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即位不到一个月就逝世了,发生了什么?
- 中文名:朱常洛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582年8月28日
- 逝世日期:1620年9月26日
- 主要成就:废除矿监和税监,拔擢良臣
- 在位时间:一个月(30天)
- 庙号:光宗
- 谥号:贞皇帝
- 年号:泰昌
- 祖籍:安徽凤阳
- 陵墓:庆陵
- 父亲:明神宗朱翊钧
- 母亲:孝端显皇后
明光宗朱常洛,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据史书记载,朱常洛在登基之时“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也就是说他身体健康,看起来并没有患病的症状。那么,为什么他却在一个月后就突然暴病而亡了呢?
要理清楚这件事,我们就要从“国本之争”讲起。
朱常洛是明神宗偶然临幸宫女王氏所生的孩子。当时明神宗去向皇太后请安,皇太后恰好不在。宫女王氏端了一盆水,请神宗洗手。神宗一时兴起,便临幸了王氏。
后来,王氏有了身孕,被太后识破。太后没有责怪明神宗,反而因为有孙辈非常高兴。在一次酒宴上,太后让明神宗册封王氏,但明神宗却觉得临幸的是母亲宫中的宫女,有些不太讲究,因此拒不承认。
太后随即令人拿出《内起居注》,并以临幸的信物为证。明神宗不得已,只好将王氏册封为恭妃。不久后,恭妃生下朱常洛,是为皇长子。
但由于与王氏的这件事颇为尴尬,明神宗一生都对朱常洛不待见。
在后宫妃嫔中,明神宗独宠郑氏。1586年,郑氏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并借机请求立朱常洵为太子。明神宗一时欢喜,竟然私下答应了下来,并且还留下了一份密誓御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本就不喜欢朱常洛,此事便一拖再拖。到后来,一些大臣们担心皇帝要废长立幼,开始玩命地上谏,而朝堂也渐渐形成了两个派系。明神宗与群臣争论了十五年之久,贬黜了无数大臣。到最后,他迫于压力,只得宣布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皇三子朱常洵被封福王,需要离京就藩。
不过,郑贵妃仗着自己深受宠信,迟迟不让福王离京。
直到后来发生了梃击案,也就是郑贵妃手下一个叫做张差的人,手持木棒单枪匹马闯进朱常洛的住所,险些伤害到朱常洛。被抓获后,张差供出自己是郑贵妃手下宦官庞保、刘成的人。
明神宗和朱常洛均不愿意深究,草草处死了张差、庞保等人了事。但当时的舆论却一致认为,这是郑贵妃蓄意谋杀太子。
此事之后,福王朱常洵不得不离京就藩,郑贵妃表面上也老实了许多,起码没有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几年后,明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即位。朱常洛在即位之初,并没有什么染病的迹象。而郑贵妃为了表明自己无二心,向朱常洛进献了八名美女。结果在十多天后,朱常洛的身体便开始出现异常,身体虚浮精神不振。
不久后,郑贵妃指示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去为皇帝治病。崔文升声称皇帝体内中毒,为朱常洛献上了“大黄”,也就是泻药。朱常洛服药后,一夜连泻三四十次,本就虚弱的身体,已然到了衰竭的边缘。
事后,崔文升被逐出皇宫,但朱常洛的病却依然亟待治疗。正无计可施之时,鸿胪寺丞李可灼却说,有仙丹要呈给皇帝。朱常洛此时已经是油尽灯枯,正在着手安排后事。但听闻“仙丹”的说法后,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朱常洛服下了献上的“红丸”。朱常洛服药后,身体并没有出现不适的反应,甚至还有一些好转。朱常洛命令太监向李可灼传旨,让他再进献一颗红丸。对此,御医们都表示了一致反对,但却依然没能拦住皇帝。
朱常洛服下第二颗红丸后,身体依然安适。但没过几日,朱常洛便在宫中突然驾崩。当时人们都认为红丸是害死皇帝的元凶,但后来有内阁大学士向即位的明熹宗提交了红丸药理,才排除了这种说法。
原来,红丸实质上和嘉庆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只是以妇人经水、秋石、人乳等调制而成。其药性,正好与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但本来就已经十分虚弱的朱常洛,却并不能够承受住两种猛烈药物的相继折磨。
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凶手来负责,那就只能是郑贵妃了。朱常洛为人好色,郑贵妃利用这一点,一口气连献八名美女,致使朱常洛身体虚弱。之后再让人献上泻药,确实是一条妙计。不过可惜地是,朱常洵也只是当了一辈子福王,最后被李自成处决。
-
一打仗就装病的明朝大将,华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024-01-08
-
作为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朱标死后的待遇如何? 2024-03-19
-
朱祁镇复辟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2024-04-01
-
历史上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的跟朱元璋有关? 2024-04-08
-
满桂与袁崇焕有什么故事:历史长河中的人性与权力 2024-09-01
-
朱元璋用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 沈万三又是怎么回答保命的 2024-10-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