祸首”,只因太过自负
《隋书》记载,隋炀帝”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准备乘龙舟沿京杭大运河而下,游览江南的美好风光,后人们纷纷指责隋炀帝对人民不加以爱惜,只顾着自己享乐。
沟通南北、开凿运河、疏浚河道,在当时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所以隋炀帝不得不征用大量劳力,而当时条件又极其恶劣,不少人累死、病死在半途。所以运河的开凿,让隋炀帝背负骂名,不被当世之人理解。(诚然,隋炀帝为了能早日完成目标,全然不顾及施工者的伤亡,这是很值得批判的。)
修建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在运河(汴河)上经过,一向以体恤百姓闻名的他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杨广执意修造大运河,耗费了国力,积蓄了社会矛盾,然而,两百多年过去,却有大批的百姓因为运河得到了便利,运河的航运功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岗位,也让许多人赖以为生。
如果说这件事让隋炀帝被人诟病的话,还有一件事,则让他彻底背负了千古骂名。什么事呢?没错,就是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杨广“三征高句丽”事件,而让他做出这个荒唐之举的罪魁祸首,正是他的自负。不禁有人要问,隋炀帝干嘛要劳民伤财去征服高句丽呢,跟隋朝又有何关联呢?
高句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很多人以为隋炀帝当年三征朝鲜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以为是他虚荣心爆棚欺负小国。其实隋炀帝当初铁了心要打高句丽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为高句丽在西周之前,乃至汉朝一直都是中国的版图,直到晋朝时才脱离本部,还霸占了东北大部分地区。
第二,高句丽还经常和北方的突厥“暗通款曲”,他们数次勾结起来,几次三番骚扰、袭击隋朝的边境,对隋朝统一大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不仅占了你的地盘称王称霸,还勾结外人侵犯你的利益,换成谁也忍不了。既然隋炀帝要统一全国,那他把高句丽也打回来,领土回归了、边境安稳了,这岂不是更好。
后来的唐太宗曾说: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众所周知,当时的高句丽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我们边境的威胁极大,有它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如果隋炀帝一举拿下高句丽,那真是天下太平,也没唐太宗李世民什么事了,后来的历史可见,唐太宗在晚年也头疼高句丽,不然也不会御驾亲征高句丽了。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可谓初心为国,只是他用力过猛,最后引火烧身。
天下太平、赋闲于朝,可能是每位天子的梦想,只是历史向来都是残酷的,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把老百姓给得罪了,遭受打击的隋炀帝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建功立业的志向,成了一个不愿负责任、浑浑噩噩度日子的“昏君”。还有,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几句话,估计三征高句丽也永远得不到后人的理解。
回归历史,在征讨高句丽这件事上,隋炀帝不应该担“全责”,他也并非人们口中所说的穷兵黩武,非但如此,论历史功绩,隋炀帝非一般君王可比。你说呢?
-
隋朝四猛之一的来护儿,为何能得两任皇帝喜爱? 2024-01-27
-
司马炎是什么出身?他的能力如何? 2024-06-09
-
宇文化及为何一定要杀掉隋炀帝?他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2024-06-24
-
名将韩擒虎到底有多强?被史书称为"阎王" 2023-12-27
-
隋朝灭亡后,后宫的那些公主们最后结局如何? 2024-02-09
-
朱粲真的是个残暴的人吗?他有哪些作为? 2024-06-2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