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这里边有什么样的说法
- 中文名:赵匡胤
- 别称:香孩儿、赵九重、赵玄郎、赵元朗、艺祖、宋太祖
- 字号:字元朗
- 所处时代:五代→北宋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洛阳夹马营
- 出生日期:公元927年3月21日(丁亥年)
- 逝世日期:公元976年11月14日
- 主要成就: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
- 代表作品:《咏初日》
- 庙号:太祖
- 在位时间: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
-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 籍贯:涿郡
对赵匡胤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就是宋朝。宋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样,其他朝代的皇位都是父子相承,而在赵匡胤这里,却是兄终弟及。赵匡胤驾崩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
赵匡胤身为宋朝开国皇帝,为何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给自己的弟弟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争论了许多年,大家对于这件事的说法都不统一,其中具有说服力的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金匮之盟说。
相传赵匡胤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将赵匡胤召到榻前,嘱咐赵匡胤千秋之后要次第传位给皇弟光义、光美以及皇子德昭,莫要步了后周立幼主而未立长君导致失国的后尘。所谓“次第传位”便是几个兄弟轮流做皇帝。赵匡胤答应了母亲的嘱咐,并将这份嘱咐诉诸文字,放在金匮中,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所以,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继承了皇帝位。
第二种说法是:烛影斧声说。
大致情况是赵匡胤驾崩的前一晚,天空阴霾密布,似乎暗示着将要有大事发生,皇宫内外漆黑一片,在这种时候赵匡胤却紧急召见了自己的皇弟赵光义,赵光义入宫之后,两人在寝宫内酌酒取乐,宦官宫妾不得随侍,宫人们只能在屏障后看到烛影下宋光义有时离开座位,有些不胜酒力的样子,喝完酒已是半夜时分,皇宫的大殿里积雪已有数寸之高,这时赵匡胤手提玉斧刺雪,只听到斧子敲地的声响。随后赵匡胤便说到:“好做,好做”。之后便解带就寝了,鼾声如雷霆一般。值得一提的是当晚赵光义在宫中留宿。
第二天凌晨,众位宫人才发现皇帝已经驾崩了。赵光义接受了兄长的遗诏继承了帝位。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是否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兄长,自己立下诏书,篡夺了皇位。这种说法多数史书中均有记载,但依然难让人信服。
第三种说法是:内侍王继恩矫诏说。
赵匡胤去世时正值凌晨,宋皇后得知驾崩的消息后命令内侍王继恩去召来皇子赵德芳,但是王继恩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叫来了赵光义。宋皇后在寝宫中焦急的等候,看到王继恩回来便忙上前询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晋王后惊讶不已,之后便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声泪俱下的对赵光义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
赵光义回答道:“共保富贵,不必担忧。”之后,赵光义就在灵前继位为宋太宗。
这个说法的疑点是为什么王继恩一介宦官胆敢违抗懿旨?这个宦官是否也是赵光义的人?至今仍是个谜。
第四种说法是:赵光义调戏嫂妃说。
据宋人笔记《尽余录》中记载赵光义对后蜀花蕊夫人徐淑妃垂涎已久。后蜀被宋朝灭亡后,花蕊夫人便被赵匡胤占为己有,纳作自己的妃子,对其也是宠爱有加。一天晚上,赵光义来探望卧病在床的兄长,呼唤数声都不见回应,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此时赵匡胤却惊醒,于是便提起玉斧砍向赵光义,但因恶疾缠身,力不从心最终斧子砍到了地上,赵光义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抢过斧子反杀了赵匡胤,然后伪造诏书之后,逃回王府。
这四种说法,前两种在史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可信度较高。另外史书还记载,赵光义在继位后不久便不按照规矩,迫不及待的更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并封弟弟赵光美为开封尹,将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两兄弟并称为“皇子”,给人一种他会按照金匮之盟次第传位的感觉,几年后,赵德昭和赵德芳却相继自刎和暴死,至此,能够继承皇位的便只剩下弟弟赵光美一人,又过了几年后,借谋反之名将弟弟赵光美贬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并派人日夜监视,最终使其抑郁而死。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说明他们的死是赵光义所为,但三个皇位继承人的死亡与金匮之盟中说的次第传位必然有着某种联系。但由于史料不总,难以断定赵匡胤传位给弟弟未传给儿子的原因,还得等待进一步的考证。
-
赵家天子杨家将的故事 2023-12-12
-
高太后:被誉为女中尧舜,垂帘听政曾反对王安石变法 2024-01-02
-
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 2023-12-14
-
宋江武艺低微是怎么当上梁山老大的?靠钱吗 2024-01-03
-
宋仁宗赵祯为什么会传位给养子?原因是什么 2024-01-02
-
沈括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博览群书,游离四方 2023-12-2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