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当初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 年羹尧为何死都没有造反
- 中文名:年羹尧(1679~1726)
- 别名:字亮工,号双峰
- 国籍:中国(清朝)
- 民族:汉族(旗人)
- 出生日期:1679(康熙十八年)
- 逝世日期:1726(雍正四年)
- 职业: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 主要成就: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
- 爵位:太保、一等公
对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啥到死都不敢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722年,康熙辞世,雍正继位登基,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促进了人口增长。“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对于清朝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世对其评价普遍不高,因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自此与世界脱节,从而进入丧权屈辱的近代史。被西方列强利用刚发展起来的工业化武器进行单方面碾压,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部分国土也丧失。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清朝,也有许多人对其忠心耿耿。
在雍正时期,年羹尧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至死都不敢造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末代皇帝溥仪,清王朝一共十二位正统皇帝,其中也不乏诸多能臣巧将,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年羹尧以及左宗棠等人,可谓是对大清忠心耿耿。
其中的年羹尧更是代表人物,年羹尧年少成名,被康熙看重,从小南征北战为清朝巩固边境,开拓国土,而后又辅佐雍正上位,平定西藏以及青海地区的战乱,最后被派遣到新疆地区镇守西北要塞,可以说为国家尽心尽力,对历史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于情于理都应该名留青史,子孙享尽荣华富贵才对。
但就是这样一位为清朝立下赫赫功劳的忠诚武将,被他亲手扶植上位的雍正皇帝赐死,全家流放,从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年羹尧之死,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代的各路历史学家都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说法。
有人认为年羹尧虽然屡建战功,但不懂隐藏,越发目中无人,甚至在镇守西北之时,要求自己的部下和士兵百姓见到自己要下跪,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甚至于年羹尧面见皇帝时也不再行礼,以至于雍正皇帝龙颜大怒,直接将年羹尧赐死。又有人说是因为年羹尧在西北之时结党营私,丰满自己的羽翼,悄悄地壮大自己的势力,企图谋权篡位,被雍正皇帝的密探发现后,当场赐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时期推行清官廉洁的政策方针,尤其是雍正皇帝在位时期,他一生都致力于打击贪污腐败。而年羹尧作为一位功高盖主的战功赫赫的武将能臣,他不满足于现状,常常依靠贪污受贿积累了巨量的财富。雍正自然不能容忍年羹尧如此放肆,不把自己的威严放在眼里,最后找机会将其除掉,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年羹尧手握数十万大军,为何不起兵造反,而是选择束手就擒呢?
年羹尧为何不造反?这还要追述到他刚进朝为官之时,还在康熙年间时,年羹尧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彼时的康熙皇帝破格重用年羹尧,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年羹尧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曾忘却,所以他对朝廷对皇室是感恩戴德,从此便下定决心“用此生回报康熙的知遇之恩”。
故而年羹尧虽然战功赫赫目中无人,但也是对国家忠心耿耿,丝毫没有要造反的意思。在雍正上位初期,年羹尧多次带兵摆平叛乱,解决雍正的心头大事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丝毫没有反叛之心。
除了忠心以外,便是粮饷的问题,虽然年羹尧拥有兵权,但其军需粮食均是由清廷负责的。即使最后年羹尧起兵反抗,但缺少军饷供需,不出半月军心便会动摇,届时无人支持他,结果仍会以失败告终。
年羹尧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无可置疑,他戎马一生,为清王室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的觉悟却非常的低,被常年的胜利冲昏自己的头脑,面对皇权不知收敛,骄傲自满,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实在是可悲。
参考资料:
《清史稿》
-
慈禧最爱吃的一道菜,知道原材料以后为何大发雷霆? 2024-02-20
-
康熙一共有55个子女 康熙为何还收弟弟的女儿作养女 2024-07-24
-
钮祜禄氏生了几个?有名的人物都有谁? 2024-07-08
-
清朝最幸运的皇子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囚禁 2024-01-26
-
康熙为何要囚禁胤禔?惠妃之后做了什么事情? 2024-03-29
-
历史上慈禧为什么能顺利当上太后? 2024-04-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