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登基之后给刘据的谥号是什么?有何含义
- 中文名: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 别称:刘病已、刘次卿、汉宣帝
- 字号:次卿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91年
- 逝世日期:前48年1月10日
- 主要成就:铲除霍氏,设立西域都护府;宣帝中兴,设立太仓;创建问责制度
- 谥号:孝宣皇帝
- 庙号:中宗
- 陵寝:杜陵
- 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在死后的一段时间里才会议定谥号。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古代的人,只要是当了皇帝,都会对自己的祖宗进行大力的封赏,把他们封为皇帝。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表明,自己能够当皇帝,是祖上积下了阴德所致。而祖上积下的阴德,传到自己一辈能够当皇帝,这里表达出的,就是一种“君权神授”的思想。有了“君权神授”这种思想,皇帝就当得稳稳当当的,不会再有任何人怀疑,也不再有人敢挑战皇帝的权威了。
但是奇怪的是,汉宣帝上台以后,却封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这个“戾”字,是罪过、乖张的意思。在汉宣帝未封之前,刘据一般叫“卫太子”,也就是说他曾当过太子,是卫子夫的儿子。这就相当于历史上称刘荣为“栗太子”,因为他曾经是太子,并且是栗姬的儿子一样。
无论称为“卫太子”,还是称为“栗太子”,所表明的,就只有他们的娘是谁,他们曾经当过太子,并没有褒贬的意味。汉宣帝把自己的祖父谥号为“戾太子”,那就是给自己的祖父定性了,明显就是一种贬斥。
那么,所有的皇帝都会夸赞自己的祖先,为什么汉宣帝却抹黑自己的祖先呢?他这样做,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汉宣帝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从一介囚徒,最终变成雄才大略的君王,成为西汉时期最好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其政治手腕,是相当了得的。显然,汉宣帝自黑祖父刘据,并不是非常随意的举动,而是深思熟虑的。那么,他这样做,有什么深意呢?
我认为,汉宣帝这样做,其实是专门针对霍光的。
汉昭帝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因此,由当时朝廷中唯一的权臣霍光主持,立刘贺为皇帝。刘贺当了皇帝以后,只有27天时间,就被霍光赶下台。霍光在把刘贺赶下台之前,给他列了一千多条罪错。但实际上,也并不是刘贺有什么罪错,而是刘贺做事张扬。刚接到霍光送来的皇帝玺印,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子。组建执政班子并没有错,错的是刘贺把霍光排除在外。
霍光是谁?刘贺的皇位是霍光给他的。刘贺本来根本就没有资格获得皇位,因为刘贺的父亲的舅舅李广利,曾谋求立刘贺的父亲为太子,因此被汉武帝严厉处罚,刘贺的父亲,也因此叫做昌邑哀王。也就是说,刘贺其实是没有任何资格获得皇位的。他获得皇位,都是霍光给他的。现在他竟然把霍光排斥在外,霍光的心里怎么受得了呢?
所以,刘贺就悲剧了。
刘贺悲剧了,好运就到了汉宣帝头上。但是,虽然好运到了汉宣帝头上,并不表明汉宣帝就能够留住这个好运。因为他可能像刘贺一样,稍有不如意,就被霍光给踢下去了。
因此,汉宣帝特别小心谨慎,凡事都不自己做主。朝廷的所有事务,都交给霍光去打理。
但是,凡事交给霍光打理,并不表明,汉宣帝是傀儡。他不是。他如何表明自己不是傀儡呢?就是要神话自己的祖先。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既然是神话祖先,就应该给他的祖父刘据一个好的谥号。为什么却反而封他为“戾太子”呢?
我认为,汉宣帝这样做,其实是非常恰当的。他确实要神话自己的祖先,但是,他神话的不是祖父刘据。因为当年刘据造反,是事实。这个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这个事实,就是改变了历史,显然是不会让人心服口服的。
不过,不神话自己的祖父,并不表明就不能神话自己的祖先。汉宣帝要神话的是汉武帝,是卫子夫,是整个刘氏家族。只要整个刘氏家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霍光就不敢夺权,江山就还是刘家的。
事实上,汉宣帝也是这么做的。他给卫子夫上谥号“思”,让卫子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除此外,汉宣帝还神话汉武帝,给汉武帝上尊号和庙乐,给予汉武帝极高的评价。
这就是汉宣帝聪明之处。他要给刘据一个好的谥号,只会越抹越黑。而尊崇汉武帝和卫子夫,他汉宣帝作为他们的后人,家族就尊崇了。
而且,汉宣帝还耍了一个小花招,虽然“戾太子”有个不好的谥号,但是至少是“太子”,这就是至关重要的,也就表明汉宣帝得位很正的。
-
灵思皇后是什么人物?出生日期是什么时候? 2024-09-12
-
翟方进是怎么死的?一生有何作为? 2024-06-16
-
钩弋夫人作为汉武帝的宠妃 汉武帝最后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 2024-03-07
-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2024-05-23
-
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桓帝刘志,他为东汉带来了什么? 2024-03-17
-
陶谦手下七大猛将是哪七人?他们有哪些事迹? 2024-08-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