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如果是诸葛亮出战 诸葛亮能赢陆逊吗
- 中文名:陆逊
- 别名:陆议,陆伯言
- 国籍:东吴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83年
- 逝世日期:245年3月19日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与吕蒙共同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破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
- 官职: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 爵位:华亭侯,娄侯,江陵侯
- 谥号:昭侯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你真的了解夷陵之战时,如果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他和陆逊谁会赢吗?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如果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刘备留守后方,陆逊还有机会赢吗?答案是陆逊不会有赢的机会,而诸葛亮也同样不会获胜。双方很可能温汤馄饨水的胶着一阵,然后各自收兵。因为不管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两个人都是没有什么胜利的机会的。
从战略上来讲,如果诸葛亮去讨伐东吴,很可能就是一场表面功夫。
诸葛亮是最彻底的“联吴抗曹”一派。不管在《隆中对》中,还是在日常的行政中,诸葛亮的军事矛头,始终指向的都是曹魏集团!他在荆州镇守时,和对方的军政要员以及君主孙权,关系搞得都非常好,双方总是互派使节,互相问候。如果不是他入蜀协助刘备,荆州都不会出事。而且在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也曾感叹:若法正在,必然可以阻止主公东征!由此可见,诸葛亮从始至终,都是刘备讨伐东吴的反对者!所以如果真的刘备在蜀地抽不出身,让诸葛亮讨伐东吴的话,那可能诸葛亮只会是小打小闹,最后把事情拖黄了算。
从战术上讲,诸葛亮稳扎稳打,陆逊谨慎小心,谁也奈何不了谁
刘备兵败夷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贪功冒进,进退失据。而陆逊之所以胜利,靠的则是稳扎稳打,不慌不忙。
我们来回顾一下大致的进程:公元221年7月,刘备从长江上游,发动5万大军,沿着三峡峡口进入吴境,并很快占领了秭归。陆逊觉得此时出兵是硬碰硬,不合算,于是边打边退,主动放弃大量领土,将大片的山地留给了蜀汉。
222年,刘备进入夷陵地区,数次挑战陆逊,陆逊不出兵;刘备又去攻击了孙权的侄儿孙桓,孙桓告急,陆逊还不出兵;刘备让人骂阵,陆逊仍然不出兵。蜀军此时士气低落,天气也逐渐转热,刘备没有办法,便舍弃了水陆并进的攻击方式,把水军全部移到了山林之中。受地形限制,刘备只能连营布阵。
而陆逊所顾虑的,就是蜀军水陆并进,互相照应。现在刘备主动放弃水军,就给了陆逊机会。于是便有了火烧连营的一场大战,刘备彻底失败,蜀国的国力被损失殆尽。
从夷陵之战的全过程可以看出,陆逊的做法正应了一句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沉得住气,最终给自己赢得了胜利。
而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十几年,就会发现,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其实和夷陵之战非常类似。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也同样是做足声势,大张旗鼓的对垒司马懿。而司马懿的做法,也和陆逊一样,你无论怎么叫阵,我就是不出马。诸葛亮骂阵不成,甚至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和胭脂。这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可谓绝无仅有。当然,这是因为他身体快撑不住了,实在没有耗下去的资本了,才被迫使出的下策。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仍然把自己的后路安排得很好,以至于后来蜀军因为他去世而不得不撤兵的时候,司马懿险些中了埋伏。可见,诸葛亮也是一位心理素质超强、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人。
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去讨伐东吴,必然也会将后路安排好。虽然诸葛亮不善奇谋,但是足够谨慎,绝不会犯刘备贪功冒进的错误。如果陆逊持续的坚守不出,诸葛亮在对峙了一段时间后,主动撤兵,就如同他的北伐一样。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诸葛亮去讨伐东吴,最后可能不会有什么成果,但是也不会有大败。大家打一打,耗上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来一次“联吴抗曹”,绝对不是问题。
-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2024-05-24
-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加班人 诸葛亮为何把位置传为蒋琬 2024-07-10
-
张辽和张郃都投降曹操 曹操为何区别对待两人 2024-04-15
-
金鼓齐鸣是什么故事?关羽放回蜀国后,刘备还会发动战争么? 2024-01-31
-
曹魏皇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有何故事? 2024-05-27
-
刘备在没有三顾茅庐之前 诸葛亮身为隐士在做什么 2024-06-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