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文正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朱文正此人,在史料中少有平生记载,仅有寥寥几句,以上问题历史名人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元朝末年时,凤阳一带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瘟疫,朱元璋家也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朱文正的父亲和兄长先后病饿而死。朱文正的母亲便带着他离开了朱家,直到1354年时,在朱元璋攻克滁州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义军首领时,母子二人前来投奔。
朱元璋见到仅剩下的亲人,自然是喜极而泣。“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在此之后,他便一直将朱文正放在自己身边,对其悉心培养。
在此后多年中,朱文正立下了许多战功,一跃成为了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公元1361年时,朱文正被任命为大都督,掌握全国兵马,地位已然超过了徐达、常遇春等著名将领。
公元1362年,朱文正奉朱元璋之命镇守洪都。此时,陈友谅则调集六十万大军进攻,但朱文正手下却只有万人。
为此,他坚守城池,只为等到朱元璋的援军。并且为了鼓舞将士,他还亲自统率亲兵,与战友们冲锋在第一线,用血肉之躯来抵挡60万敌军的猛攻。
也正是在洪都将士奋战死守之下,陈友谅的60万大军围攻了洪都85天,也没有能攻破洪都城。
陈友凉更是叹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然一时差错却让他走向了另一条相反的道路
在朱文正坚守孤城80多天,大败陈友谅大军锐气之后,朱文正本是风头正劲,却不想没过多久,他就被朱元璋免职囚禁,并落得一死的结局。
在这场战役之后,朱元璋却一反寻常,没有对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尘进行赏赐。最终导致朱文正心态失衡,做下了许多过分的事情,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首先,他“骄淫暴横,夺民妇女”,不仅对百姓豪取抢夺,而且对妇女奸淫掳掠;其次,他还违反礼制,“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饰”,明显有所僭越。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居然暗中与张士诚勾结
据《国初事迹》中记载:朱文正 “按察佥事凌说到任,察其实劾奏之。太祖即取回文正问罪,·········太祖曰:“后言是也,且释之。”未久,太祖命文正整点荆州城,回京未用,复出不逊之言。太祖意其怀不轨,欲废之。
皇后极谏:“文正止是性刚,恐无此心。文正母见存,当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见亲亲之义。”太祖从后言宥之。后复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与从人议,有异志,从人备告,太祖废之。”
选择自尽,为后代赢来爵位长达270年
朱元璋闻讯大怒,亲自赶往了洪都,将其逮捕,押到南京的应天府。在朱元璋将其心腹全部处死后,因马皇后的劝说,才暂时饶了朱文正,但也还是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
若不是马皇后的求情,恐怕就哭仅仅只是收回兵权和软禁这么简单了。被软禁在桐城的朱文正,便已经醒悟过来了,他深知朱元璋已经不愿自己再活着。
即便朱文正身为朱元璋的亲侄子,但一但当亲情遭遇权力时,亲情也就成了权力的牺牲品。最终,朱文正选择了自尽而死。
在朱文正死的数年后,朱元璋称帝,而朱文正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因此而被朱元璋想起来。
于是,洪武三年,即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赐封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由此并传了14代,是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
直到洪武十二年,据《太祖皇帝钦录》说:“(朱文正)恣意放纵,视人如草木,作孽无休,其不仁者甚。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害人之父,强取人财”。
这一旨朱文正罪名的诏书和两百多年的爵位世袭便是朱元璋给予这个侄子的一切了。
-
明朝是唯一不和亲的朝代,但为何明朝公主们却是最不幸福的? 2023-12-11
-
朱元璋的三个发小分别是谁?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2024-01-07
-
都是农民出身,李自成与朱元璋之间差了多少? 2024-03-01
-
李贽的历史评价如何?人生是好还是坏? 2024-09-15
-
张居正对历史有什么贡献?死后为何被抄家? 2024-03-08
-
严世蕃为什么会被成为鬼才?给皇帝科普历史,揣摩皇帝心思 2024-01-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