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第二位铁血帝王是朱见深?
- 中文名:朱见深(1447年~1487年)
- 别 称:朱见濬、朱见濡、明宪宗、明纯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今北京)
- 出生日期:1447年12月9日(正统十一年)
- 逝世日期:1487年9月9日(成化二十三年)
- 职业:明朝皇帝
- 主要成就:为于谦等名臣平反昭雪,安排荆襄流民,设立西厂
- 在位时间:1464年2月28日-1487年9月9日
- 庙 号:明宪宗
- 谥 号:明纯帝
- 陵 号:明十三陵茂陵
- 年 号:成化
- 陵 寝:茂陵
- 前 任:明英宗朱祁镇
- 继 任:明孝宗朱祐樘
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朱见深,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要说历史上的铁血帝王,肯定有明太祖朱元璋,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让汉人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一路高歌猛进,最终通过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的明朝。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成为了开国皇帝。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洪武之治。那么朱元璋驾崩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只不过朱允炆自己作死,开始大肆削藩,结果让燕王朱棣感到了不安,于是就有了明朝的清君侧。
也就是人们熟悉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不过朱棣在明朝时期,也是一个铁血帝王。不过朱棣的铁血帝王不能够排在第二位,而是第三位。
排在第二位的明朝铁血帝王就是朱见深,朱见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小时候的朱见深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封建王朝中,皇位的争夺是不断出现的,明朝也不例外。朱见深的父亲与叔父共同争夺皇帝,这让朱见深受到了苦难。
小时候的朱见深命运并不顺利,当时的皇位争夺出现后,朱见深的太子位也是时有时无的。结果导致了朱见深的精神高度紧张,毕竟皇位的争夺不是发生在朱见深身上,但是小时候的他受到了刺激,于是就有了口吃的毛病。这让当时的人们对朱见深没有好印象。
朱见深被两次立为太子,当时的朱见深在这一方面也是心有不甘的。毕竟太子是可以顺利继位的。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此直到朱见深登基,口吃的毛病也没有改变。景泰八年,明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于是朱见深再一次成为太子。
可是当朱见深继位之后,他的性格大变。不仅仅是建功立业,还成为了明朝时期的第三位铁血帝王,完全可以说朱见深的铁血程度仅此于朱元璋。朱见深派遣大将韩雍平定广西瑶族的叛乱,将原本的“大藤峡”改为“断藤峡”,这个遗迹至今仍然存在。
之后,朱见深的平定之路还没有结束。朱见深命朱永平定荆襄之地的叛乱,并且妥善安置了流民,此时的朱见深军威赫赫,同时百姓看到了明朝的曙光。毕竟当时明英宗的皇位争夺让百姓也受到了苦难。朱见深单单平定两个叛乱,肯定不能够与朱元璋和朱棣相提并论。
成化三年九月,朱见深下旨对东北边境的建州女真出兵,在当时来说,朱见深就觉得女真以后会成为明朝的威胁。不得不说朱见深的眼光是很有远见的。朱见深下旨“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尽屠之!”,由此来看,朱见深对女真已经开始有了担忧。
明朝大将军赵辅在《平夷赋有序》中记载了“一夷而见逃,剖其心而碎其脑,粉其骨而涂其膏,强壮就戮,老稚尽俘,若土崩而火灭,犹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猪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也就是说,仅仅十天的时间,原本昌盛的建州女真沦为了废墟之地。
朱见深的进攻让原本欣欣向荣的女真部落陷入了战乱之中。进攻之后的女真一片荒凉。此时的女真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明朝了,朱见深在当时的远见是超越任何明朝皇帝的,正是他在位期间,预料到了女真的崛起,为了防止女真对明朝产生威胁。朱见深直接进攻了女真。
此时的女真部落还没有统一,在规模上不具备与明朝一教高下的条件。正因为这次战争,让建州女真就好像是原本欣欣向荣的农田被犁了一遍一样,于是后人将此称之为“成化犁廷”,不可小觑的是,这场战争让女真部落统一的时间推迟。
这场战争让女真崛起的时间推迟了一百多年,直到后金时期,女真部落才有了南下的条件。于是就有了清军入主中原的出现。也就是建立了历史上的清朝,话说回来,不可否认的是,朱见深在位期间,对女真部落的判断是正确的,只不过后来的明朝皇帝忽视了。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他和刘伯温谁的功劳更大 2023-12-19
-
嘉靖帝朱厚熜有几个子女?他的三位皇后都是怎么死的? 2023-12-18
-
陈安考取状元后,为何会被皇帝处死? 2023-12-25
-
明朝首辅徐溥是怎么样的人 徐溥的轶事典故 2023-12-19
-
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何30年不上朝?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 2023-12-29
-
明英宗内心惶惶,锦衣卫再度猖狂 2023-12-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